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本不过是人的代码,但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不仅有姓氏,还有名有字号,称谓的方式复杂无比而各种人伦关系,更是中国文化的特有景观这种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特色,反映了多方面的历史内涵它们对周边国家和民族,如越南、日本、朝鲜等国家也产生过重大影响,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姓名称呼之由来?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姓名称呼之由来
姓名本不过是人的代码,但在中国文化中,一个人不仅有姓氏,还有名有字号,称谓的方式复杂无比。而各种人伦关系,更是中国文化的特有景观。这种内容反映了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特色,反映了多方面的历史内涵。它们对周边国家和民族,如越南、日本、朝鲜等国家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姓名字号
在阅读古书的时候,常会碰见繁多的名、字、号等等不同的说法,它们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不可不知的。
(一)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为姓的分支。我国远古社会的氏族部落各有不同的姓,黄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后来,周王室及鲁、晋等封国诸侯是姬姓,封国诸侯中的齐是姜姓,秦是嬴姓。再后来,由于子孙繁衍散居,同姓者发展出许多分支,称为氏。如姬姓下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战国之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最初是贵族专有的,平民没有。先秦古书中的弈秋、庖丁等平民,都有名无姓。汉代以后,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二)名字
古人一般有名有字。一般是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取名。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然后有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开始有名字。名与字一般都有意义上的联系,如班固字孟坚,张衡字平子,韩愈字退之,朱熹字元晦。有的人有几个字,如唐代草圣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名与字的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则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三)别号
古人在名和字之外,往往还有“号”,又叫“别号”。名、字不是自己所取,而别号则多为本人所取,用以表达自己的情趣、寄托。如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谓琴、棋、书、酒、古碑加上他本人一老翁),表明了他晚年生活的情趣。明末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八大”上下连写似“哭”非“哭”,似“笑”非“笑”),借此抒发明亡后其内心的苦闷。
(四)谥号
古代王侯、名臣死后,朝廷往往根据他们生前的德行,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这就是谥号。谥号有三种:一种是褒扬性的,如文、景、惠、昭等,如汉文帝、汉景帝都是褒扬性的谥号;又如韩愈成就卓著,谥文,有韩文公之称。第二种是批评性的,如厉、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而称奸臣秦桧为“谬丑”则是一种“恶谥”。第三种是表同情的,如哀、怀等,如鲁哀公、楚怀王。
(五)斋号
统称文人的堂馆、斋室之名。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清代文人纪昀、蒲松龄的堂斋之名分别为“阅微草堂”和“聊斋”。室名、斋号常常也成为其主人的代称,于是有“聊斋先生”蒲松龄、“饮冰室主人”梁启超、“观堂”王国维等称呼。
二、亲属称谓
传统中国人重视人情,看重亲缘关系,其中一个表现是亲属关系的称谓异常细密,十分丰富。
(一)六亲
“六亲”即六种亲属。六亲具体指哪六种亲属,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说指父子、兄弟、姊妹、甥舅、婚媾、姻娅;
二说指父子、兄弟、夫妇;
三说指父母、兄弟、妻子;
四说指父母、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祖兄弟、同族兄弟;五说指父、母、兄、弟、妻、子,此是现代较为通行的说法。
现代汉语中,六亲也泛指亲属。
(二)五伦
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关系。也称“五常”,指人与人之间的五种基本关系。
(三)父母
父母并称有“二老”、“双亲”。古人还有“高堂”、“怙恃”、“椿萱”等并称。
(四)父亲
关于父亲的称呼,在《史记》中,刘邦用“太公”之称,又曾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亲。后世对父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称自己父亲为家尊、家君、家严、严君、严亲、家大人;称对方父亲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此外,还有以“椿庭”为父亲代称的。
(五)母亲
