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李小墨
今年春节我读过一次《瓦尔登湖》,这次重读,我感到吃惊,因为我审视自己过去这几个月的生活,我发现它比以往任何一本书都更加深刻、更加快速地改变了我的生活,可是这种影响起初是难以察觉的。
可以说它教给我的东西很少又很多,它不像实用类书籍在我脑袋里塞满知识点和做事方法,它教给我的东西要少得多。
可是它深刻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旦发生变化,它的生活就仿佛被推下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从这个层面上说,它教给我的东西很多。
我终于领会到它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
《瓦尔登湖》教给我的第一件事是:用开展生活实验的方式,去探索和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
1
亨利·戴维·梭罗(1817.7.12.-1862.5.6)
《瓦尔登湖》讲的其实就是梭罗的一场生活实验。
1845年7月4日,他独自一个人搬到了瓦尔登湖畔,开始过一种远离尘嚣、离群索居的简单生活。
他拿着少量的启动资金,在森林里几乎自给自足:
住的屋子是自己盖的、日常所需靠自己双手劳动解决,他生活的地方方圆一英里荒无人烟。他耕种、捕鱼、采摘野果,再卖掉部分收成、打一点短工,去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
他过得非常简朴,但非常快乐。他发现,他一年只需要劳动6个星期,就足以支付一整年的开销。他得以获得大量闲暇,用来阅读、写作和欣赏瓦尔登湖的风光。
他在这里住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瓦尔登湖》记录的就是他这段时间的生活和思考。
很多人误以为,梭罗是鼓励大家去过这种远离人群的半隐居式的、重精神轻物质的、极端简朴的生活。
不,这是天大的误解,他写这些并不是为了让别人效仿这种生活,而是通过这场生活实验,鼓励大家敢于追求和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倒不强求别人采取我的生活模式,既因为在他熟练掌握这种方式之前,我自己可能已经过上了另一种生活,也因为我希望这世界上有尽可能多与众不同的人。我盼望每个人都能非常清醒地去发现和追求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模仿他的父亲、母亲或者邻居。"
这只是他短暂的生活实验,他本人也没有终生过着这种生活:
“后来我永远地搬离了森林,理由和我搬去那里相同。或许是因为我认为还有好几种生活等着我去体验,而且无法匀出更多的时间给那种生活。”
他的意思是:到森林去过自给自足的半隐居生活,除了少量体力劳动,用大量的闲暇时间阅读、写作、与大自然相处,这是一种不常见的、非传统的、不主流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就这么生活了两年,而且生活得很充实很快乐,所以,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请对生活多一点想象力。
他说:
“你能从圆心画出多少半径,生活就有多少种方式。”
“人们交口称赞和认为成功的生活,无非是生活的一种而已。我们为什么要夸耀一种,而牺牲其他各种呢?”
他说:
“年轻人学习生活的最佳方式,难道不是立刻展开生活实验吗?”
我非常非常喜欢他这种生活理念。
2
是啊,我们可以通过展开生活实验的方式去探索更好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一定要上班,我为什么不能做个自由职业的实验?
我当时辞职的时候,写作每个月还只能给我一两千且不稳定的收入,我跟自己说的就是试一下,试一年看看行不行得通,试一年看看自由职业和全职写作是不是更适合我。如果我失败了,最多失去一年几万块钱的工资收入,我并不会死掉或者流落街头。
现在看来这就是一场生活实验。
如今很多工作都是通过网络协作,为什么一定要在大城市里生活,为什么不可以申请远程办公,然后找个美丽的镇子,一边享受美丽的风光,一边还保有一线城市的收入?
我有一年去云南旅行的时候,住过一两晚青旅,每个床位每晚只要几十块钱,就有一个女生说,她每年都要来大理住一两个月,成本很低,但是很舒服。
我有个朋友大学有一年暑假,曾经在山上的寺庙里生活过一个月,每天跟着师傅鸡鸣而起、念经打坐,吃素斋、没网络。
我为什么不能也从我的人生里拿出一两个月的时间去体验一下这种生活呢?或许我可以从里面学到很多东西。
听说钟南山每年都有人去隐居,我为什么就不能从我的人生里拿出一两年的时间去实验一下这种生活呢?
或者对影视剧的拍摄非常感兴趣,为什么不能拿半年的时间去横店体验几个月群演生活?
把我们的人生切割成很多份,分给很多种生活方式,这样多有意思啊。
我突然豁然开朗:一个人并不是一生只能有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过不止一种生活。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生活等着我去体验。
可能有人马上就会否定这个想法,这个太奢侈了,我不要柴米油盐吗?我根本离不开我的工作,我没有时间。
我最近买了一本书叫《每周工作4小时》,作者用五年的时间,做到了从每天工作14小时,年薪4万美元到每周工作4小时,月入4万美元的蜕变。
他提出一个问题:要想像百万富翁一样生活,就得像奴隶一样工作吗?
梭罗每年工作6星期,就能支付一年的开支,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朝九晚五或者996,为什么一定要年复一年的工作,严格按照法定节假日来休息,然后乏善可陈地安排自己在人挤人的景区排队?
为什么一定要辛劳一辈子,一定要等到退休了才能拥有大量的闲暇,为什么不能像《每周工作4小时》里建议的那样一生进行多次“迷你退休”,努力工作一段时间,或者制造不需要本人在场就能获得的收入,然后迷你退休几个月或一两年?
