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道家学派有两位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与庄子。自魏晋时代以来,老子与庄子便被合称为“老庄”,被视作道家的代表人物。然而,他俩的思想却并非一脉相承,而是有着很大的差别。
庄子一派学者认为老子只是道家诸多思想家中的一位而已,《庄子·天下》中将先秦道家分为很多派别,老聃(老子)只是其中一派。《庄子·天下》虽将老聃赞为“古之博大真人”,同时也认为他的境界还没有登峰造极:
虽未至于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杂篇·天下》)
可见老子、庄子虽然都是先秦道家,但是两人的思想有较大差别。
老子与庄子的身份不同,所以他俩考虑的问题也不一样。
《史记》记载,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一般认为老子是为周王室管理图书档案的,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中央档案馆馆长,是一位中央干部。他为周王室管理图书档案,可以看到以前历朝历代的档案文献。
庄子身份是漆园吏、“漆园”是什么?学术界有两种解释:有人认为漆园是地名,庄子是漆园这个地方的小吏;还有的人认为漆园就是漆树园,庄子是管理漆园的小吏。不论如何,庄子都是一个小吏,与一般百姓没有什么差别。根据《庄子》一书中的描写来看,庄子的生活十分贫困的,有时还会吃不上饭。
老子是周王室直属的官员,高瞻远瞩,他想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让百姓幸福安康、天下太平。
所以老子所著《道德经》本是一部写给统治者看的政治书籍。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们愚笨无能,却偏偏要妄自作为,结果把国家弄得一团糟。他们还肆意扩展自己的欲望,盘剥百姓,作威作福,因此百姓们贫困不堪。老子对症下药,开出了一剂药:“无为”。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让统治者不要强作妄为,不要肆意骚扰百姓,而要让百姓顺着自身的潜能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如此一来百姓自然能够平安富足,国家自然能够和谐稳定。(详见:《道德经》说的“无为”,是叫人什么都不做吗?老子没有这么颓废)
庄子的身份是个普通人,因此他总是站在普通人,而不是统治者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庄子考虑的总是普通人如何超越凡俗,进入逍遥无待的境界。所以庄子表现出的是一个“修仙者”的形象,他的理想在《庄子》第一篇《逍遥游》中描绘得淋漓尽致。
庄子认为,普通事物的运动需要凭借外界的客观条件,所以精神不能自主,心灵不得安放,但真正逍遥的境界则不需要凭借外界条件,即“无待”。庄子想做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当然了,庄子指的主要是个人的精神自由,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
其实庄子的思想与老子也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待的境界,就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意思是顺应着自然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这一境界,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这些其实也就是老子说的“无为”,不过老子是要用无为来治国,而庄子则是要用无为来高扬自己的精神境界。
庄子所处的时代,比老子的时代更加污浊、黑暗。所以庄子只想逃离这一时代,却并不想改变它,因为庄子也无力改变。所以尽管庄子生活贫困潦倒,他却不愿出仕做官,只愿隐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沾染世俗的污秽,才能达到精神的自由。
庄子用一个著名的比喻来说明自己的志向:楚国有一只三千岁的神龟,死后被楚国君主供奉在宗庙之中。这只神龟,是希望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供奉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显然,庄子选择了活在烂泥里摇尾巴,也就是隐居避世。
所以庄子号召人们做无用之人,因为有用之人虽然可以获得荣华富贵,却难以保全性命。在战国乱世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商鞅在秦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他们虽然荣耀一时,最终却难逃惨死的下场。
庄子反对圣人,这是庄子思想与老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区别。庄子将圣人看作替大盗看守财物之人,认为正是因为圣人制定了种种制度、规范,才让窃国大盗有可乘之机。比如《庄子·胠箧》中有如下文字:
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老子既不反对圣人,也不反对仁义。老子将“圣”视作最高人格修养境界,将“圣人”视作最理想的统治者。五千字《道德经》中共有三十二处提到“圣人”,无一不是正面词汇。比如第二章: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因为庄子的思想是避世的,而老子的思想却是治世的,所以一个反对圣人,一个赞扬圣人。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一起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