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

兵团的劳动:

说到在兵团时的劳动,比较艰苦的就是到兵团的第一年。每天早饭后,一天的劳作就开始了。 我们到兵团的第一年基本都是围着盖房子开始的劳动,什么:脱坯、筛沙子、打井、苇塘打苇子、上山砍椽子、打石头等等一系列繁重的劳动。哪一种劳动对我们这些初到兵团的城市学生来说,都是脱胎换骨的锻炼。

兵团知青家庭现状(知青岁月.兵团回忆)(1)

现在我们一想到草原,就是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牛羊成群,喝奶茶、住蒙古包,那都是对草原的匆匆一瞥,也是草原温馨的一面。

其实,草原上的生活绝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轻松浪漫,草原更有严酷的一面,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单调、繁重的劳动。不是长年生活在这里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兵团知青家庭现状(知青岁月.兵团回忆)(2)

就是在草原最美的季节,七、八月份,虽然绿草如茵,但繁重的劳动,生活的沉闷,想家的寂寞,也都没有心思去看那些。 尤其是草原的冬季,漫长而难捱,用滴水成冰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九月份时,内地还是鲜花烂漫,享受着秋季的硕果累累时,这里已开始下第一场雪,直到来年的五月,冰雪才能消融,绿草冒芽。 经历过大草原的酷暑严寒,你就会明白什么叫“脱胎换骨”,什么叫“百炼成钢”。

兵团知青家庭现状(知青岁月.兵团回忆)(3)

我虽然只在工副连待了一年,还是连队卫生员,但也参加了很多的劳动。除了像一些重体力活比如:上山砍椽子,打石头,打井等都是由男战士完成的,其他的如:初到时的脱坯,打火,夏日的筛沙,盖房子,秋天的捡粪、打草;冬季的割苇子等都干过,现在想起来还都历历在目。

兵团知青家庭现状(知青岁月.兵团回忆)(4)

最让我难忘的劳动,就是初到兵团冬季时到苇塘打苇子。白天,在迷宫似的苇塘里挥舞着镰刀“嚓嚓”地割着苇子,因为寒冷大家不敢停下手里的活,只有不停地干活才能让身体抵御住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渴了用镰刀剁块冰放在嘴里解渴,饿了,拿出兜里冰冷的饼子啃着。

兵团知青家庭现状(知青岁月.兵团回忆)(5)

太阳快落山时大家往回走,我们的蒙古包驻扎在苇塘边上。偌大的苇塘就像是个迷宫,天黑之前我们如果没有找到蒙古包的话,就会在苇塘里转着,迷路是经常的。后来如果天黑了大家还没回到蒙古包,就让留在包里的炊事员,给我们用手电对着苇塘一闪一闪地打着信号,指引着我们找到蒙古包。但这种光在茫茫的雪原上有时根本看不到。

兵团知青家庭现状(知青岁月.兵团回忆)(6)

蒙古包是用白色的毡子做成的,一进包里中间地上挖了一个坑,埋上铁锅用来做饭。一节烟筒直直地从蒙古包的顶上伸出包外,为了防火,烟筒的周围是透天的,躺着包里就能看见外面的星空。

包里四周的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苇子,然后铺上我们的褥子就是床。一个不大的蒙古包里睡上我们二十个人,可看拥挤的程度,晚上甚至不能翻身。蒙古包里和外面一个温度,大家睡觉都得用被子盖住头,否则第二天早上,头上和脸上都会挂着一层白霜。晚上脱下我们穿的大头鞋,第二天湿湿的鞋就会冻得硬邦邦的,根本穿不上,只能用火烤软了才能穿上。

兵团知青家庭现状(知青岁月.兵团回忆)(7)

苇塘里没有饮用水,我们就地取材,晶莹剔透的白雪,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用盆子端来白雪放入锅中化成水,用来和面烙饼、熬粥,做疙瘩汤。用雪化成水做饭,我们用了整整四十多天。至于是不是干净和卫生,也就不想了!生存是第一位的。

条件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真是脱胎换骨的历练啊!那年冬天,我们从11月份进入苇塘,一直到元旦前才结束苇塘的劳动回到了连队。用我们的劳动向“元旦献上一份厚礼”!

苇塘的劳动是我在内蒙兵团条件最艰苦的一段时光,也让我终身难忘。

兵团知青家庭现状(知青岁月.兵团回忆)(8)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内蒙建设兵团的农业连队从翻地、种植到收割都是机械化,战士们开着轰鸣冒着烟的拖拉机在辽阔的草地上来回地开垦着,拖拉机的后面是被翻出的黑黄的土地,方方正正的,远远望去极富画面感。

兵团知青家庭现状(知青岁月.兵团回忆)(9)

有的网友看完后不相信提出疑问:说七十年代初的农业实现机械化了吗?确实,七十年代初的中国还很贫穷,农村没有实现机械化。

但他不了解内蒙生产建设兵团,不知道国家对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给予的大量投资,粮食从种到收都是机械操作。这些凡是内蒙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友们都是知道的。

兵团知青家庭现状(知青岁月.兵团回忆)(10)

但国家这么大的投资却没收到回报,管理的混乱,人心的不稳定,使得内蒙建设兵团年年亏损。

草原大面积开垦,草场沙化严重,草原生态遭到破坏,实践证明,大草原只能是牛马羊的乐园,知青离开草原是早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