来源:《中国园林》1987年第1期一、隆中诸葛亮故居历史及现状,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七鲤古镇规划效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鲤古镇规划效果
来源:《中国园林》1987年第1期
一、隆中诸葛亮故居历史及现状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生于公元181年,卒于234年。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所述,诸葛亮出身名门世族之后,受过良好教育,自幼胸怀大志,后因丧父,于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十三岁时,即随同叔父玄由山东原籍前来投奔荆州牧刘表,寄居襄阳。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不愿寄人篱下,遂迁居隆中,躬耕陇亩。但胸怀大志,好为梁父吟,以审时度势,择明主而事也。十年后(二十七岁),因感激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接受了邀请,从此离开隆中,辅佐刘备,开始了角逐天下的政治生涯。
诸葛亮逝世至今,已有1750余年,关于他生平的可靠史料,只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和他本人的《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但关于他在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隐居生活,都语焉不详,颇难深究。
据《前出师表》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苛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仅此寥寥数语。至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及“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则更为简略。由此来看,关于隆中诸葛亮故居,如果要修复或重建,其可靠文献的记载和描述是不够详实的,依据是不足的。
至于隆中的诸葛亮故居遗物和遗址,则早已荡然无存了。而且至今也没有任何考古发掘的发现。何况这种普通地面上的民居房屋,在1700余年以后,期待新的考古发掘的证据,似乎也是渺茫的。
至于现有隆中(湖北省襄樊市)看到的古迹和遗物,那是后世帝王和文人墨客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的一些历史文物。例如现存的“三顾堂”是清康熙年间修建的纪念祠庙;武侯祠是清乾隆年间修的;“卧龙深处”是清雍正年间修的。即使是那口六角井,也是清代修建的。至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襄简王朱见淑夺草庐为自己建墓,也只是传说。一切诸葛故居的传说,至今提不出任何考古学证据。因此根据这些纪念性的文物古迹,要想重建或修复诸葛草庐,也是不足为凭的。当然这些纪念他的建筑物,本身也成了一种历史文物,可作为研究当年诸葛故居是否确在今襄樊市隆中这一带丘陵山区之中的间接依据。
二、隆中风景名胜区资源分析及规划构想
根据国际上对“自然风景区”和“历史古迹保护区”的天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保护观点和规划原则来看,隆中风景区的自然资源,如原始植被,生物群落,自然生态,均已破坏无遗,已经没有资源价值;当然更谈不到按照自然景观、生态原貌保护的原则了,甚至恢复原始景观也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历史人文资源。如隆中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农村经济形态和当时的风俗民情,生活起居习惯,建筑构筑物等等,也都已没有任何形迹或遗物可寻。所以历史人文资源,也是没有价值的,当然也谈不到按照历史原貌保护或按原貌恢复或重建了。
至于诸葛亮故居的确切地点、建筑布局、房舍外形、内部陈设,以及诸葛亮当年在此躬耕苦学、广交士林、寄傲琴书、审时度势、择主而从和刘备三顾茅庐等活动,在正史上也都是语焉不详,科学依据不足。因此按照自然风景区或历史古迹保护区的原则来规划隆中风景名胜区,既不妥当,又不科学。
那末,有人便会提出疑问,隆中既无自然资源,又无历史古迹,为什么至今还有这么多中外游人,前来参观游览呢?因为隆中还有一种另外的资源,这种特有的资源至今还没有广泛为大家所认识,本文将对这种新的资源,作一深入分析和评价,并对这种第三类资源,提出一种新的规划方案。
三、古隆中自然村及诸葛亮草庐模拟区规划方案的依据
由于现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世界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为了适应新兴的旅游业,世界各国除了把自然保护区、天然风景区、历史古迹区、历史名城等等,在资源不受破坏的前提下,适度开放旅游外。另外还用人工去模拟建设一些已经不再存在的古迹,例如日本的明治村和香港的宋城等等,其模拟手法并不采用写实方法,主要是采用写意手法。本文规划的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古隆中自然村就是属于这种构想。
另一种做法,是把文学作品中,如民间文学、民间故事、童话、神话、戏剧、小说和传奇,原由艺术家塑造的,世界上不曾存在过的理想人物及其生活环境,也采用写意手法,加以人工模拟再现;或者历史上确有其人其地,但后来又经艺术家加工塑造,使其更理想化、典型化和神化的人物及其生活环境和活动天地,经人工写意模拟,使其艺术再现,便成为一种富于新的生命力的旅游资源。本文设计的古隆中诸葛亮草庐故居模拟区的构思,就是属于这一种类型。古隆中自然村和诸葛草庐模拟区,采用这种手法规划,就可避免无休止的、无结果的考古学争论。
过去封建时代帝王或士大夫为诸葛亮修祠、建亭、树碑,名为纪念诸葛亮,而实际是为帝王或士大夫自己沽名钓誉,留名树碑的。现在遗留下来的纪念诸葛亮的建筑物或碑亭,多半属于这种性质。至于在解放后,二十世纪的今天,再化大量人民的钱财,去修建这种旧式的纪念祠庙或碑亭。第一,要想回避上述嫌疑,也颇费口舌;第二,即使自己申辩是为了号召今人向前人学习,也得承认是好心办了错事。因为这种纪念物,既无艺术感染力,又无旅游资源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而且人民对诸葛亮的崇敬,也决不是从这些祠庙和碑亭中可以得到的,哪里还有什么教育意义可谈呢?
