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孕育了人生喜怒哀乐,愁闷时听一曲情意绵绵的甜歌,眉间愁云便随之绽放;困惑时听一首激情澎湃的歌曲,心情豁然开朗;快乐时听一曲“高山流水”,心定神闲。优美的音乐能使人心情愉悦;优美的歌曲是任何语言描述不了的意境,因为歌唱是用声音表达情感,用歌词来激发内心的共鸣。我欣赏音乐也爱听歌曲。
回忆当年,三月江南,烟雨蒙蒙,穿过门前的竹林飘荡着“四大天王”的歌声,宛如诗写画里的意境,顿时把自己的心也融化到了歌声里,如是音乐就流淌在心里,美妙的旋律抚慰着自己的心情,那歌词就是发自内心的呼声,每当听不准歌词的时候,便要找到磁带的说明书,最终明白,听歌曲的享受还是体会歌词的意境。在记忆里静听流行歌曲是件幸福的事情。
现如今我很少听流行歌曲了,也许是我老了,每听到现在的流行歌曲,总企图找到当初的那种享受和意境,可惜找不到了,居然还听不懂这些歌词,记得几年前有次听到邻居家十多岁的小女孩唱着:“最近比较烦烦,比较烦”,十多岁的孩子竟然如此烦燥,一天到晚念叨着比较烦,到现在也不知道他烦什么,后来还听到:“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有点搞笑,老鼠爱大米是为了生存,爱情的爱和老鼠爱大米的爱竟扯到了一起,还有:“都是月亮惹得祸”,古人中秋要赏月拜月,月亮是友谊的象征,月亮怎么惹了你的祸?
每听到这些类似的歌词,就想明白,现在的流行歌曲是怎么啦?有句话说得好,“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那么我们翻开历史来看看,中国音乐自古是怎么发展过来的,又是怎么到了今天这样。中国最早记录音乐的书籍是《礼记》里面有个章节叫《乐记》,《乐记》中的“乐”,包括了诗词、歌赋和舞蹈,主要还是讲音乐为主,这也是儒家文化里面最早提出美学教育的著作,不但对中国古典音乐有深刻影响,并且在世界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据《乐记》记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噍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意思就是:乐是由音构成,因为声音因受外界事物的影响,所以伤心时声音就会焦急短促,快乐时声音就宽广而舒缓,心情愉悦时声音就会开朗轻快,愤怒时声音就会粗犷而严厉,心怀崇敬时声音就会正直而端方,有了爱慕心时声音就会温和柔顺。这就印证了声音是发自内心的。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凡是声音都是发自人心,心有不同情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声音,把不同的声音按旋律组成曲调,这就是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是欢乐而祥和的音乐,世道混乱时的音乐就是怨恨和愤怒的音乐。《乐记》其实也就是相当于今天我们音乐的课本,这是千年前我们祖先对音乐的最好诠释,古代人对音乐竟是如此的重视。古代人唱歌唱得一般是诗词歌赋。先选好曲再填写词,唐诗宋词人人皆知,但是这个宋词很多都是歌词。
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在当时对音乐的认为就是,一个民族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礼乐所以承天道以冶人情也”。也就是说合乎“礼”的音乐才是正能量的音乐,合乎“天道”和“人道”的音乐就是好音乐,这种音乐能使社会和谐稳定,好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好的音乐能使人心情愉悦,好的音乐能够激发人的热情。好的音乐能激发人的灵感。
人们太需要音乐了!需要好的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