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成龙 语文建设杂志

(本文约5816字,阅读大约需要17分钟)

与朱元思书字词解释及翻译(陈成龙居高声自远)(1)

【摘 要】钱梦龙老师的教育理念和人格情怀影响了我一生。钱老师在福建省福州三中执教的公开课《愚公移山》获得极大成功,我深深地为钱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所倾倒。此后,我始终以钱老师为标杆,有意识地揣摩、模仿、创新、提高,先后在多地开设公开课,努力践行钱老师倡导的“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等先进教学理念,积极尝试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追求问题设计艺术,耕耘在语文教学园地。

【关键词】钱梦龙,文言文,教学艺术

与朱元思书字词解释及翻译(陈成龙居高声自远)(2)

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很有感慨地说:“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确实,一个人要成人成才、成功成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的密切配合,其中,高人、贤人的指点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尤其少不了前辈的“传帮带”。回望自己的从教之路,我感到十分幸运,因为我得到了许多大学者、教育家、好老师的提携指导,他们德高望重、知识渊博、循循善诱,让我在探索教育真谛的路上爬坡过坎、越战越勇,从而有机会欣赏到一个又一个“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钱梦龙老师就是我人生路上的一位“贵人”,他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教学实践深深影响了我。

最早听到钱梦龙老师的名字并受到他教学艺术的震撼,是在1980年。那一年,钱老师应邀到福建省讲学,在福州三中执教公开课《愚公移山》并获得极大成功。于是,钱老师的名字就深深地烙在我心上。我立即找来钱老师执教《愚公移山》的实录,反复研读,并认真学习钱老师的教学论文,为钱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所倾倒。

那时,我刚走上中学语文教学岗位不久,正处在教师成长的模仿期,迫切想找一些优秀的课例作为模板进行模仿,终于有了范例,我大喜过望,于是就依葫芦画瓢,上了许多公开课。

例如执教文言文《伤仲永》,我先让学生熟悉课文与注释,然后以五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和文言词义。一问“泯然众人矣”是什么意思;二问这一句含有什么样的感情,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惋惜之情,并让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出惋惜之情 ;三问作者为什么惋惜,学生回答因为仲永从小很聪明,但后来“泯然众人矣”;四问从哪里看出来小仲永很聪明,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答,并将其译为白话文;五问仲永为什么会“泯然众人”,引导学生得出:人才的成长既需要自身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整个文本分析过程中,文言字词的解释与内容的分析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既不抛开文言字词来分析思想内容,也不为了解释文言词句而抛弃思想内容分析。

文言文教学最难的是什么?我认为是如何处理好放与收、实与活的关系。当时,许多语文教师也想把课堂放开,把文言文教得灵活一点,但苦恼的是,由于缺乏驾驭教材和课堂的能力,老师一旦把文言文教活,课堂就虚了,飘了;反之,把教学一收,看似实了,但课堂却没有了活力。因此,一些老师认为很难将文言文教得又活又实。一节文言文教学的课,许多老师往往串讲到底,先把文言文逐字逐句翻译,说这个词是名词作状语,那个词是使动用法,这个句子是倒装句,然后再分析文章思想内容。似乎教文言文唯一的方法就是串译法。不可否认,串译法是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方法,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法,如果篇篇文言文都采用串译法教学,那么教学会显得呆板机械,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一味采用串译法的“实”,其教学效果也是有限的。如果用三维目标的标准来衡量,这种“实”充其量只能是知识层面上的“实”,至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在一味串译的情境下很难有所提升。对于文言文教学来说,不管文章内容、语言风格、深浅差异而一味采用串译法,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一旦固化,就与艺术无缘了。古人说:“仿其上得中”。由于我模仿的是钱梦龙老师的精品课,因此,我上的一些课也得到了一些老师的赞许。我当时所在的福安一中的副校长知道我的课是模仿钱老师的课之后,充满期待地说:“我们福安一中要培养钱梦龙这样的老师,如果培养不出二分之一的钱梦龙,也要培养出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的钱梦龙。”殷殷之情感人肺腑,更激发了我模仿钱老师的信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到外地参加研讨会的机会多了,因而见到钱梦龙老师的机会也多了。我抓住每次机会,把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特别是自己模仿钱老师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他汇报。钱老师总是听得很认真,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