还有一种旧的规划方法,就是认定诸葛亮的故居地点就是明朝襄简王朱见淑的墓地,那口井的位置虽然是清朝重修的,不过位置是确在此处。于是主张把襄简王的墓挖掉,重建诸葛亮的故居。同时又认为诸葛亮并非贫苦农民,不可能住在草庐之中,出师表中自称草庐是谦词,犹如自称寒舍的道理是一样的。于是又主张故居一定是瓦房,又必须按有门第的,中轴对称布局的东汉士大夫的邸宅或地主庄院的形式修建,才算符合历史原貌。如果按《前出师表》中所说的草庐,可能是瓦房,也是言之成理的。如果真的按这种观点,重建诸葛故居,依然是没有历史文物价值和旅游资源价值的。这与活在广大人民心目中的诸葛亮的人物性格和其故居的形象也完全不符,将使慕名而来的广大游人,大失所望。
因为,活在广大人民心目中诸葛亮的人物性格及其卧龙岗草庐形象,才是今天较有价值的旅游资源。那么,这种人民心目中的诸葛亮和南阳草庐的形象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并不是从正史中得来的,它是从《三国演义》这部传奇小说,和许多戏剧、戏曲中得来的。《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年),出生要比诸葛亮晚1440余年,完全靠他本人是不可能写出《三国演义》来的。罗贯中也是在丰富的民间文学基础上,又参照史传,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艺术加工而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
所以,活在当今广大人民心目中的诸葛亮这个传奇式人物性格及其在卧龙岗的隐居草庐环境的形象,是经过历代不知多少民间艺术和灵魂工程师逐步艺术加工而成的。使其比原来的历史人物,更为理想化,以致达到完美无缺的神化境地。这种传奇式的神化形象,已经成为广大人民心目中的精神财富。我们所要模拟再现的古隆中卧龙岗自然村和诸葛草庐山居环境的传奇和神化形象,就是把活在人民心目中的这种精神财富,作为艺术原型。当广大人民来到这个模拟区,发现这和活在他们心目中的关于诸葛亮卧龙岗草庐的原型完全吻合时,他们会感到满意和得到极大的美的享受。这是一种现代的新的旅游资源。
四、隆中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自然村模拟规划
风景区功能分区规划
根据景区历史特征、艺术命题、资源价值以及旅游服务等功能需要,把整个风景区分为三个分区。
1.旅游服务区。风景区“城市化”,这是我国当前“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这是一种“景观污染”和“破坏性建设”的普遍现象。
在现代许多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先进国家,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居民,正在追求一种渊源于古老中国的美学理想,即:“居城市而有山村之乐”的环境规划美学理想。用现代语言来说,即:“城市必须充满大自然的生趣”。
为了使我国当前风景规划中存在的城市化的时弊不再发生,特把旅游服务设施区,设在原“古隆中”石牌坊以外,现襄樊市师范专科学校所在的附近地区,诸凡旅社、餐馆、饮食服务、管理机构、治安保卫、通讯、停车场、商业等相应设施,均布置在这一地区。该区的详细规划,请市建委专门设计。
2.诸葛亮纪念区。把“古隆中”石牌坊以内(包括三顾堂、武侯祠、卧龙深处等)纪念诸葛亮的清代建筑,以及近年内新建的园林建筑群在内,划为“诸葛亮纪念区”。景区四周,用自然竹林绿带与其他景区隔离。自成一个封闭空间。
在该景区内一切原有纪念诸葛亮的文物和其他历史遗物均按原貌保护,不再进行改造。应尽量利用原有纪念性建筑,如武侯祠、三顾堂、卧龙深处等,陈列有关诸葛亮史料、文献和故事传说。不必再花资金修建新的诸葛亮纪念馆。不宜再添建新的其他任何碑刻、雕塑、亭、台等景物。纪念区内,所有树木花草,须按地方原有植物区系内的种类和和自然生态栽植,诸凡从外地和外国引入栽培的树木花卉,须逐年更替清除。大型交通车辆,均不得进入这一景区,区内不设停车场。除国际贵宾和有特殊需要外,一切小车也不得入内。停车场设在旅游服务区。
