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平安指数6.0版新鲜出炉。自2017年7月以来,上海闵行区每半年召开一次平安指数发布会,以榜单、地图等形式,公开发布地区治安状况。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公安成绩单,而是用大数据打通了城市平安的“居民觉得”和“职能部门觉得”的次元壁。

提升社区平安指数(用平安指数打造城市治理的)(1)

最容易被骗谎言。 闵行警方供图

首先,不断升级的平安指数,其实是向居民的“数字赋权”,充分利用如今的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城市平安情况更清晰、更“界面友好”地向公众传播,不是职能部门的自说自话,而是居民与政府的充分互动。在今年的平安指数发布中,“最受小偷欢迎住宅榜”正式下线,“最心塞小区排行榜”上线了;“发案热力图”“词频分析图”“各类排行榜”,直观PO出整个闵行区14个街镇的治安状况。

——闵行哪里的盗窃电瓶车案最多?请看地图。

——在闵行的犯罪率到底有多低?“被盗的概率大约与一年拍中三块沪牌差不多”。

这些数据更鲜活,更接地气,更让居民放心。

其次,平安指数不仅是成绩单,也是一定程度上的“错题本”,直接描准治安的盲点、弱点。

2018年,“安全指数”正式更名为“平安指数”,发布主体也从公安上升到了区级层面。这背后是治理理念的升级。平安指数,不仅仅是为了向公众“科普”,这一指数还有“自黑揭短”的功能,公布不好的问题,为的就是倒逼职能部门主动去发现问题,把政府部门之间的衔接真空地带找出来。

比如,如今夜经济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赛道,但“夜间娱乐经济”背后可能衍生治安事件乃至刑事犯罪,却必须直面。需知道,一间暧昧的小发廊,一台灯光闪烁的老虎机,都会降低公众的“城市安全感”。通过对平安指数的数据挖掘,刻画出了 “安全到底长什么样”:找出零案发、警情少、居民满意的街区,了解周边的商业业态构成,安防力量构成,从而对症下药,实现综合治理。

大数据显示,晚上11点以后的夜宵生意与娱乐场所的生意密切相关,娱乐场所生意好不好,这个时间段的夜宵火爆程度就能反映。从报警频率、地区的大数据分析开始,一环扣一环,找到城市平安的关键节点,通过数据的挖掘,关联起不同的社会管理要素,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特别是2019年下半年,字节跳动、顺风快递、城市数据团等知名企业纷纷加入平安指数的研究,让平安指数越来越有科技范。

第三,平安指数为提升城市管理的“绣花功夫”提供了数据基础。

比如,基于数据分析,警方提出了“安全屋”的措施:在夜生活集聚区周边,寻找24小时有人值守的“安全屋”,在治安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比如深夜女孩子遭遇醉汉纠缠),即使民警尚未来得及处置,报警者也可以有躲藏、报警的地方。这些“安全屋”中既有小区门卫室,也有24小时便利店,而且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远超过了原先的预想。这些“安全屋”成为24小时不打烊的岗亭,实现警力有效延伸。

再比如,对于赌博游戏机房这种违法病灶,过去的处理手段就是执法、取缔。但是,这类房屋往往会被空置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又卷土重来。现在,治理从事后处罚,转向深层次的全面治理、改善“微环境”。公安机关会以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书正式告知房东,不得二次将房屋出租给违法经营的承租人,同时,政府也会介入协调,为房东寻找新的、可靠的承租人。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平安的“绣花功夫”与公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息息相关。“最心塞小区排行榜”、“二维码门弄牌”、安全屋……平安城市要追求卓越,就必须自我加压,甚至敢于找茬,要向数据要效率,找出城市平安治理的新算法、新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