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他的心腹太监王振死于樊忠之手,另外一个太监喜宁则选择投靠瓦剌也先,为瓦剌人出谋划策。

但在朱祁镇叫门大同、宣府时守将笃定,瓦剌人的阴谋未能得逞;而瓦剌大军攻伐北京时,大明王朝又得益于于谦的力挽狂澜,最终北京保卫战胜利,也先败退,至于这位令人不耻的皇帝朱祁镇也被迫“北狩”。

帮朱祁镇复位的四个人(舍身护主的徐滨)(1)


在《大明风华》中,在成为俘虏后,在喜宁的挑唆之下,瓦剌也先对朱祁镇百般苛待,屡有杀害之心。但是孙太后爱子心切,还是将徐滨派遣到了瓦剌军营,负责照顾朱祁镇。也正是赖徐滨的舍身护佑,才保全了朱祁镇安全,除掉了喜宁,最终得以让朱祁镇回归大明。

事实上,这里的“徐滨”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他就是朱祁镇的近卫袁彬。与《大明风华》之中,徐滨出身于靖难之役中被朱棣杀害大臣的遗孤、身兼礼部尚书锦衣卫指挥使之职(当然这也是导演、编剧历史知识匮乏的结果,明朝不会有这样的兼职出现)不同,袁彬出身于近侍家庭,也并未有此高位。

帮朱祁镇复位的四个人(舍身护主的徐滨)(2)


在土木堡之变中,明朝几十万大军毁于一旦,包括张辅在内的66位重臣以身殉国,当时朱祁镇身边的近侍、宦官也都非死即逃,留下的就只有袁彬。

此时的袁彬,年49岁,职务锦衣校尉。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却在历史的风口,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为朱祁镇那段可耻屈辱的历史添了一份暖色。

被俘之后,朱祁镇可谓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生活中,住在破旧不堪的蒙古包,凛冽的寒风,明英宗难以入睡,是袁彬解开衣服将英宗双脚放入怀中取暖;亦或者车马不能行时,是他背着这个小昏君而行;面对情绪低落的朱祁镇时,又是袁彬反复开导。

帮朱祁镇复位的四个人(舍身护主的徐滨)(3)


对于也先意欲以美人计诱使朱祁镇归附之时,也是他谆谆教诲,辞掉这门亲事。也正是这份赤胆忠心,让朱祁镇在遥远的北地体味到了人性的冷暖,对袁彬他也是依赖至极。袁彬的这些举动,对于投降了瓦剌的喜宁而言,显然是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喜宁唆使也先,要处死袁彬。但是面对这样的局面,朱祁镇苦苦哀求之下,也先才饶了袁彬一命。

袁彬对于喜宁的危害也是十分警惕,于是修书于谦,利用计策,将于谦将喜宁除掉。少了对大明了解的心腹,又屡遭大明打击,也才有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以及后来朱祁镇被放归的举动。

帮朱祁镇复位的四个人(舍身护主的徐滨)(4)


可以说,是袁彬护佑之下才全了朱祁镇的性命。但就在返回北京之后,明英宗朱祁镇随即被景泰帝幽禁南宫,至于袁彬本人则只是被授予锦衣卫百户。但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在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拥立下复辟,袁彬很快也成为锦衣卫都指挥,似乎这又会是一个君臣之谊的典范。

但朱祁镇总能为我们找到“黑”他的理由。就在几年后,朱祁镇对于参与拥立的锦衣卫门达宠信有加。门达恃宠而骄,对于诸多不肯与之为伍的大臣罗织罪名,或者罢官或者免职。对于上官袁彬,自然也不能例外。

帮朱祁镇复位的四个人(舍身护主的徐滨)(5)


门达利用袁彬继室之父王钦骗人财务的事由,将袁彬定为主谋,袁彬也被判自赎徒刑,但这也只是开始,随后门达又加上受贿、收受石亨、曹钦(曹吉祥之子)贿赂等罪名,袁彬所受到的自然严刑逼供。而对朱祁镇有着救命之恩的袁彬最后得到的是朱祁镇的一句“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

薄情寡义,用来形容朱祁镇在恰当不过了。当时是 “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但有一漆工杨埙挺身而出,无奈朱祁镇只得又令门达重审。

帮朱祁镇复位的四个人(舍身护主的徐滨)(6)


当时是杨埙面对门达的严刑,假意顺从,在午门会审时又直叱门达数罪。可惜的是,这样一件冤案,袁彬被判处绞刑,以钱帛才赎;至于杨埙,都被判为禁锢,门达自然毫发无损。好在,不久之后38岁的朱祁镇去世。门达才被惩治,流徒充军。而明宪宗朱见深的上位,也让袁彬又得以起用,直至明孝宗朱佑樘弘治元年,袁彬卒于任上,年8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