只要你知道你要去哪里,你就一定能找到去那里的路。
身为人类,最妙不可言的就是,我们有自由意志,我们可以自由地设想和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哪怕那是极为不同寻常的生活方式。
只有对生活极为缺乏想象力的人,才会沿着一条没有吸引力的旧路,顺着惯性,跟着人群,一直麻木地往前走,还告诉自己“我没有别的路”。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然后在那里展开独属于自己的生活实验。
3
当然放弃或暂时抛下一种生活,去尝试和拥抱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特立独行,就更需承担压力。
就像有人认为舞蹈家杨丽萍很失败,因为她作为一个女人没有孩子,也有人认为梭罗游手好闲、生活没有意义。
但梭罗是一个只愿意遵循内心真诚生活的人,他不愿意被所谓的“大家的看法”摆布:
“我这种行为在康科德镇的同袍看来,无疑纯属游手好闲,但如果飞鸟和鲜花用他们的天平来衡量我,将找不到我身上有任何亏欠。”
“‘大家’到底和‘我’有什么关系,以及他们拥有哪种权威,居然能够在这种事情上影响到我。”
而对于那些不走寻常路的人,他说:“我们为什么如此急于成功,从事如此无聊的事业?假如有个人落在同伴的后面,或许是因为他听到了不同的鼓声。让他追随他听到的音乐去吧,不管是什么样的音乐,也不管那多遥远”。
如果你听到了不一样的鼓声,就去追随你听到的音乐吧。
4
除了生活方式大改革,我还顿悟到一件事: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小改革,来探索更好的生活方式,这种探索几乎不用冒险。
梭罗对我的影响之一是早起。
我以前是一个顽固的赖床分子,被窝就是我的家乡。我过去二十几年的人生里,7点之前起床的日子用十个手指都能数过来。
可是我看到了梭罗对早晨的描述,实在是太美好了,萌生了过早起生活的念头。
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我看过许许多多劝人早起的文章,可是那些好处和利益根本无法说动我。
逻辑无法说动我的,文学却可以用几句感性的描写就打动我了。
“要期待日出和黎明,但如果可能的话,也对大自然本身充满期待!曾经有多少个清晨,无论是夏日抑或冬天,在邻居尚未起来干活之前,我早已做完了我的差事。”
“人要是不相信在烦嚣的白日之前,有着更神圣更绚丽的时刻,那么他对生活肯定已经感到绝望,而他所走的人生之路肯定是江河日下,越来越黑暗的。每天早晨,在凡俗的生活短暂地停顿之后,人的灵魂或者毋宁说是人的器官,再次充满活力,他的气魄又尝试过上高贵的生活。”
在梭罗的描写里,我仿佛能闻到早晨清新微凉的空气。
我突然想,为什么我不能做个早起一个月的生活实验呢?我干嘛要顽固地认为自己不能早起,不适合早起,为什么我要沿袭过去的生活模式,然后把早起这种生活方式排除在自己生命以外呢?
于是新的生命转轮就在那天开始转动起来了。
我不需要跟自己说,我以后每天都要早起!我要自律或者怎么样,我只需要跟自己提议:亲爱的,我们来个早起试验吧,一个月的时间,看看会发生什么。
事情的性质因为态度的不同,变得完全不同,前者是一本正经的说教,后者却是有趣的实验和游戏。
现在,我每天都能体会到梭罗描述的那些感觉,期待每个黎明,就算睡着的时候也怀着无限期待;每天很早就起来工作,然后在别人起床之前,就完成了我一天最重要的工作。早晨是清醒的,诗意的,神圣的。
梭罗说:“人拥有一种毋庸置疑的本领,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提升他的生活。”
5
无论是完全放弃或暂时抛下原来的生活,尝试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还只是早起这样的小改革和小改善,说到底都是探索和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
梭罗说:“会绘画和雕塑,把几件东西弄得很漂亮,固然是一种本事,但是更了不起的才华是能够塑造和描述我们的世界观和行为举止,能够影响日子的质量,那才是最高级的艺术。”
就像雕塑家把大理石变得很漂亮一样,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弄得很漂亮。
所有尝试,请抱着做实验的态度去进行。不必觉得非这样不可。
试了之后,如果觉得幸福、平静、快乐、充实,那就继续这样做;如果你并不喜欢、不享受,那就终止这个实验;如果你已经体验够了这种生活,有了新的想尝试的方向,那就大步地踏上新的道路。就像梭罗搬进森林,又搬出森林。
如果一直用这样的态度来生活,人生该是多么开阔啊。
我们太容易被困在一种惯例里了,不知不觉就习惯某条固定的路线,把其他精彩的可能性关在门外。
就因为僵死的思维,我们明明不是一棵树,却把自己种死在一个地方。
我决定了,我这一生,要展开许许多多的生活实验,我要用充满创意的方式来设计我的生活,我要制造很多不同的体验,我要爱每一个日子。我不要一成不变,我要充分地生活。
梭罗说:
“我喜欢去掂量、去摸索、去接近那些让我产生最强烈和最正确兴趣的东西。”
“至于未来或者前景,我们还应该抱着开放的态度,顺其自然,别明确地限定我们将来应该是什么模样。过去或者从前,那就像我们的影子,无非是表明我们还在阳光下活着而已。”
我们何不一起呢?
去掂量、去摸索、去接近那些让我们产生最强烈兴趣的东西,不限定自己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模样。
每个人都可以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然后在那里展开独属于自己的生活实验。
- The End-
作者简介:
李小墨
前海南特区报记者,职业读书人,新书《请停止无效社交》全网热卖中。
个人读书公众号:深夜书桌(ID:shenyeshuzhuo)
个人日记公众号:李小墨的日记(ID:lxmmovie)
我相信,一个人的阅读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和能力发育史。
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深度解读文章,每个月一份高质量书单。不卖劣质鸡汤,不说正确的废话,欢迎关注、星标和置顶。
我们一起读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