有一次,钱老师受邀到福州市罗源县做学术讲座,之后会议主办方安排钱老师参观罗源湾,我是陪同之一。其间,我们自然又谈论起语文教学,我说:“钱老师,您教学《愚公移山》时那个‘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爸爸妈妈会同意吗’的问题问得实在好,真是‘天下第一问’!”没想到钱老师马上接过话说:“不是‘爸爸妈妈会同意吗’,而是‘爸爸会同意吗’。”我听完一思考,顿感羞愧,责怪自己阅读教例时太粗心,没有体会到钱老师设计问题的精细。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启发:语文教学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细,问题设计精细了,才富有激发性,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参观过程中,我请钱老师题字赠言。钱老师望着眼前碧波万顷的罗源湾,提笔写下了“碧波深处有珍奇”。看着钱老师的题词,我陷入沉思。我想,钱老师一辈子在语文教育的大海中探索,他为我写这句赠言,是希望我也能潜心去探索语文教学万顷碧波下的奥秘吧!从这之后,我就更加注意问题设计的精细了。我总是要求自己先精心钻研文本,在“碧波深处”找“珍奇”,再设计出精巧的问题。

就在罗源湾之行后不久,全国中语会委派我到河南省叶县送教,要我在该次活动中执教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心想,这次教学一定要注意把问题设计得精巧、精细一点,增加思维的容量。我教学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看注释,自译课文,然后提问:“邹忌说‘王之蔽甚矣’,大王您受蒙蔽已经很深了!你看邹忌这话说得很重,可是齐威王听了并不恼怒,还很乐意地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并且下令让各个层次的人进谏。齐威王在回答‘善’之前肯定作了一番思考,那么齐威王是怎么思考的呢?他肯定想到了邹忌劝谏的方式,以及邹忌采用这种劝谏方式背后的良苦用心。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这个问题做了方向性暗示,要求学生推测齐威王的心理活动,其实就是要学生懂得什么叫讽谏,以及邹忌为什么要采用讽谏的方式;懂得了邹忌采用讽谏的良苦用心,其实也就懂得了邹忌为使国家强大而费尽心思的情怀。有的学生这样回答:“齐威王心想:邹忌呀邹忌,你为了社稷可谓费尽了心思。你这不是采用讽谏的方式吗?你用自己的家事来类比国事,用处理家事的道理来类比治理国家的道理,是为了告诉我,因国君拥有很大的权力,许多人都有求于国君,他们会恭维我,我会受人蒙蔽。难得臣子有这样的忠心,身为国君,我可不能做拒听忠言的昏君,我要马上下旨听谏言。”学生能这样回答,说明他对讽谏的特点,对邹忌为什么要采用讽谏的手法,对邹忌不盲目轻信、善于思考、为国谋划、善于劝谏的人物特征,都理解了。

接下来再问:“‘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里的‘之’指代什么?”学生指出“之”指代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谏,下令向全国各层次的人征询劝谏的事。在此基础上追问:“其他国家‘闻之’为什么要‘朝于齐’呢?”这其实是要让学生理解齐王广纳劝谏的效果,学生通过想象可知,一个国君勇于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集思广益,兴利除弊,凝聚民心,国力就会强盛;一个强大的齐国自然有威慑力,因此其他国家“闻之”就“朝于齐”了。至此,学生真正理解了“此所谓为战胜于朝廷”的意思。

