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1)

《使命召唤》是由Activision公司(现为Activision Blizzard,2007年12月2日宣布合并)于2003年最初制作发行的FPS游戏系列,从发行以来一直受世界各游戏玩家喜爱,是FPS中的经典游戏之一。游戏已发行正式作品至第十部。

日前《使命召唤11》已经被提上日程,并且确认“大锤”Sledgehammer Games,Treyarch,IW将轮流为COD系列打造作品。据悉《使命召唤11》的剧情采用了现代战争的世界观,其中一些新角色可能加盟其中。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2)

做这么个表格是一时兴起,之前经常跟别人说“COD这些年的销量一直在上升,什么时候会下降”,去看了一眼,没想到《黑色行动2》的销量已经比《现代战争3》低了,不知今年的《幽灵》会如何

销量数据是从占卜网统计的——别笑,我知道这地方不准,如果你们谁有更准确的官方数据欢迎提供。虽然是占卜网,但至少PS3和X360的销量是可以大概看看的

一路整理下去也发现了不少有趣的东西,比如Wii和NDS版的销量,这两个平台国内玩家一般不会去考虑碰COD这种游戏,但动视取得的销量却不少,很出乎意料。

先声明一下,某一代作品有标注的机种,不代表这个机种上的关卡与PS3和X360版是一样的,只是被动视套上类似的封面和标题捆绑销售而已

主流作品——

Call of Duty——2003

United Offensive——2004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3)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4)

占卜网对早年PC游戏的销量统计接近于零,但在我的印象中,1代和它的资料片销量都超过了100万。《使命召唤》公布时看上去就像是《荣誉勋章 联合突袭》的一个兄弟,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引擎、制作组、题材、思路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使命召唤》更成熟更丰富罢了。资料片《联合攻势》并不是IW开发的,交给了Gray Matter,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了Treyarch的一部分

Finest Hour——2004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5)

Spark代工的作品,也就是《失落的星球3》的开发商,与IW和T组无关,连引擎都变成了RenderWare而不是id tech 3,评价远不如正统作,但因为是第一次登陆主机,还是三平台一起发售,销量赚了一笔。Spark后来开发的几个游戏平均分只有40、50左右(满分100),《失落的星球3》和《忍龙Z》要是不能翻身,这公司也就快歇菜了

Call of Duty 2——2005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6)

IW打造的X360首发游戏,没有PS3和低清机种版,销量不高,但提升了系列的声望。个人并不喜欢这一作,虽然画面确实比1代提升了,但关卡问题却不少,完成度感觉不如1代高

Call of Duty 2 Big Red One——2005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7)

T组的《大红一师》,动视认为X360早期装机量不够多,为了捞更多的销量在PS2、NGC和Xbox上制作出这款游戏,关卡与IW的2代完全不同

Call of Duty 3——2006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8)

跨代作品,NGC这时候已经快咽气了,所以只提供了Wii版,老主机版画面和帧速远不如新主机版,但基本关卡结构是一样的,因为之前这么多代已经快把二战的名战役做光了,选了一堆二线国家的部队当主角,对于非欧洲的用户来说玩起来很没味道

Call of Duty 4 Morden Warfare——2007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9)

多余的废话不用说了,PS3和X360合计超过1500万套,热销一直持续到《现代战争2》发售为止,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现代战争2》,1代还能继续卖下去

World at War——2008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10)

IW偷摸转向现代战争,T组并不知情,等发现之后已经晚了,索性把4代的脚本演出套到了二战游戏里,好在规模够大、打起来够过瘾,再加上合作战役和僵尸,在几乎无人看好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和口碑。PS3和X360共卖出1200万,比前作少了300万,但对于一个题材陈旧的二战游戏,这样的成绩已经出乎意料

Morden Warfare——2009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11)

IW原班人马的绝笔,单人模式登峰造极,可惜赶时间加闹矛盾,给联机留下了平衡性问题,IW骨干叛逃反而刺激了这一代的后续销量,毕竟没人想错过原班人马的谢幕演出,PS3和X360合计2300万,正式迈入单作2000万级别门槛,高清主机上只有GTA达到过这个成绩。

Black Ops——2010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12)

原本合同规定现代COD是IW独占,所以T组就算扔掉二战,暂时也只能搞越战,但不论单机还是网战玩起来都像《现代战争2》的60年代翻版,只是单机关卡逊色很多。Bobby Kotick原本担心IW的出走会影响这一作的销量,结果PS3和X360的销量反而比前作高出近300万,但这靠的更多是系列的名望,而不是这一作本身的素质

Morden Warfare 3——2011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13)

因为IW的骨干叛逃自立Respawn,动视只得找来新成立的Sledgehammer帮助IW残部开发,虽然各方面都不算差,但实在没什么新意,Kotick再一次担心销量下滑,但这一次PS3和X360销量又比前作多了近200万,不过别急着高兴,报应马上就要来了

Black Ops 2——2012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14)

论新意,《黑色行动2》高于《现代战争3》,虽然没什么质的革新,但多结局和RTS关卡的确很有趣,结果PS3和X360销量反而少了450万,Kotick一直担心的审美疲劳终于发生了

Ghosts——2013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15)

今天《使命召唤》面临着路以后怎么走的问题。有人一直抱怨,为什么这系列给动视赚了几十亿,还舍不得换引擎。主要原因有二,首先,买新的引擎,每卖出一份游戏都需要给引擎公司掏一分权利金,这样一来每年动视的收入都会少几千万美元。其次,新引擎需要时间去磨合,动视已经定了IW和T组轮番登场两年一作的周期,这种轮作周期注定了没时间换引擎,想换,就必须打破这个周期,让IW和T组的一方延长周期,但一年一部《使命召唤》是必须的,动视就得找第三个制作组独立负责新作,填补这个空缺。动视确实有过这个念头,但都取消了,不知道以后会不会选择这种方案