对母亲的称谓,最常见的就是“母”,古今习用。文人多以“萱堂”、“堂堂”为对母亲的敬称。萱草,又称为忘忧草。“萱堂”原指母亲所居之处的代称,故又用为对母亲的敬称;又简称为“堂”,称对方母亲为令堂、尊堂,就是由此而来的。
此外,古代官绅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于是有“生母”、“亲母”等诸多名称,生身母亲若为父亲正妻,则称生母;若为妾出,称己母为亲母,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若自己是父亲正妻所生,则称父亲的妾为庶母、少母。此外,又称父亲的妾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六)考妣
在先秦时期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后世则称死去的父亲为皇考,死去的母亲为皇妣。后又改称先考、先妣。
(七)祖父母
父之父为祖父,古称王父,又称大父,也称为公、太公、翁、阿翁、太翁等。父之母为祖母,古称王母、大母。
(八)叔伯
父之兄为伯父,父之弟为叔父,简称伯、叔。伯父也可称世父。几个叔父也按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仲父、叔父、季父。伯父、叔父之妻称为伯母、叔母。叔母后来又称为婶。
(九)外家
即母亲和妻子的娘家。母亲之父,称为外祖父,又称为外王父、外大父。外祖母,又称为外王母。母亲之兄弟,古今均称舅、舅父。舅母,宋代开始又称为妗、妗子、妗娘。
母亲的姊妹,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姨母。姨母之夫称姨父或姨夫。妻之父母,早期称舅姑。后来妻之父改称外舅、外父、丈人、妻父等。唐以后还有以下称呼:泰山、岳丈、岳父。相应的,妻之母称为丈母或岳母。妻之兄弟,最常称为舅,又称为妻舅、舅子或内兄、内弟。妻之姊妹,古今均称为姨,也称妻妹、内妹。妻的姊妹的丈夫,古代称为亚,或称为友婿,唐宋以来多称为连襟。
(十)亲家
指两家儿女相婚配形成的亲戚关系,即称女儿的公婆、儿子的岳父母为亲家。
(十一)夫妻
夫、丈夫,本是成年男子的美称。后世,丈夫、大丈夫、美丈夫等均为男子美称,夫、夫君、夫婿则为妻称夫的名称。此外,良人、郎、郎君、官人等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妻称夫的名称,比较书面化的还称为外子。
夫称妻多称贤妻,称呼对方之妻有令妻、夫人和尊夫人等名,对他人称己妻有山妻、拙妻、荆妻、拙荆、荆人、荆妇、拙内、贱内、内人、内子等称呼。称呼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为糟糠之妻,或简称为糟糠。小君、细君,最早用以称诸侯之妻,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梓童,则为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此外,古代官宦人家多有妻有妾,正妻又称为正室、嫡妻、嫡室,其余的妻子一律称妾,或侧室、别室、别房、偏房、如夫人等。值得注意的是,旧时,女子还将妾、妾身等作为自称的谦词。
(十二)兄弟
兄弟的称呼有昆仲、昆季、棣萼(e)、埙篪(xun chi)、手足、友于等。美称对方兄弟为昆玉。此外,旧称地位高的弟弟为介弟,敬称对方兄弟也说介弟。兄之妻为嫂,弟之妻称弟媳。兄弟之妻互称为姒娣或妯娌。伯叔之子,称为从兄弟,俗称堂兄弟、叔伯兄弟。
(十三)姊妹
姊古称为女兄,妹为女弟。姊妹之夫,称为姊夫、妹夫或姊婿、妹婿。
(十四)姻亲
又称姻娅,或写做姻亚。因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如连襟。
(十五)中表兄弟
姑母之子女、舅父之子女、姨母之子女,统称为表兄弟、表姊妹,古称中表兄弟。姨母之子也可称姨兄弟。
(十六)子女
古代称呼儿子主要有以下名:男、息、儿。子息、儿息、贱息、弱息等名为书面语,儿男、儿郎等名为口语。另,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嫡嗣、宗子等,妾出之子则称庶子、余子、孽子等。称呼对方之子为哲嗣、公子。称呼对方之女为爱或媛,也称为令媛、千金。儿子之妻,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称息,又称为息妇,又作媳妇。女儿之夫为婿,或称为女婿、快婿、门婿等。晋以后,文士又常将女婿称为东床。
三、称呼方式
古人称呼方式繁多,直呼姓名的情况较少,而称字、称号的较多。此外,常见的称呼他人的方式还有:
(一)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其为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其为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其为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其为王临川;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今属广东佛山)人,人称其为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是河南项城人,人称其为袁项城。
(二)称郡望
郡望即郡中的贵显氏姓,如魏晋时清河的张姓、太原的王姓,两晋南朝时琅邪王氏、太原王氏、会稽谢氏、汝南周氏等。
以郡望自称或称人,在古代很常见。如韩愈虽为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的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可他有时自称“赵郡苏轼”,就因为苏氏是赵郡(今河北赵县)的望族。
(三)称官名
以官名相称在古代相当普遍,一般是在所任各官中取其官阶最高的来称,以表示敬重,如;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为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曾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四)称爵名
