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影 陈羽啸

“月亮洁白,巨大,辉照在黑森林的落叶松与冷杉的顶端。让漆黑的树冠被镀成近银色的白。风穿过树叶与树叶连缀而成的秘密图景,折射到月亮表面的凹陷处发出回响。裸露出的皮肤承接着坠落的月光。一种温柔的触感……”

作家郭爽(非虚构奖提名奖作品我愿意学习发抖竟来自作家郭爽对格林童话的想象)(1)

这是第五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奖提名奖作品《我愿意学习发抖》中的一段文字,作家郭爽以格林童话为线索,记述她对异域的观察,文字中流淌着童话的天真、纯粹和温暖。同时,书中从头到尾贯穿了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并在与异域世界的碰撞和陌生人类的接触中,反观自我,对于文化、现实等议题,有细致入微的观察。

作家郭爽(非虚构奖提名奖作品我愿意学习发抖竟来自作家郭爽对格林童话的想象)(2)

郭爽,出生于贵州,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在正式写作之前,她曾经供职于南方某家报社多年,自称“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专职写作时,郭爽也曾思考“今天我们来阅读文学还有什么意义?”《我愿意学习发抖》这本书中,就体现了她的这些思考。

“它是一本书中书。”9月5日,在第五届华语青年作家奖的颁奖典礼现场,郭爽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透露,《我愿意学习发抖》这本书的创作来源于她童年时代对于《格林童话》的一个想象。2015年的冬天,郭爽独自在冰天雪地的德国走了二十多天,从南到北。这本书中,从童年记忆出发,与十来个异乡人相遇,讲述当代普通德国人家庭的故事。

作家郭爽(非虚构奖提名奖作品我愿意学习发抖竟来自作家郭爽对格林童话的想象)(3)

“其实,在2020年,我们经过漫长的隔离期之后,大家都会想我们和他人的关联是多么的重要,人和人的直面面对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我的这本书可能是一种提示或者是一种提醒:我们每个人是用相同的物质构成的,我们的情感是可以共通的。我们和一个苹果、一匹马、一颗星星一样,都是由原子构成的,或者说我们都是有奇迹构成的。” 郭爽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