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是庆贺澳门回归20周年纪念日!澳门的回归彻底的结束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屈辱历史,也是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开始。
那么葡萄牙蕞尔小国,远在欧洲是怎么远渡重洋占领澳门的?并且还是在明朝、清朝鼎盛时期,兵强马壮的时代,为何两朝都不派兵将葡萄牙人撵走?
16世纪的葡萄牙可是一个厉害的角色,他与西班牙、荷兰都是当时的海上霸主之一,他们进入到“风帆大航海时代”要早于英国和法国(达伽马和麦哲伦都是葡萄牙人)要不然世界上怎么会有“葡语系国家”?而“大航海时代”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到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富庶的国家进行垄断性的海上贸易,从16世纪初葡萄牙人先到了印度,并且在果阿建立了殖民地。
印度果阿是一个很漂亮的中型海港城,在印度东海岸南部,葡萄牙人1510年就占领了这里,并且垄断了亚洲→欧洲的香料贸易。
随着香料垄断的成功,葡萄牙人更想要垄断丝绸和陶瓷这类价值更高的商品,但这两种商品都是中国制造的,需要进一步的往远东发展殖民地,找到立足点才行...就这样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人乘船抵达广东东莞屯门进行香料贸易,刚刚登陆中国领土后这些葡萄牙人认为像到了非洲蛮荒之地那样的欣喜若狂,以为到了新大陆,开始出现掠夺财物和贩卖人口...等勾当,由于当地居民举报,眀廷大怒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派大军围剿!由于明朝水师有战舰50艘、兵力是葡萄牙人的十倍,短暂的交战之后就将葡萄牙人击败。
明朝水师主将汪鋐所帅战舰开始由于战舰太小、火炮射程近,威力小并未对葡萄牙战舰构成威胁,随即汪鋐派人潜入葡萄牙人兵营,收买了几个葡萄牙工匠,得到了红衣大炮图纸和铸造方式,在东莞开设铸炉,仅几天时间就仿制成功,试炮之后装舰出海一举全歼了葡萄牙战舰,第二年葡萄牙人又到了屯门海域进行骚扰也被明朝水师击败。
后来葡萄牙人才从在中国的传教士口中得知,中国当时已经有了完善的文官行政管理体系,不同于印度和非洲那种土邦林立的大陆,是先进的文明国家,并且明朝军队有100万之众,冷兵器格斗娴熟,还有神机营这样热兵器军队...与这样的国家交战葡萄牙没有胜算可言。
在获得了明朝比较准确政治、军事信息之后葡萄牙人明白与其没有胜算的战争,不如老老实实的进行海上贸易(投机倒把),随即开始耗费数千两白银贿赂香山县令和广东官员,恳求在海岸线上划出一个小岛让葡萄牙人居住,维修船舶和海上贸易,并且保证不再滋事,接受大明帝国的行政管理...当时的明朝社会虽说没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主权观,领土、领海是不能出卖的这样道理,但是广东的明朝官员收了银子后通过各方面的权衡后上报朝廷,并且说了很多葡萄牙人的好处,最终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
明朝水师是很牛的!且不说“郑和下西洋”,在东南沿海荡平倭寇、威慑西班牙无敌舰队、郑成功驱逐盘踞台湾的荷兰人...可以说当时的海军作战能力一流。
葡萄牙人待在澳门之后还是遵守明朝制度的,没有出现大恶,而明朝上层也通过与葡萄牙人的贸易得到了非洲的犀角、象牙,甚至印度紫檀、宝石...等高价值商品,两方都得到了各自所需。
更主要的是明朝获得了葡萄牙先进的铸炮技术,在以后的平倭和与后金的对抗当中明朝“神机营”使用葡萄牙技术制造的“神威大将军炮”屡立奇功,努尔哈赤就是在宁远城外被大炮击成重伤而死的。
说起葡萄牙人铸炮还得提及一个叫:伯多禄·卜加劳的葡萄牙铸炮专家,这个人到了澳门之后,在澳门的西望洋山麓竹仔室村开办了铸炮厂,由于制造工艺先进,还制造出来“开花弹”,受到了明朝军队甚至是日本、高丽...等国的喜爱...鉴于葡萄牙人的火炮制造水平高,明朝遣使到澳门下旨,要求葡萄牙人派技术去帮助明朝制炮...所以明朝从嘉靖年开始“神机营”的火炮大部分都是按照葡萄牙人的技术制造的,甚至命名为“红夷大炮”,前面说的戚继光灭倭寇和郑成功击败荷兰人所用的大炮都是葡萄牙炮。
葡萄牙人不但帮着明朝铸炮,甚至还被明朝雇佣,成了雇佣军,金庸先生的小说当中出现过两次外国人,一次在《碧血剑》当中,另一次在《鹿鼎记》,但《碧血剑》当中出现了葡萄牙人去辽东帮助明朝打后金的这个事情历史上有过真实的记载,后来郑成功驱逐荷兰人的队伍里也有葡萄牙的技师帮助操炮...总得来说明朝与葡萄牙人的关系是在明朝管制下的,葡萄牙人只是在澳门居住还要缴税,明朝也多次派员巡视澳门,对澳门的管理是有效的。
到了清朝中期之前,也是按照明朝的惯例管理澳门 ,在这二百多年间葡萄牙的海上霸主地位也衰落了,被英法所取代,到了1887年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与葡萄牙签署了《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澳门的行政管理权才归了葡萄牙,明朝对于澳门是自愿租借,主权在我!而清末是被迫租借的,是屈辱!
1999年12月20日我国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并且是和平的收复,这与印度出兵夺回果阿是两个性质的,是我们国力强大,兵不血刃!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
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澳门》我辈当永远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