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

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 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 (公元7世纪)

唐代武则天驯马的这则轶事可谓脍炙人口,鞭作为兵器也在正史中被正式提及。在北宋的官修著作《武经总要》中(11世纪),对鞭的记载是:“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鞭唐代已广用之。”《武经总要》中,对锏的记载为:“铁鞭、铁简,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人有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图1)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2)

图1 《武经总要》中鞭锏图示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锏是鞭的简作。就实用性而言,鞭、锏的杀伤力并不如刀、矛等锐器,但考虑到三国之后出现的重装甲兵种,也就可以理解鞭锏出现的必要性了。唐代著名的明光铠是以优质的钢铁制成,阳光照在上面熠熠发光,所以被称为明光铠,刀剑难以穿透,而鞭锏类钝击类兵器则可以对穿着重甲的战士造成内脏的伤害。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3)

近些年随着狄仁杰系列电影的火爆,锏这种兵器也更多的为人所知

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里说的“策”,指的是长而软的鞭子。汉代苏武在北海(贝加尔湖)牧羊,唯一和他相伴的就是手持的朝廷的旌节,“节”的实物是长八尺的竹竿,竿头装饰着旄羽,旄羽颜色上在汉初为红色、后来改为黄色。

鞭从形制上来看,就是软鞭和节杖的结合。而在军中,执鞭者也带有“节制”的职能,中国鞭锏的形状类似于国外的权杖,代表指挥权。由于鞭身呈竹节状,加工难度大,使用时容易折断,之后则出现了锏,即简化版本的鞭。

在唐代元和初年(9世纪),中国钢铁年产量约为1000吨,铜产量约130吨。对于一个当时2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国来说,连农具的制造都不够,铁制兵器的珍贵可见一斑。图2是徐州博物馆馆藏的一柄唐代铁锏(8世纪),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铁锏。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4)

图2 徐州博物馆馆藏唐代铁锏

鞭的大规模使用始于五代十国、那是一个狼烟滚滚,军阀割据的年代。自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建立梁朝开始,至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大宋建立,短短几十年里,历经五朝十几个皇帝。历时虽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特别是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中原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只能一次次被动地应战南下的游牧民族。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史料记载中,鞭锏的使用者大部分是忠勇善战的武将,如五代名将王彦章、北宋名将呼延赞等人。鞭锏是中国特有的钝击类兵器,在形制和重量上十分灵活,是对士兵尤其是骑兵卫体兵器的极好补充。古代骑兵或将领上阵,一般多喜欢在马上携带数种兵器,以防损坏和丢失。同时,这两种武器也算得上是我国特有的骑兵武器,西方骑兵的钝击兵器多用战锤, 而非这种类似于剑的打击类兵器。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5)

影视作品中的北宋名将呼延灼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6)

影视作品中的秦叔宝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将不过李,王不过霸。意思是就武力值而言,秦末霸王项羽(公元前3世纪)和五代大将李存孝(9世纪)是无人可以超越的。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有两次单兵作战,在重围中一人杀死上百人,基本已经达到人类武力值的顶峰。

李存孝是唐代末期晋王李克用的义子。晋王李克用是西突厥分部沙陀族人,原名朱邪克用,后被唐懿宗赐姓“李”。李克用在唐末是最大的割据军阀,但他一直对唐忠心耿耿,即使朱温灭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之后,他依然在病床上嘱咐儿子李克勖继续和朱温战斗。

《旧五代史·李存孝列传》中记载:“本姓安,名敬思。少于俘囚中得隶纪纲,给事帐中。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在本书“锤“的章节中对李存孝的兵器进行了描述。

而被认为五代史中的第二名将是后梁名将王彦章。小说《水浒传》中,擅长飞石打人的没羽箭张清连败梁山好汉多人,宋江眉头紧锁,对卢俊义和吴用慨叹:“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今日张清无一时,连打我一十五员大将,虽是不在此人之下,也当是个猛将。”正史中的王彦章,使用一杆铁枪,《资治通鉴》里记载:“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但这段记载关于兵器的重量显然不太准确,百斤重的兵器,从使用者的肉体极限和力学常识来说,在实战中是不可能的。

