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现在的你是否还记得年少时追过的那个女生朦胧的身影,又是否记得年轻时追过的梦想有很多都那么的不切实际,还有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美剧,当我们看过世界,饱尝人情,体味生活,增长了见识也平添了世故后,是否还会相信美剧里那些扣人心弦的故事真实存在?别的我不敢打包票,但当我读完李昌钰和他的同事所写的《犯罪现场勘查手册》这本书后,我惊奇的发现原来美剧《CSI》里面能让被擦拭干净的血迹显影的化学溶剂。通过观察高度腐烂尸体上蛆虫的成长阶段而得出被害人的死亡时间。通过研究血液喷溅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推断案发时被害人遭袭击的方式。利用假人还原跳楼者的位置和姿态判断自杀还是他杀。根据玻璃碎裂的形态确定子弹直径。通过子弹壳上的划痕与弹道对比查找枪支等等这些情节都是有科学依据和真实存在的。
今天就结合这本书和这部美剧跟大家聊一聊美国警察局里负责在犯罪现场勘查取证的部门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犯罪现场鉴证科,简称CSI。
关于美剧《CSI》及其衍生剧
这部首播于2000年结束于2014年一共15季的《CSI犯罪现场调查》绝对算得上是美剧中超长待机的了,并且多次夺得收视冠军,斩获奖项无数。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该剧比之前传统的刑侦推理剧更加写实和严谨,其逻辑也更经得起推敲。尤其是推陈出新的科技破案元素,在当时绝对让观众们眼前一亮。
《CSI犯罪现场调查》的故事地点发生在美国内华达州的拉斯维加斯。讲述了一队刑事鉴证科学家,划重点是科学家而不是探员哦。在生物学博士和擅长昆虫学的夜班主管吉尔伯特·葛瑞森的领导下如何在各种匪夷所思的案件现场取证破案以及每个人自我成长的故事。
而在故事中所有的案件都只是辅线,真正的主线则是科学家们利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寻找隐藏的证据,让证据说话,攻破嫌疑人心理防线,最终破获案件的过程。这样出色的情节与悬念简直让观众欲罢不能,使其收视率居高不下。这里除了优秀的编、导、演人员外,最功不可没的是该剧的专业顾问,曾在洛杉矶警局从事犯罪现场勘查工作15年的伊丽莎白·德瓦恩。正是她让剧中所有的现场勘查细节和科学实验过程变得真实可信。当然,为了保障剧情的精彩,剧中也加入了比如审讯,侦查,抓捕之类本不归CSI管的情节。
由于《CSI犯罪现场调查》的大获成功,制作方决定开发其衍生故事另外单独成为一部剧集,于是在播出第三季时由一个案件将故事从拉斯维加斯发展到了迈阿密,水到渠成的引出了《CSI迈阿密篇》。
随着迈阿密篇的成功制作方在其播出到第三季时又把故事延伸到了纽约,顺势展开了《CSI纽约篇》的播出。
而为了与后两部延伸剧加以区分,之前并没有城市名的《CSI犯罪现场调查》也被习惯的称为「拉斯维加斯篇」。至此由「拉斯维加斯篇CSI:LV」,「迈阿密篇CSI:MIAMI」和「纽约篇CSI:NY」共同组成的「CSI宇宙」成形。每个篇章有各自独立的故事,分别展现三个不同城市的CSI实验室,不同风格的领导人和团队,利用科学技术和传统刑侦手法破获各种案件的故事。因此三部剧的风格也不尽相同,但都是以案件现场科学鉴证为主题,他们有的时候也会协同办案,让观众沉迷于一个完整的「CSI宇宙」之中。
关于李昌钰的《犯罪现场勘查手册》这本书
李昌钰这个名字在刑侦界,甚至在很多喜欢看侦探推理小说和影视的朋友中可谓无人不知。在他亮相于《最强大脑》节目后,其「华人神探」的名声在无数观众中也变得无人不晓。而《犯罪现场勘查手册》这本书就十分系统和详细的介绍了李昌钰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在犯罪现场勘查这门科学中所获得的科研成果。严格来说这是一本专业度很高的理论书籍,从名字也不难看出,其实是一本关于「现场勘查」技术的指导手册。对于并非从事该专业的读者,或是一般爱好者而言里面的大部分内容还是比较枯燥的,其49万字的厚度和不少的专业名词,海量数据,案例研究也会让不少对其感兴趣的人望而却步。作者也是因为工作需要才硬着头皮将它啃完(我是从事罪案故事的编剧和写作工作的)。但在其中我也发现了不少精彩的环节想与大家分享,于是本文将取其书中一些精华和比较有趣味的部分与美剧CSI中的案件相结合叙述,以求为大家带来一次实的现场勘察与精彩剧情真金白银的碰撞。由于在以往的刑侦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指纹、脚印、DNA分析、嫌疑人侧写等都已经常被提及,本文只列举一些CSI与众不同的情节。
保护现场是现场勘查的首要任务
书中关于现场勘查的流程写得非常详细,以图表的方式逐一的列出鉴证人员到达现场依次要进行的工作。首先就是不要破坏现场在一个案发现场中,灯的开关状态,门的开合状态甚至现场任何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有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只有率先做好保护工作,才可以完成之后识别、收集、分析所有证物和重建现场的工作。
以拉斯维加斯篇的吉尔伯特·葛瑞森带领的CSI为例,有一集中本是实验室人员的格雷格被提升为现场勘查人员,虽然他也是一名出色的鉴证科学家,但当他作为一名新手出现在勘查现场的时候,还是表现出十分的紧张,但心由于自己的一时疏忽而破坏或遗漏了现场证物。