3.古隆中(东汉末年)诸葛故居自然村模拟区。由于用地范围内,原始植被均已破坏,但人工马尾松林及松橡混交次生林已经郁闭,自然地貌并无很高的美学价值,天然水源已经涸竭,亦没有农户。所以区内没有评价较高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但又具有模拟自然村的许多有利条件,如自成一幽隐丘陵溪谷环境,可以与外界隔开,形成一个世外桃源式的隐居环境。次生林茂密。可以人工引入水源。与外界交通又很方便。登高可以眺望,符合:“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山居环境条件。
根据以上自然条件,在此景区建立人工古隆中诸葛草庐自然村模拟区,不致破坏原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用地内没有有价值的这两类资源),同时又可以把原来历代民间艺人创造的,活在人民心目中的诸葛亮传奇人物及其山居草庐艺术形象的精神财富,转化为一种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当然这种资源的转化,必须有现代美学的艺术构思,历史知识、艺术工程技术和一定的投资,才能取得。
模拟采用的方法是艺术再现方法,写意而非写实方法但仍须符合历史真实,而不是用历史考证的复原方法。
模拟的艺术原型,是东汉末年(公元197~207年),诸葛亮在此隐居躬耕陇亩的一个自然村。要尊重当地的自然生态,如植被,水文,地貌等等。又要尽量模拟当时的农村经济形态、社会生产方式、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生活起居方式等。这个自然村要有历史真实,但更重要的,要与经过民间艺人艺术加工过的《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艺术原型相符合。
① 自然村中,在较幽深的溪谷深处,当地居民称为“龙梢”的地点,布置诸葛亮草庐故居。在其北侧附近,则布置诸葛亮所有的农庄庄院(如粮仓、水磨房、农具间、牛棚、驴棚、猪圈、鸡舍、长工住房、晒谷场地、柴草堆场、长工佣人厨房食堂等)。院墙为石墙,房舍为简易古朴瓦房。
② 在路口高地上设有一处“卧龙岗酒店”。即《三国演义》中刘关张饮酒处。三间瓦房,三间开敞草棚,依汉末席地而坐风俗,约可供20人(较多的不超过30人)饮酒。这种汉代古风酒店,可作为现代旅游业经营中的高级酒肆处理。
③ 布置铁匠铺一座,木作坊一座。
铁匠铺及木作坊,以反映农村手工业经济形态。但必须符合东汉末年冶铁技术,铁制工具农具水平。木作坊相同。另一方面,为诸葛亮以后在军事上发明木牛流马写下伏笔。铁、木作铺中,应该陈列一些诸葛亮委托试验制作的初级木牛流马的样品,导游还可解说系卧龙先生委托试制。
④ 布置小地主农家一处,富裕农家一处,中等农家一处,这些农家,外貌为农村住家或庄院,为东汉时期农家瓦屋草房外貌,内部须有现代舒适的生活设施,如浴室、厕所要一级卫生标准,并有空调、电视的设备,作为现代旅游业的高级旅店之用。
⑤ 诸葛亮观星台一处。
诸葛亮自云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他又是一位胸怀大志,有济世之才的军事家,他的隐居,实际上是在等待时机,择主而事。他本人治学是科学的、严谨的,但为了军事上的目的,他必须利用神道设教和宗教神秘色彩,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具有特异功能和呼风唤雨神秘力量而又道貌岸然的人物。所以设计了一处立有七块陨石,象征天上北斗七星图,和阴阳八卦石块嵌镶图案一块。为今后借东风写下伏笔。
⑥ 琴台一处(置草庐后山山岗上)。
⑦ 自然村内有溪流一条,从诸葛草庐后方山沟中引入,从草堂屋下穿流而出,沿溪有鱼塘、躬耕田,其他农田。水源须建一座深水井,用人工提升到草庐后山岗上,在土下埋一贮水库往下放水,每分钟能有一立方米的出水量。此供水系统关系到自然村景观质量,须委托设计,专门投资。
⑧ 自然村道路系统。在自然村四周山岗上有自然步行道,连贯所有山头,除个别地段做路基和铺面外,在排水良好地段,只去除灌木杂草,不必铺路面。自然村内部,所有道路,采用自然式块石路面。一切车辆,不得进入自然村,但必须考虑能骑马骑驴和通过诸葛亮坐的木轮小车。
⑨ 自然村内能源主要为电能。并采用地下电缆。
⑩ 自然村内卫生设施及生活污水,要采用一级处理。
(11) 自然村内绿化,须逐年恢复地方原始植被类型,一切外地外国引入植物必须清除,树木不按行道树行列栽植,不整形作修剪,不得设绿篱花坛,一切种植,须富于山村野趣,不加人工雕琢。
(12) 为适应现代旅游需要,四周山岗设有三处茅亭休息处,供避雨、饮料休息之用。
(13) 摸拟自然村内安排可供30人旅游团的外宾住宿及供应汉宴的设施),但不破坏自然村落气氛)
五、诸葛亮山居草庐故居布局及建筑模拟设计
