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曹恒灏

今年5月28日这天,风和日丽,我由海滨青岛,来到了济南高新区四风闸村。881年前这一天,一代词宗辛弃疾就诞生在这方神奇田园上。

2005年之夏,我也曾千里迢迢,专程远赴江西省上饶,只缘我那位著名的济南老乡归宿在那里。拜谒彼时,我的心底无限悲痛:故乡赤子,迫于形势身去南国。我的脑海中总浮现出那般一幅画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而纵使眼前山水如画,然大词人却慨叹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却是勾起对沦陷中家园的无限牵念,其心境该是何等的悲凉呵!

济南历城四风闸村历史(走进济南四风闸)(1)

此刻我走近的这个叫“四风闸”的古村落,就是令大词人魂萦梦牵的故园了:自二十二岁那年一别,就是永别,再未踏上归来命途……这又怎不令人唏嘘不已。

怀着一份虔诚,步入这座古村庄。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四风闸村中,眼下以红砖瓦和水泥建的房屋、院落居多,居然还有一些土坯房。

一位身材魁梧“标配”的山东大汉热情出迎,他就是村里的王如虎支书,甫一见到自号“稼轩故里主人”的他,让我猛然就想到那一著名的词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我们首先去观瞻与村庄毗邻的“辛弃疾纪念馆”。该馆建于1996年,1998年对外开放。

济南历城四风闸村历史(走进济南四风闸)(2)

纪念馆坐北朝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巍峨壮观的石牌坊,它的样式是四柱三门石坊,横额上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的“辛弃疾故居”5个大字。穿过石坊,便见一座仿宋六角碑亭,踏上石阶走进碑亭,只见高大的石碑正面上方是按照铅山辛谱刊载放大刻制的“稼轩公遗像”,下方碑文是“辛公稼轩名弃疾、字幼安,宋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卯时出生于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村。”

石碑背面镌刻有铅山辛谱刊载的《宋兵部侍郎赐紫金鱼袋稼轩历仕始未》,该文详实地概述了辛弃疾履历。

走出碑亭,就可望见一尊雄伟的辛弃疾塑像,塑像高2.8公尺,底座高1.6米,系花岗石雕刻而成。在花坛簇拥中,辛弃疾的塑像头戴儒巾,身披战袍,内穿护甲,腰跨宝剑,昂首挺胸,目视远方,栩栩如生展现了青年辛弃疾胸怀壮志、意气风发的气宇轩昂的英雄形象。

济南历城四风闸村历史(走进济南四风闸)(3)

王如虎提示到,六角亭中碑刻画像上的辛弃疾身着文官服,庄严儒雅;而亭北这尊青年辛公雕像,则身披战袍、腰佩利剑,一般临战将军模样。两厢辉映,乃彰显了辛公文韬武略兼备之儒将风采也。

这便让我想到辛弃疾挚友知己、词人陈亮《龙川文集》卷十《辛稼轩画像赞》:“眼光有稜,足以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说明稼轩公目光炯炯神威,身形宽大健壮;另其诗友刘过《龙洲集》中有一首《呈稼轩》诗:“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未可瓢泉便归去,要将九鼎重朝廷。”可见直到晚年的辛弃疾,精神面貌依然健壮如虎。综上史料,可证辛弃疾就是一位典型的山东大汉形象。

六角碑亭东侧碑廊中,粉壁上嵌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以及当代全国各地书法名家的辛词书法佳作碑刻。浏览下来,让人不禁赞叹当初规划设计者的慧心独具。

瞻仰过辛公塑像及碑廊后,从仿宋的山门进入第一进院落,迎面正北是三座主展厅。展厅在设置上,可谓别出心裁。通过“文东武西”壁画及图片、展板,将辛弃疾的一生经历,完整展示了出来。

观瞻之际,目击之处,记者亦发现,纪念馆基础配套亟待修缮、提升,譬如六角碑亭,地面上落着柱子、亭子顶部掉下来的漆皮触目可见;碑廊墙壁上的墙皮返潮,多处脱落,廊梁上的原本深红色的油漆也已斑驳,廊顶上竟长出了野草……

作为“稼轩故里主人”,王如虎对此情此景也感到痛心。“目前纪念馆维护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路面花砖、屋面泥瓦、墙体粉刷都需要维修。而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富裕,难以拿出足够的资金维护。”

