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

【成语故事】

相传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一个农夫,家里有几亩田地。他每天都去田里劳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实在是太辛苦了。

他家的田里有一棵树,树根有一部分裸露在地面。有时候干活累了,他就把那截树根当作小板凳,坐着歇息。

有一天,这个农夫像往常一样正在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蹿出来。不知道是受到了什么惊吓,野兔拼命地跑,一下子撞到田里那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放下手中的农活,跑过去捡起死兔子。他感到非常幸运,提前收工回家,和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兔肉。

第二天,农夫又去地里干活。可他再也无法专心劳动了。一会儿向草丛喵喵,一会儿向树根那边望望。他想应该还会有兔子送上门来,要是还能捡到兔子,家里又能改善伙食了。于是,农夫放下锄地的木叉子,在不远处守着那一截树根。但是一整天都没见一只兔子,直到天黑,他才悻悻地回家。

接连几天,他都早早去田里守着树根,等待兔子蹿出来,撞上去。田里的野草越长越多,越长越高,但是农夫无心去劳作,只希望再捡到兔子。

后来,田里的野草把庄稼都淹没了,农夫还在等着捡兔子。邻里乡亲们都笑他懒惰和不知变通。一传十,十传百,农夫守株待兔的故事被宋国人传为笑柄。

守株待兔成语故事20字(成语故事守株待兔)(1)

【成语出处】

守株待兔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固定成词汇,则最早见于王充的《论衡》。

战国·韩非《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东汉·王充《论衡·宣汉》:“以已至之瑞,效方来之应,犹守株待兔之蹊,藏身破罝之路也。”

守株待兔成语故事20字(成语故事守株待兔)(2)

【成语释义】

守着裸露的树根,等待兔子自己撞上去。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是暴露在外面的树根。因为裸露在地表的树根不太明显,兔子在疾跑时才会慌不择路地撞上去。

《说文解字》:“株,木根也。从木,朱聲。”(株,是树根。采用“木”作边旁,采用“朱”作声旁。)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说:“入土曰根,在土上者曰株。”株在树木外部,根根相连,所以有“株连”一词。“株”后来指整个植物体了,如“株距”“株选”都是围绕这个意思说的。

关于树根的不同部位,古人用不同的汉字予以指称。“根”,指树的须根;“柢”,指树的直根;“株”,指树外部的根。成语“根深柢固”反映了柢与根的关系:须根扎得愈深,柢越容易固定住。

守株待兔成语故事20字(成语故事守株待兔)(3)

和“树木”有关的汉字还有:

“木”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株树,上部是枝下部是根;

“朱”是指事字,甲骨文在主干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干;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根部位加三点指事符号,表示树在地下的营养器官;

“末”是指事字,金文在树梢部位加一点指事符号,表示尾端;

“未”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枝桠重重,表示枝叶茂盛;

“果”是象形字,甲骨文像树上结满球状实籽;

“林”是会义字,甲骨文像树连树的样子;

“森”是会义字,甲骨文比“林”多一“木”,表示“森”为“大林”。

守株待兔成语故事20字(成语故事守株待兔)(4)

【注意故事要素】

时间是战国时期,农作物有黍(黄米)、稷(谷子)、稻、来(小麦)、牟(大麦)、菽(大豆)、麻(大麻)等。不要讲成玉米。

农具是耒,形状类似于叉子,是翻土工具。

株,是大树根,不是树桩。如果是树桩,早就被人刨去当柴烧了。

关于兔子的烹饪做法,战国时期基本是烤或煮,无红烧或麻辣做法。

农夫应该是年轻人,这么没脑子的事不像是有家室的中年人做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