在PS3和X360上《使命召唤》不换引擎也是有理由的,这种预渲染为主的贴图引擎对硬件要求低,可以实现720p分辨率 60帧流畅度,更先进的引擎对硬件有更高的需求,反而做不到。但到了PS4和XboxOne上就是另一回事了。今年的《幽灵》号称是新引擎,但本质上还是id tech 3修修补补过来的,如果这也算新引擎,那2代和4代也可以算了。其实《使命召唤》历代的画面都不算差,哪怕是《幽灵》也不是很烂,令人担忧的是玩法。id tech 3修改而成的IW引擎效率差,大量场景都是贴图,有人问为什么《黑色行动》的直升机操作起来那么别扭,不能向上爬升,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场景都是纸片,你爬升就露馅了。类似的问题还有多人模式,大量建筑物的门被堵死,进不去,因为房间内空间在地图中本来就不存在,那是为了掩盖引擎地图太小而设立的障碍,靠这个把网战地图的面积伪装上去。《泰坦降临》用的起源也是个贴图引擎,画面精度甚至还不如《幽灵》,但起源引擎的地图面积比IW引擎大很多,《泰坦降临》有比较复杂的多层室内空间,《使命召唤》就没有,就算有也只能是小地图。

所以《使命召唤》换不换引擎不只是画面的问题,还是玩法的问题,如果《幽灵》对引擎的小修小补不能提升地图和远景的处理效率(我看很悬),那《使命召唤》就得继续玩脚本,一旦脚本玩光了,玩家疲劳了,这系列的销量滑坡就不奇怪了,《黑色行动2》已经出现征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使命召唤》这个系列肯定不会一下子无人问津,但日后的销量肯定不乐观。其实动视自己比任何人更清楚这个情况,在IW叛逃一个月后,他们明智条件对自己不是很有利,依然签下了与Bungie的合同,就是希望《使命召唤》销量滑坡之后,《Destiny》能顶上这个缺口。《Destiny》预订2014年发售,之后频繁推出资料片,《使命召唤》明年的新作不论是什么(《黑色行动3》?),就算销量滑坡,卖出1000万还是没问题的,给了《Destiny》足够的接棒时间。况且除了《Destiny》,动视还有个超暴利的《Skylanders》在顶着,财务状况不会很难看。

其实《使命召唤》这种极其大众化的品牌,销量下滑大都是因为玩家疲劳了,而非出现更强的对手。《现代战争3》跟《战地3》同期发售,销量反而成了系列最高,与《黑色行动2》竞争的是号召力差得多的《荣誉勋章 战士》,结果《黑色行动2》的销量反而比《现代战争3》低了,这个销量的滑坡不是对手造成的,是自己造成的。不过有《Destiny》和《Skylanders》,就算《使命召唤》真的扑街了,动视的收益也不会很难看,现在的关键在于动视自己对这个牌子怎么看,今后是想办法换引擎换制作组换玩法锐意进取延续生命,还是干脆榨干剩余价值收工,有《吉他英雄》的前例在,我倒相信后者可能性更高一点。我对《使命召唤》也没什么感情可言(虽然我是从2003年第一作开始玩的),这种脚本流在本代主机泛滥地也快让人吐了,扑街就扑街吧。

Respawn的《泰坦降临》的确很棒,虽然画面没什么亮点,但玩法很吸引人,令我吃惊的是这游戏在思路上与《使命召唤》没什么相同点,喷射背包和蹬墙反倒让人想起了《部落》《虚幻竞技场》这类Old School FPS,主机用户能不能接受不好说,但Respawn的确让人看到了新意,而不是玩脚本玩一辈子。新主机要的是新气象,比起看上去和《现代战争3》差不多的《幽灵》,《泰坦降临》显然更吸引眼球。

最后说说素质较差的低清和掌机作品——

Roads to victory——2007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16)

PSP游戏,和《Finest Hour》类似,包给了一家叫做Amaze的小公司,与IW和T组没什么联系,这游戏的意义也仅仅在于“PSP上出过《使命召唤》”,仅此而已

Black Ops Declassified——2012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17)

和PSP版类似,包给了专出烂作的nStigate,我觉得动视这事干的不太厚道,索尼八成不太爽:“你答应在PSV上出《使命召唤》,但你不能拿这种东西东西糊弄我吧?”

使命召唤黑科技游戏(使命召唤的十年)(18)

任天堂这边,NDS和Wii也出了大量的《使命召唤》。按理说PSP的《胜利之路》虽然烂,但好歹卖了200万,动视后来再也没有给PSP出过《使命召唤》,反倒给NDS做了不少,大概与中后期PSP在欧美过的不好有关。从《现代战争》到《黑色行动》,NDS上连续四年每一年都有新作,限于机能,游戏的关卡和家用机没有任何联系,这点想必谁都清楚。相较之下,Wii的几个《使命召唤》明显更有诚意,虽然画面极度缩水,但关卡与高清版差不多。NDS版共卖出292万,Wii版共745万,这数字算是出乎很多人预料了。Wii U发售后,Wii会渐渐退出市场,从此低清主机全部退场,在家用机上动视不会再推出低清版的《使命召唤》,但限于装机量,《黑色行动2》的Wii U版买的很差,今年《幽灵》的Wii U版能卖多少很难说,不过3DS目前卖的不错,不知道动视会不会又奇想天开在3DS上再搞一部外传。

(更多精彩内容可关注游戏头条微信公众账号:toutiaoyouxi)

点击相关链接可阅读文章【进击的SNK:《拳皇》最后的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