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起某座城市的文明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联想到某座伟大的建筑。在西安,城墙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徘徊在历史古韵与时尚摩登之间的城墙,曾是一座庞大而坚固的军事防御建筑,即使历史被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我们仍能从那斑驳的城砖中窥见过往。今天,曲小旅就来带你探索城墙为什么那么“敦实”?
很多小伙伴在看到城墙的时候,都会被它的高大雄伟所吸引,城墙高12米(按一般说法)约合5丈。明清时的西安城墙与前代城墙相比,构筑更为坚固,并更具有防御性。因为在平地筑城的情况下,城墙的高度、基宽、顶宽三者之比,在唐宋都是4:2:1,即城墙高度为墙基宽度的二倍,墙基又为城顶宽度的二倍。
而现今的西安城墙高10-12米,城墙基宽15-18米,顶宽12-14米。城墙基宽与顶宽,都超过唐宋城墙规制的比例。城墙高度增至10-12米,使敌人难以攀登;城墙底基加宽,增强了墙体的坚固性;城顶宽度增加,甚至超过了明初城顶宽7-14米的南京城墙,这既有利于墙身的坚固,也便于多人防守,从而提高了城墙的防御功能。
城墙历经千百年风霜屹立不倒,粘合剂是关键点,研究人员在清除城砖上的粘结石灰时,惊奇地发现,哪怕使用瓦刀都很难把它们砍下来,古人的智慧让人不由感叹。那你知道古代的粘合剂是什么成分吗?没想到吧!是糯米!
明初建造的西安城墙,虽为夯筑土城,但构筑十分坚固。筑城用具有黏性的纯净黄土,具有黏性,再经精筛,加入少量的石灰、细沙和麦秸,拌匀后夯打。
为增加土墙的纵向整体拉力和横向的稳定性,夯土墙中加有“永定柱”(竖柱)和“絍木”(横木)。夯土层的厚度为10厘米—12厘米,夯窝密集,夯层坚硬,上下层咬合得十分紧密。城顶最后一层,用黄土、石灰和糯米汁拌和夯打,厚45厘米,坚硬如石。
这种由糯米、熟石灰、石灰岩混合在一起制成的浆糊,被称为“糯米灰浆”,是一种新型的石灰种类。这种粘合剂并不是从明城墙开始应用的,根据记载,它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主要用在建造陵墓、宝塔、城墙等大型建筑物的建筑上,可以说它的强硬度要比普通石灰强很多,并且具有良好的粘合性和密闭性。
敦实的城墙外墙从下到上,共砌筑青砖九十九层,九十九与九,都是中国古人认为的“极数”,过此则变。城墙作为防御工程,以高为上。居高临下,则可以压制敌人。《孙子兵法》中形容兵威,就有动于「九天之上」之说。九十九层青砖由上中下三大阶砌就,下阶最宽,中阶收窄,上阶最窄,每一阶都有三十三层砖。
西安城墙用的砖非常的方正,大小一律,整齐规范,一砖顺放,一砖横放,上下层从中心错缝。城砖尺寸长45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其比例为4:2:1,这种比例使其在砌筑过程中便于互相配合。
中国古代的建筑不但要合乎科学,在美学角度,也有很高的要求。西安城墙便是集科学与美学于一体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13.74公里周长的城墙,筑起了世代西安人心中家乡最坚实的堡垒,城墙连接着空间,更跨越了时间,我们能从这里触碰到最真实的过往。
曲小旅温馨提示:请您尽快接种新冠疫苗!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编辑:贺飞宇
校对:杜 倩
责编:辛 园
初审:鲁 浩
终审:苏 岚
本文来源:遇见城墙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