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观念的转变,“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旅游方式已逐开始慢慢被部分人所摒弃,部分的游客已经开始将旅游看作是一个增长知识、丰富阅历的过程。特别是带孩子出门旅游的游客们。

马上就到暑假了,许多景区都会迎来一大波带崽出门的人们,为了更好的吸引住游客,有些景区导游们又开始了忙碌的“编故事”的创作了。

虽然景区需要文化附加值,景区导游习惯性编造奇闻轶事,可说由来已久。但是那些胡编乱造,大谈野史奇闻,甚至利用迷信来推销产品的故事,还是不要也罢。

不然可能人家旅行回来收获的是诗与远方,你收获的可能是一裤兜子导游野史

01 野史有多野?

要问野史有多野,我们先来几个“开胃菜”下下酒。

1、逻辑混乱,胡编乱造

网上发现一本“有意思”的景区志书——《隆中志》,该书由某5A级旅游景区编纂,用于宣传“诸葛亮躬耕襄阳”的历史文化。

野史跟正史记录的都有哪些事(正史不够野史来凑)(1)

诸葛亮造就了四川“天府之国”?

该书记载,诸葛亮是一位“水稻种植专家”,他到蜀地之后,还把隆中的稻谷种带了过去,后来四川成了“天府之国”。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文中记载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过这样一句话:“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可见,在诸葛亮踏入蜀地前就已经有天府之国的说法了。

诸葛亮是“西瓜、玉米种植专家”?

书中还写到诸葛亮在“古隆中”种西瓜,苞谷。

可是据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唐朝时期,西瓜从西域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国西部地区,因由西域传来,所以又称之为“西瓜”。关于玉米最早的记载则是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书中称玉米为“玉麦”。

2、正史不够,野史来凑

慈溪与“天地一家春”

去过颐和园的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咸丰皇帝趁着慈禧怀孕的时候,从江南找来了春、夏、秋、冬四位美女来陪他,慈禧当时还是贵妃,得知此事伤心不已。看到慈禧哭得梨花带雨,咸丰皇帝很心痛,就赐给慈禧一块印章,上面写着‘天地一家春’,意思是不管皇帝身边有谁,你慈禧在我心目中永远是最重要的。”

其实,“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后在圆明园时期的居所名称,她以此来纪念和咸丰皇帝的爱情往事,关于“四位美女陪伴”的传说根本没有任何史料依据。

除了帝王将相的豪华绯闻套餐,惨遭导游嘴遁的,还有江南的文人墨客。

如果你去过苏杭,就会真切地感受到“要问景色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

野史跟正史记录的都有哪些事(正史不够野史来凑)(2)

西湖湖畔白娘子、许仙和法海的恩恩怨怨被事无巨细地补充出十几个高清细节版。

伍子胥如何“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始筑吴都也被人安排的明明白白的。

唐伯虎在“桃花坞”里遇到了几个桃花仙,大家都干了点啥事也是清清楚楚。

当然,上古神话更是逃不过导游的嘴。

随便一个坑,都可以是神仙下凡时踩的脚印;

但凡一块奇石,都可以是女娲补天时的边角料;

只要是条河,不是有龙就是有河妖或者宝塔;

还有孙猴子不知道打翻了多少炼丹炉,到处都是掉下的炉盖;

轩辕不知道多爱种树,荒郊野外都是黄帝种下的柏树;

大禹治水到底治的哪里?怎么遍地都是他开垦的沟壑。

3、封建迷信,推销产品

故宫为什么6点就闭馆?

野史跟正史记录的都有哪些事(正史不够野史来凑)(3)

什么?是因为阴兵借道?

先不说18年的灯展,就说展《清明上河图》那年,故宫看展的人天天排到晚上八九点……也没什么问题。再说,哪个博物馆晚上不关门的啊?还真以为会有《博物馆奇妙夜》啊?

佛香阁镇鬼神?

野史跟正史记录的都有哪些事(正史不够野史来凑)(4)

官方的介绍是这样的:“清乾隆时在此筑九层延寿塔,至第八层‘奉旨停修’,改建佛香阁。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阁上层榜曰‘式延风教’,中层榜曰‘气象昭回’,下层榜曰‘云外天香’,阁名‘佛香阁’”。

“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

野史跟正史记录的都有哪些事(正史不够野史来凑)(5)

野史跟正史记录的都有哪些事(正史不够野史来凑)(6)

上班“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的问题也被搬到了景区,但问题也被给了明确的答案。

如出一辙的还有“摸树”、“摸雕像”、“抱树”这些奇奇怪怪的祈福行为。

“恭王府”福字碑

野史跟正史记录的都有哪些事(正史不够野史来凑)(7)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的野史我们先不说,只说说府内的福字碑。某些商店,会卖一些福字拓片,还告诉你:“这个碑啊,越拓越不清楚,能早买就早买,过几年就没了。”作为国宝文物,福字碑真的能一直拿来拓片卖钱吗?你仔细想想。

02 野史为什么不值得提倡?

为什么不提倡野史,当然是因为他的野

这种行为是“恶意歪曲历史”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很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是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窗口,这种“满嘴跑火车”的景区讲解现象不利于游客体验文化精髓。

同时,不少游客是因为认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带着孩子感受我国的历史文化,增长认识和知识的。小孩子还在学知识的阶段,他听到什么,往往记得特别快,这种胡编乱造的讲解也会影响孩子知识的获取。

有时候,听起来真的故事不真,假的故事也不假,全看导游的功力。

还是先来个“栗子”吃吃吧。

关于七步诗的故事

《七步诗》的故事从小也是被印在课本上,长在我们脑子里的。这个应该假不了了吧?但是,诗是那个诗,故事不一定是那个故事。

最早记载《七步诗》的是《世说新语》。想一下你的语文书上是怎么给《世说新语》下定义的?是南朝刘义庆所编撰的志人小说集。

简要来说,它是个小说。你自己琢磨一下吧。

03 野史从哪来?

是不是立马就想到了前面提到的景区志书,但这至少还是一些确实研究过相关文化的人编撰出来的。

野史跟正史记录的都有哪些事(正史不够野史来凑)(8)

还有一些网上一搜一大把的纯粹胡编乱造的野史书籍,专门编造一些野史吸引人。

04 为什么会有野史?

有需求就有市场,为什么会有这些野史呢?因为人们需要啊,到有需要啊?

野史跟正史记录的都有哪些事(正史不够野史来凑)(9)

很多时候人们旅游就是为了放松心情,而这些野史又正好有趣,在看了名胜古迹的同时还听了段相声,还是蛮有意思的。

但也不是所有的市场都对野史有需求,也不是到哪都能听到野史的。

比如毕业旅行团,导游们会多讲点历史书上的东西,主要是为了防杠。年轻人对野史的兴趣度通常一般,而且,面对一群处在“一生中知识水平最高年龄段”的人,多说多错,错多了没准就会收获一星差评。

但对于一些夕阳红旅行团,那野史就很刺激了。

老年团的精力都很一般,还很容易被路边的花花草草吸引过去,甩开丝巾就开始拍照。这时候,野史的重要性就出现了。讲解重点的时候可能他们打瞌睡,但当讲起野史的时候……通常会在几秒之内收获一群奔袭而至的人头。

05 野史该走向何处?

既然有需求,那么就会存在,当应该把控好他的方向。

针对官方和正规公司的导游们,应该摒弃野史了,我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难道不比野史吸引人吗?

那么,个人喜欢野史的人们,可以自己在民间探寻这些野史,自己从当地居民口中了解到这些野史不是更有趣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