王彦章除了使用铁枪以外,还使用铁鞭。清代冯云鹏、冯云鹓两兄弟所著的《金石索》中,其中载有一幅王彦章所使铁鞭的图像(图3),并标注:此鞭长汉尺六尺二寸(约140 公分),重清秤十五斤(约9 公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锤,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字色绿,似融铜铸就。因此这柄铁鞭亦名“赤心报国鞭”。此鞭旧时收在汶上西门外梁王太师庙中,清道光时,移贮汶上县库中。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7)

清代冯云鹏、冯云鹓两兄弟所著的《金石索》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8)

图3《金石索》书中所载王彦章铁鞭

五代后期,人称“郭雀儿”的郭威成为了后汉的皇帝。有一次他在出兵的路上,发现了一块“点检作天子”的牌子,赶紧把现任的殿前都点检换成了他最信任的赵匡胤。郭威死后,就是我们熟知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桥段了。

赵匡胤曾经在宋州任节度使,所以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宋人是殷商王族的后裔。周王室灭商之后,为了安抚殷之余民,不仅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反而把纣王的叔叔微子启封到了殷商故地,建立了宋国,而且爵位是等级最高的“公”。宋国都城就在如今的河南商丘一带。但其它诸侯国看宋国的感觉,就和革命党看满清遗老的感觉差不多,所以“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等等地图炮成语,基本把宋人等同于愚蠢顽固的代名词。

呼延赞是宋太宗赵匡义非常赏识的武将, 宋史记载:“雍熙四年,加马步军副都军头。尝献阵图、兵要及树营砦之策,求领边任。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又引其四子以入迭,舞剑盘槊,赐白金数百两及四子衣带”。呼延赞善使铁鞭、马槊,后来被封为皇帝亲兵卫队的首领。

图4-图7为宋代连珠铁鞭(11世纪,84公分,覃文凯先生收藏)。鞭身呈间隔连珠状,鞭尾部为铁制八宝配重。中国古代一直使用甲片组成的扎甲,而没有进化为欧洲后来使用的板甲,所以宋代鞭锏都粗壮沉重,利于破甲。鞭的加工工艺要复杂于锏,在没有电动工具的情况下,在坚硬的铁上开制整齐的铁珠和竹节,并非易事。宋代铁鞭存世量极为稀少,这根铁鞭经过千年,仍保存完好,是非常难得的藏品。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9)

图4 宋代连珠铁鞭(1)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0)

图5 宋代连珠铁鞭(2)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1)

图6 宋代连珠铁鞭(3)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2)

图7 宋代连珠铁鞭(4)

图8-图11为宋代竹节铁鞭(11世纪,90公分,秦川先生收藏),这柄铁鞭硕大沉重,非勇武之士无法使用。如《武经总要》图1所示,这只鞭头呈锥状,除了砸击还有突刺之用。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3)

图8 宋代竹节铁鞭(1)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4)

图9 宋代竹节铁鞭(2)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5)

图10 宋代竹节铁鞭(3)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6)

图11 宋代竹节铁鞭(4)

图12-图15为宋代双龙吞口塔形鞭(12世纪,70公分,杨之化先生收藏)。这柄铁鞭根部双龙吞口,鞭柄顶部有一只卧兽,鞭身开具的竹节非常规矩,类似塔形。鞭档阴刻绦索纹和山字纹。在存世的宋代铁鞭中,这柄是从鞭从实战器向礼仪器转化的实证。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7)

图12 宋代龙吞口塔形鞭(1)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8)

图13 宋代龙吞口塔形鞭(2)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19)

图14 宋代龙吞口塔形鞭(3)

明代鞭锏实物(仁者无敌的冷兵器)(20)

图15 宋代龙吞口塔形鞭(4)

(未完待续)


本文系古铁雅集原创稿件,作者查理的工厂(秦川先生)。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