在这个情景中,穿着鞋套的格雷格首先是小心翼翼的从门外到门内,从全景到特写,每一个房间都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生怕落下什么。之后在进行提采证物样本和提取现场血迹时,由于是新手的缘故他还额外提取了过多的样本以防万一。
可见CSI人员对于现场勘查和保护都有着自己严格的规矩和取样步骤。就像书中所说,只有严格遵循这些取样步骤才能使提取到的证据不受污染,让对方没有丝毫推翻证物的机会。
微量取证与物理鉴定
书中的第六章「物证的收集和保存」中详细叙述了各种证据的作用,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昆虫证据」和「其它类型的微量物证:玻璃、油漆、土壤」这两个单元,在美剧CSI中也有相应的情节。剧中LV-CSI的夜班主管吉尔伯特·葛瑞森不但是一名生物学博士,还非常喜爱和擅长于昆虫学。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CSI无法通过人体肝脏温度来判断出具体死亡时间时,或者怀疑发现尸体的地方不是第一案发现场时。葛瑞森可以通过食腐生物的具体栖息地来断定第一案发现场,还可以通过结合COD (Cause Of Death死因的缩写)观察附着在尸体上面的生物卵以及蛆的成长阶段来断定被害人的死亡时间。在该剧的许多案件中「微量取证」都成为了破案的一个关键点。也契合了书中所讲到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微量取证」在现场勘查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刑侦手段。
除了生物鉴定之外,CSI的物理鉴定手法也是非常细致入微的。其中一集CSI不但可以通过尸检来确定一名车祸身亡受害人的具体COD同时,还可以通过提取汽车与人体发生撞击时沾到受害者身上的少许油漆进行化验,从而对比出车型来锁定嫌疑车辆。
正如书中「物证的收集和保存」章节中其它单元所述,现场鉴证人员非常依赖于微量取证。而微量取证并非仅仅是纤维,毛发,血液等,其实还包括了唾液、尿液、多种体液,平面痕迹,立体痕迹,可见指纹,潜在指纹,人体皮肤上的指纹,药品制剂,射击残留物等等大量的生物学和物理学上的微量取证。
在以这本书与该剧对比而看的效果中,可以说该剧专业的CSI人员顾问为这部影片的专业知识和客观逻辑性加了不少分,而这些也是该剧波澜起伏的情节外最大的亮点。
强大的信息库的运用书中「犯罪现场管理工作的要素」这一章「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的」单元中所述,现场鉴证人员经过验证所得出的结果通过与DNA图谱,指纹档案,子弹和弹壳特征等在内的相关数据「信息库」的对比而侦破的案件比例在大幅度升高,各CSI实验室的信息收集也越来越完善。
除了CSI强大的指纹库和DNA记录之外,剧中还展现了一套当时不太为世人所知的「面部识别系统」。在CSI-LV的某一集中有一个案件,嫌疑人是试管婴儿四胞胎中的一个,他与其他三人有着相同的DNA数据,大大加剧了CSI的办案难度,这时「面部识别系统」就派上了用场。即使拥有相同DNA,面部骨骼也是一模一样的人,由于生活环境与性格的差异在外貌上也会有所变化。最后靠着「面部识别系统」的分析CSI才锁定真凶。还有书中没有提到,但是在剧中频频出现的艾尔·罗宾斯博士和大卫·博曼两位验尸官以及高度还原的验尸房场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尤其是戴维有一个神奇的鼻子,能够从胃液中分辨出不同的气味,判定死者生前在吃过什么甚至是在哪家餐厅用过餐,尽管有些艺术夸张,但是也屡屡为剧中的CSI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线索,成为该剧精彩的一环。
读书之后再看《CSI》
通过多年前看过的《CSI犯罪现场调查》和前几天啃完的《犯罪现场勘查手册》这本书,令我对犯罪现场勘查和刑事鉴证科学家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也更加的肃然起敬。他们所要掌握的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法医学、弹道学、毒理学、齿科学、昆虫学、痕迹学、犯罪心理学等等。
总之利用极其严谨的科学手段对罪案现场的状态,包括很小的细节进行取证和研究。运用法医学的前沿理论和尖端的高科技手段,对各种证据进行化验调查以协助警方破案。
本文中所列举的故事其实只是现实中的冰山一角,除了《CSI》这部剧,书中的大量文献和案例为《Dexter嗜血判官》,《Scorpion天蝎》,《Body of proof逝者之证》,《Elementary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Sherlock神探夏洛克》等很多影视剧都提供了非常先进的破案手法以及罪案现场勘查的科学依据。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找来一看。总之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只有一个感受,要想制造一个毫无破绽的犯罪现场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