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山版《鹿鼎记》开播以来,便成了网友茶余饭后的谈资,不管看没看过,都要插上两句嘴。
人人都说新《鹿鼎记》烂,今天就来聊聊它具体烂在哪里!
一、节奏快没错,反倒是优点
剧情被喷的第一个点是节奏太快,前后剧情衔接不连贯,看起来有跳脱感。
但节奏快真不是问题,无脑喷节奏快的那些人,可能将电视剧中注的水都舀进自己脑子里了。
金庸原著《鹿鼎记》有50章,但新《鹿鼎记》删减后仅有45集,一集拍一章还少了五集。
这就导致与主线关系弱的情节不得不被砍掉,将时间留给皇宫及后来的天地会、神龙教主战场。
茅十八就是个工具人,他只需将韦小宝带到京城,任务便完成了,其他情节有没有真的不重要。
所以,节奏快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至少在看剧时没必要为了三倍速一直按着屏幕,起到解放双手作用。
比起无下限注水的肥皂剧,如《鹿鼎记》这般快节奏爽剧简直不要太良心,没有浪费一个镜头,堪称行业楷模。
二、像“猴”不全是张一山的错
张一山演得很崩,这是事实,韦小宝演得像孙悟空,这也是事实。
我们更应该意识到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韦小宝,正是导演和编剧眼中的韦小宝。
在采访中,张一山自己也提到,这一版的画风已经往卡通和搞笑方向走了。
编辑和导演有意将韦小宝打造成马戏团中的“小丑”形象,张一山只能将韦小宝演得更像“猴”。
手舞足蹈、挤眉弄眼,配上夸张的表情,于是韦小宝成了猴,导演和编剧很满意,结果苦了观众。
作为“猴戏”的直接接收者,只能拿出此前的经典作品,截图做成表情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可惜,韦小宝是人,不是猴。导演和编剧的想法不但没得到观众的支持,还从侧面暴露认知问题。
虽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总归不能讲人和动物混淆,不然世界就乱套了。
造成《鹿鼎记》翻车的根本原因是认知错误,他们想创造一个前无古人的韦小宝,结果计划失败,韦小宝意外变成了“猴”。
怪张一山么?要怪,因为他这版的韦小宝与前作相比,确实不及格。
能全怪张一山么?不能,虽然是男一号,但他没有改剧本的权利。怎么演,演成什么样,导演和编剧说了算,演员能做的,只是尽力去演好每个镜头。
三、模式化严重,缺少烟火气
《鹿鼎记》出自金庸之手,不管韦小宝有几个老婆,其本质仍是一部武侠片。
有武侠的地方,必然就有江湖。那江湖在哪里?答: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少了江湖气,那便不再是江湖了。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齐聚的宋末元初的乱世是江湖,明教众英雄驱除鞑虏、保卫国家的元末明初同样是江湖。打打杀杀不等同于江湖,但江湖一定是腥风血雨,充满打打杀杀的。
东邪、西毒这样不可一世的前辈也好,出身草根的明教众英雄也罢,他们血气方刚、豪情万丈。既市侩、又浪漫,你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总结。
但在新《鹿鼎记》中,却很难感受到这种江湖气,甚至烟火气都少得可怜。
韦小宝出身卑贱,在社会最底层苟延残喘,身上有着极重的市井气。油嘴滑舌、机灵果敢,并不是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是趋利避害,让自己能够活下去。
韦小宝出身如此,环境迫使他不得不偷奸耍滑、左右逢源,他不可能有着如康熙一样的贵族气。
但是在张一山身上,感觉不到烟火气、市侩气,给人的感觉更像丽春院中养尊处优的少爷。
但事实上,韦小宝在丽春院中并不受待见,且不说“团宠”,身份地位甚至不如其母亲韦春芳。
说回江湖气,新《鹿鼎记》给人最大的感觉便是“人少”,感觉不到江湖气。
客栈开门做生意,本该门庭若市、客似云来,但真实情况是,除了此场景该出现的人物外,其他人一概没有,整个场景都在为一个人服务。
用某位以读金庸为主业的大神的话来说,所有场景都是“包房”。丽春院是一个包房,京城的酒楼是一个包房,海公公的房间是一个更大、更豪华的包房。
这中间,所有的人、所有场所的阶层、身份、地域、气氛的差异,都被强行一概抹平。
我们看到一个扁平的世界,毫无江湖气,每个人的身份均与现实世界严重偏离。
场景假、人物设定假、观众自然不会产生代入感。武侠没了烟火气和江湖气,如同人丢了魂儿。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所以,观众才会毫不留情地吐槽《鹿鼎记》,毁了你心中的江湖,怎能不气?
新《鹿鼎记》的“烂”给所有准备打着武侠旗号乱来的古装剧敲响了警钟。
想拍出像模像样的武侠片,需要有情怀,否则会“烂”得很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