爵位是给贵族的封号,一般皇族封王,其他贵族封爵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包括爵位等级和具体爵名。
称人爵名,是一种敬称。诸葛亮封爵武乡侯,所以后人称他为武侯;谢灵运袭其祖谢玄的爵号康乐公,故世称谢康乐;唐初名相魏徵封爵为郑国公、故世称魏郑公;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大书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人们以诚意伯来称呼明初大臣刘基,因为这是他的封爵。
(五)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
(六)称行第
行第即兄弟排行的次序。古人喜以排行相称,尤以唐人为甚。白居易有诗题为《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其中元九即元稹,李二十即李绅。唐代诗文中常见的如李白为李十二,高适为高三十五,白居易为白二十二。行第以同曾祖的兄弟排算。
(七)称谓自家人
古人称自家人时,常用“家”、“舍”等词,如家父、家母、家兄、含弟、舍妹、舍侄。称“家”或“舍”有区别,“家”用以称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舍”用以称自己的卑幼亲属。唐以后,为表亲切,称呼同宗也加“家”。
(八)称谓已故者
一般在称谓前面加“先”,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故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称已故的母亲为先慈或先妣,称已故的有才德者为先贤。
(九)朋友称谓
古人非常重视朋友,所以关于朋友的称呼很多。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不用敬称,适合用“你、我”之类的随便称呼来相处的朋友叫“尔汝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道义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也叫“神交”。
(十)称呼晚辈
呼叫晚辈时,用“尔”、“而”、“汝”、“渠”等词,也可用“竖子、“小子”等兼有训斥与爱昵双重含义的词。“竖子”、“小子”若用于平辈,则为轻慢、斥骂之意。
(十一)分年龄的称谓
古代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很多不同称谓,如:“襁褓”是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是指幼儿,“黄口”、“垂髫(tiáo)”是指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指少年儿童。“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后用以比喻未成年人,称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又“舞勺之年”、“舞象之年”分别指13岁和15岁。“及笄”指女子15岁,“束发”指男子满了15岁(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指男子30岁(立,即立身、立业),“不惑”指男子40岁(不惑,即不迷惑、糊涂),“知命”指男子50岁(知命,即知天命)。60岁称花甲之,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从心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90岁称鲐背之年。80—90岁也合称耄(mào)耋(dié)之年。100岁称期颐之年,又可称为人瑞。
(十二)百姓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十三)谦称
一般表示谦逊态度的自称有: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即私下、私自之意,表示自己冒失或唐突)、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不善)、朕。
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臣、下官、末官、小吏等。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不才、不佞、不肖,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其他自谦词有:因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称,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的名。
(十四)敬称
也叫尊称,用以表示尊敬客气的态度。主要有:
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大王、天子、陛下等。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
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所以称皇帝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帝,就告诉在陛(宫殿的台阶)下的人,请他们把意思传达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称皇帝。
一般对皇太子、亲王敬称殿下,对将军的敬称麾下,对使节称节下,对三公、郡守等社会地位较高者称阁下。
对老师的敬称有:夫子、师。对一般长者的敬称有:公、先生、丈等。对于朋辈的敬称有:君、子、足下。另外,称自己的名,也是尊敬对方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