济南历城四风闸村历史(走进济南四风闸)(4)

由纪念馆出来,西行不远,便见一片占地不小的树林,只见此处森森侧柏、茵茵草坪。王如虎告知,此处便是乡亲口口相传中的辛家祖茔地。从前,该坟地多年来无人侵种,由村里代纳钱粮,村人俗称“舍地”。

“村里原有‘稼轩故里’石坊,早先这辛家坟地内还发现过石头人。”王如虎讲。也因此,历经千年,一直未在上面乱建乱搭,盖出于对稼轩公的一种崇敬心使然。说来虽然自那时,辛氏家族子弟皆随辛弃疾揭竿起义而告别四风闸村,自那时起至今,村中已无一户辛姓人家。但八百多年来,本村多姓乡亲都认稼轩公为一家亲,“辛家坟地”保存至今,就是最好说明。那一刻,缘此感触,因此感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悠久的四风闸,如今只剩下村中一幢二层老楼和一棵古槐,作为过往沧桑岁月的见证者。这幢明清建筑风格的古楼,宅地所处正是乡民交口相传的所谓“辛家花园”,也即辛弃疾出生处。

济南历城四风闸村历史(走进济南四风闸)(5)

趋近细观,此楼系青砖砌就,顶覆黑瓦,一层的门洞和二层的三扇窗户均为拱形石砌,两侧山墙还都有雕刻精美的垂花柱。据说楼的最后一次翻修已是100多年前的事儿了。如今,楼已荒废,墙中间甚至出现了一道明显的裂缝。值得欣慰的,古楼东墙上赫然挂上了注明已被列入历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公示牌。

在离古楼不远处的一座院落中,我们见到了“镇村之宝”——一棵树龄达800余年的老槐树。相传这棵位于“辛家花园”中的“长寿树”,系辛弃疾手植。如今虽树洞豁然、树皮几近剥离树身,但是,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散发着勃勃生机。近身抚摸,你分明能感受到它那股顽强的生命气息,力透千载,传递给你,使你陡然热血沸腾,谓之“稼轩英气”也罢。

济南历城四风闸村历史(走进济南四风闸)(6)

“我带你去见一位我们村的老秀才!”说着,王如虎带引着来至村中东西主街上的一间小平房前。在极简陋的房中,我们拜见了屋主人任志铭,老人家今年86岁高龄,却精神矍铄,十分健谈。从1962年开始至今,老人致力辛弃疾研究和搜集其资料,累计整理已写出20册洋洋20万言的《幼安忠义录》。

近六十载痴迷辛弃疾,一心专注收集跟稼轩公有关的一切资料和轶事,这源自任志铭读中学时的经历,“老师讲课,说辛弃疾是咱四风闸人,我当时就想,辛弃疾既然是俺庄的,俺就应该把有关他的资料和故事都收集起来。真正开始付诸行动,是在1962年时任山东省副省长余修寻访稼轩故里之后,到现在为止,已经整整56年。”

任志铭的《幼安忠义录》俱为手写,小字工工整整,扉页还手绘一幅“辛弃疾征程示意图”。说起辛弃疾的悲壮一生,老人一脸自豪。在欣闻我创作的近百万字的《辛弃疾》传记即将付梓,老先生祝贺之余,当即相赠一部《幼安忠义录》影印本。

济南历城四风闸村历史(走进济南四风闸)(7)

“我志在寥阔”,辛弃疾的英雄梦,是志在恢复包括家乡在内的中原大好河山。然命运多舛的他,有志难伸,被迫赋闲乡野。于是,满腔抱负,蓄之而发乎诗词间,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命运成就了一代豪放词宗的横空转世。

是铁骨英雄,却也是多情游子。自从23岁奉表归宋,辛弃疾就再也没能回到济南,南共北,正分裂,故土难回,他只能把思乡之情化作泣血的文字,“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恨此中、风物本吾家,今为客”,每每拜读,我心悲泣。

拜谒已毕,伫立四风闸村头,那杨家石河桥头上,回望诞生了伟大词宗的村落,回望历史长河中,我分明看到,那位老英雄正向我们招手!哦,原来稼轩公其实早已归来!那一刻,我微笑潸然。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