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剑峰如果说,我是听林志颖的歌长大的,我会显得特别矫情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那一年我十七岁?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那一年我十七岁(那年我们十七岁)

那一年我十七岁

章剑峰

如果说,我是听林志颖的歌长大的,我会显得特别矫情的。

因为,这个仅大我2岁的歌手,如今却带着比我年轻20岁的脸庞出现在各种电视演艺节目里。

1992年的夏天,雨季刚过,林志颖带着《十七岁的雨季》和《不是每个恋曲都有美好回忆》闯入了我早已拥挤的爱歌年华。那些时候,我听歌空间尽是王杰的沧桑和齐秦的清亮。虽然当时我已经可以似懂非懂地判断出他的青涩稚嫩,但有别于其他歌手,听他的歌,总感觉他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港台歌手,他只是隔壁家一个家境良好、很会唱歌的少年,阳光、善良、美好。听者与歌者没有想像中的心里鸿沟,林志颖的音乐就这样在我同样青涩稚嫩的少年时光里留下了无法磨灭的青春印记。

二三十年过去了,岁月的刀并没有在唱歌人身上留下太多的痕迹,他依旧长着一副年轻俊俏的脸庞,幸福地唱着好听的歌。而听歌人,早已是一枚两鬓白发、听到老歌就容易掉泪的油腻大叔。

就音乐造诣方面,林志颖确实只是一个偶像明星。他只是一个很会唱歌的歌手。很会唱歌。是的,仅仅是很会唱歌。如果你听过他早期的音乐,乃至2018年出版的个人专辑《我的骄傲》,我相信,你会认同我的观点的。

我手头上,存有一张林志颖离开飞碟加入丰华后很具特色的CD专辑《黎明破晓前》。这张专辑陪伴我已有20多年之久。比我的爱人陪伴我的时间还要长。它是如何躲开我一次次搬家丢弃东西、一次次对音乐歌带进行筛选取舍而最后幸运存留下来的?我早已忘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我心中,这是我对林志颖最钟爱的音乐作品之一。没有其二。

这张1998年由江苏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专辑,时隔23年再听,除了好听,这张专辑的整体曲风和制作依旧是可圈可点。放到娱乐至死的今天,在当下那些流量的小鲜肉面前,也毫不逊色。我甚至还听出了新鲜感,而绝对不是怀旧意味。

专辑的背后,是邬裕康和王治平两位大师联手打造的。他们有意保留了林志颖在飞碟时期难能可贵的民歌韵味,又紧贴当时的乐坛潮流,高度契合他的个人特质特长。林志颖在这张专辑里也大大提高了演唱技巧,他带着对音乐的赤子情怀加以认真细腻的方式娓娓道来。不失为一张优秀的商业专辑。

专辑的主题讲述一个人失去爱情后的落寞写照。但是跟王杰和姜育恒相比,林志颖不悲伤到底。两位制作人对于整体风格的灌输也是浅尝辄止,他们尽量把悲伤指数降低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听者在听过之后虽然心里酸溜溜的但仍然可以嗅到一丝丝的暖意,“哀中带暖”。特别是类似《芹菜》,轻松活泼的曲风、俏皮可爱的填词,让人发现失恋其实也可以成为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专辑中还“与时俱进”地翻唱了一首日本当红组合的出道名曲,以及几首林志颖所擅长的动感曲风作品。但蹦来跳去,抹不去的,依旧是《野菊花》那种淡淡的忧伤,以及《十七岁的雨季》带给我们的那湿漉漉的诗情画意。

尽管是商业音乐,但是这种商业不以牺牲人类纯朴的真善美为代价。林志颖向我们所歌唱的,是真实的、是真诚的、也是可爱的,背后的团队是才华横溢的。虽然他们同样被商业打造得特别精致,但是精致得特别有品味。他们不要奇装异服也不要夸张发型;他们不要浓装艳裹也不要妖娆裸露;他们不要代孕不要离婚不要婚外恋也不要姘居,凭借的是那种无可阻挡的青春热血与朝气,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和憧憬。不止林志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大部份的港台音乐,都不约而同地向我们勾勒出那一片永不复返的磅礴热血和理想交织的诗性色彩。

1998年,我刚刚离开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一个个落寞的深夜里,我轻轻地撬开半本书大的CD盒,小心翼翼地取出可以照到我还不要戴眼镜的脸庞的CD,放到那台黑色的CD机里,按下开始键,水一般的旋律便在我的房间的各个角落流动起来。我的心灵被触动,而且被长久地触动。我坚信这一点,而且记忆犹新。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愿意把那一个个静静的夜晚搬到现在来,一模一样的动作不厌其烦地重来几遍。我相信,会有很多人说我固步自封,但是在音乐的范畴里,不管是唱歌人还是听歌人,前卫是前行吗?怀旧是落伍吗?

(福建安溪人,70后,音乐与文学爱好者,出过书获过奖,《歌迷2:耳朵的陶醉》和《城市鸟声待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