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摔跤的印度电影(印度高分电影摔跤吧)(1)

欧阳修的《卖油翁》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

即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某一件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技能,这也是今天我们所认可的一种技能的获得方式之一。

这种例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钢琴、小提琴、写作等,抛开天赋不说,哪一项不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长年累月的练习?

不过,在技能获得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一种错觉,有一天,突然觉得做某件事变得简单了,于是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这项技能。

讲摔跤的印度电影(印度高分电影摔跤吧)(2)

举个例,我写文章也有不短的时间了,曾经有一阵子觉得写一篇千字以上的文章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心中难免有些骄傲,颇有一种不可一世的态度。

然而,现实却给了我沉重的一击,“很容易”写出来的文章水平比平时掉了一大截,称之为垃圾也不为过。

于是我总结了一个道理:当我们觉得某一件事变得简单的时候,往往不是能力有了提升,而是我们变得不用心了或者把标准放低了。

这也告诉我们在学习某一个技能或知识的过程中,不要太过高估自己,而要戒骄戒躁、砥砺前行,方能成功。

讲摔跤的印度电影(印度高分电影摔跤吧)(3)

前两年很火的一部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相信不少人都看过,它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个观点。

影片于2016年12月在印度上映,次年5月在中国大陆上映。从公开的资料上可以了解到,该片根据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的真实事件改编,由印度著名演员阿米尔·汗主演。

影片中,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因为没能替国家赢得一枚金牌而心存遗憾,本来以为能生下儿子替自己完成梦想,结果生的孩子都是女儿,只能把梦想再次掩埋。

无巧不成书,在两个女儿跟男孩子打架并且打赢之后,辛格的梦想又一次燃烧,他意识到女儿也可以得冠军,他要把女儿培养成摔跤手。

讲摔跤的印度电影(印度高分电影摔跤吧)(4)

在这之后,吉塔(大女儿)和巴比塔(二女儿)两人开始了“惨无人道”的训练之旅。每天凌晨五点起床,风雨无阻。

值得关注的是,一开始吉塔和巴比塔是被动训练,在头发被剪掉之后更是开始反抗父亲的权威。比如把父亲的闹钟调晚、故意损坏灯泡以至于晚上无法训练、训练时故意输给堂哥等等。

不过这一切在参加了同学的婚礼之后,彻底发生了改变。在吉塔抱怨不希望有这样的父亲时,早早就做了新娘子的同学却说道:

“我倒希望能有一个这样的父亲……至少你们的父亲把你们当作他的孩子,为了你们与全世界对抗,为了你们忍受世人的嘲笑,为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你们能够主宰自己的未来,他又有什么错呢?”

讲摔跤的印度电影(印度高分电影摔跤吧)(5)

这一番话,让吉塔两姐妹幡然醒悟,此后主动积极地配合训练,并且比之前要更加刻苦努力。

日复一日的训练,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吉塔的实力日渐增强并赢得了全国冠军,之后顺理成章进入帕蒂亚拉国家体育学院就读,接受进一步训练。

在校期间,吉塔开始了教练口中更加正规的训练和指导。同时,在这期间她也松懈了下来,开始留长发、梳妆打扮、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此时吉塔的心态其实已经发生了改变,认为父亲教的技巧已经落伍,学校那种“劳逸结合”,并且让人很轻松的训练方式才最科学。

讲摔跤的印度电影(印度高分电影摔跤吧)(6)

事实上,在挑战父亲的时候吉塔确实赢得了胜利,这也进一步增强了她对自身实力的错误认知,也就是高估了自己。(个人认为父亲会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体力跟不上,技巧方面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遗憾的是,在一次国际比赛中,吉塔面对更强的对手时被彻底击败。而妹妹巴比塔却勇夺全国冠军,跟上了她的脚步。

但在与巴比塔的交谈中,作为观影者的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此时的吉塔仍旧很自大,认为只不过是输了一场比赛而已。

不过在接下来的赛事中,吉塔仍旧没有取得胜利,印度也再一次与世界冠军无缘。这一次的失败,彻底击碎了她心中的骄傲,在妹妹的劝慰下鼓起勇气给父亲打了一个电话。

这又是一个转折点,此后吉塔认清了自己的实力,并重新捡回了以前父亲教导的技巧。在父亲的训练下,重新出发。

讲摔跤的印度电影(印度高分电影摔跤吧)(7)

经过六个月的辛苦训练(在父亲的教导下),吉塔开始了争夺世英联邦摔跤冠军的道路。经过一场场艰难的赛事,打败了一个又一个难缠的对手,吉塔终于为印度赢得了摔跤比赛的第一枚世界金牌,也完成了父亲的毕生梦想。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轻松”根本不可能获得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试问我们怎么可能轻松?怎么可以轻松?

讲摔跤的印度电影(印度高分电影摔跤吧)(8)

如果在某一天、在某一段时间我们走在前进路上时突然觉得轻松了,并不能算一件好事。这个时候,我们反而应该警惕,沉下心来更加地努力,因为成功不可能轻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