诸葛亮草庐故居是隆中风景区和模拟自然村中的主题与主景,是艺术造景中的灵魂。
设计好,施工好草庐,须从分析诸葛亮这个传奇人物的性格人手。模拟主要从《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草庐的一首古诗和习凿齿《诸葛武侯宅铭》作为艺术原型。
诸葛亮人物性格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个方面。
1.消极方面
诸葛亮生于乱世,幼年丧父,为躲避战乱,姊弟四人随叔父玄离开山东老家,转辗半个中国到襄阳投奔刘表。当时唯有荆、襄比较富庶安定。但不久,建安二年(197年),战火烧到荆州,荆州人心动荡,而刘表又是一个“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政治小人。所以诸葛亮无法容忍寄刘表篱下的生活。而毅然离开刘表,到隆中躬耕隐居,以遂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初衷。他有鄙视和厌恶豪门贵族,邸宅威严的世家门第的性格;因而就产生了那种崇尚质扑天然,山林野趣,不同凡响的艺术情趣。这对诸葛故居选草庐而非瓦房,其布局不采用中轴对称四合院的邸宅形式,而采用不对称的依山跨水,嵌岩而筑的山居形式的重要依据。
2.积极方面
诸葛亮是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受过良好教育,胸怀大志,具有济世之才的有识之士。且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所以又有“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远大抱负。一面躬耕隐居,一面苦学,广交海内名士,审时度势,等待时机,择主而从。所以他又要利用一些神秘色彩,和与众不同,在性格上于无意之中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风貌,好让村中农民为他广为传播和四方宣扬。因而卧龙先生的声名远近妇孺皆知,这是他为了今后角逐天下的政治生涯和军事生涯所作的安排。这又是模拟自然村设计草庐的又一个艺术构思的依据。
根据以上两个性格的侧面,对诸葛亮草庐设计,须有下列一些特点:
① 反对豪门邸宅对称富丽的院落布局;
② 崇尚淡泊质朴,山水林泉的山居生活;
③ 草堂素屋、琴书雅韵,坐石临流;
④ 观星、舞剑,登高长啸,胸怀大志,不同凡响;
⑤ 由于姐姐出嫁于名门望族,自身又出身于世家,其草庐的造价、材料与工艺水平,又必须远远超过终老于穷山荒林的寒贫农民或寒儒的茅屋。
关于草庐设计的原型。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写:“……玄德谢之,策马前行。不数里,遥望卧龙岗,果然清景异常。后人有古风一篇,车道卧龙居处。诗曰:
“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岗枕流水;
高岗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
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荫里。
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
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
叩门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
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
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以上是我们设计诸葛草庐的主要原型,如果我们的设计不是这样的茅庐,在群众心目中是通不过的。所以我们设计的草堂是跨水嵌岩、坐石临流的山居茅屋,并不是汉画象中的瓦屋。全部山居故宅还参照了晋代习凿齿《诸葛武侯宅铭》设计而成。
如果不按这种艺术原型设计草庐,群众是不会得到美的享受的。这种中国自然质朴的诗情画意的艺术传统,这种美学思想,流波所及,已广布于国际现代环境规划和风景设计的新思潮之中,她是那样的古老,但又是那样的新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