这一课,我教得很简单,只让学生“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思考并回答两个问题:齐威王的心理活动和其他国家“朝于齐”的原因。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对这两个问题我都采用了“曲问”的方式。学生在回答曲问式问题时,既要理解课文内容,又要加以延伸思考,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因为教的是文言文,所以每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时,我都要求学生以原文中的文言语句为依据,并对文言语句加以解释。在把文言课文教活的同时,我始终牢记要把它教实。

2014年3月,钱梦龙老师到泉州讲学。我作为会议主持人,自然又有机会向他请教。我知道钱老师很重视训练,听说原课标中忽略了“训练”这一内容,是钱老师向课标组强烈建议而增补的。于是,我就“训练”这一内容向钱老师请教,他很详细地阐述了对“训练”的看法。他说,近年来训练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淡出,许多青年教师对听说读写训练,对思维训练越来越不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凌虚蹈空式的课越来越多。对此,钱老师十分忧虑,并引用了叶圣陶先生的那句名言:“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他对自己一生研究与实践的“训练”的观点始终持坚定、毫不退缩的态度。

在交谈中我还提到钱老师在西安讲学时的一件事,当时有青年老师评价说“钱老师课上得好,学生也配合得好”,钱老师当即纠正说“是学生学得好,我配合得好”。钱老师强调,一定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的观念,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的“善导”是为学生的“会学”服务的,“善导”和“会学”互动必然成为生动活泼的教学形态。钱老师的这些观点,我在他的著作《语文导读法探索》《导读的艺术》中也读到过,但此时能得到钱老师的耳提面授,备感亲切!

泉州受教几个月之后,厦门实验中学邀我与该校年轻教师同课异构,执教文言文《狼》。这次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训练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大致如下:

1. 让学生补全对联。出示上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要求学生补出下联“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然后请学生介绍这副对联的作者,并推测《聊斋志异》的特点和蒲松龄文学成就的艺术特色,让学生了解蒲松龄文学成就的最大贡献及其特点是:搜集民间故事,写作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多谈狐仙鬼妖,以此曲折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

2. 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

3. 学生做倒翻译的训练。给学生提供《狼》的译文,要求学生将其倒翻译为文言文;倒翻译时尽量做到译句与原句相对应,可以用原文的词句,也可以用其他词句,意思不变更好。

学生做完倒翻译训练后,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翻译与《狼》的原文进行对照,找出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提问:“你们在倒翻译时有哪些用词跟课文不一样,但意思没有变?”我先举例说,比如第一句我倒翻译为“一屠晚归,担中肉罄,仅有剩骨”,“罄”和“尽”不同,“仅”和“只”不同,但意思没有变,如果你的倒翻译中有几个文言用词与原文不同,但意思没变,那说明你有一定的文言词积累了。于是学生汇报自己的训练成果。之后,我出示自己的倒翻译文言文《狼》,并让学生比较与原文的差异,加以辨析,使学生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也有同义词现象和用不同句式表达相同内容的现象。

4. 用一个词概括狼的本性。(黠)

5. 用两个字概括文章的主题。这在导入时所出示的对联中已经提供了,即是“刺贪”(“刺虐”)。

6. 以文言的形式续写一段赞扬屠户的话。这篇文章在刺虐的同时也赞扬了一个人——屠户,可惜文章结尾没有直接赞扬屠户,请同学们模仿课文最后一段,写一段赞扬屠户的文言文(20字左右即可)。

学生写并作展示,比较评价。之后,出示我的续写语段:“屠勇且智矣,处窘境而不惧,顷刻毙两狼,其气概足可范矣!”学生先是大加肯定,之后有学生发现这段话的表述有不当之处,于是将“处窘境而不惧”改为“前窘而后定”。

7. 拓展练习。课后阅读《狼三则》的另外两则。这个练习使学生对蒲松龄的创作特点,对“狼”以及关于狼的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积累的厚度。

在这节课中,我很注意遵循钱老师提出的“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观点。在补全对联,猜测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特点这个环节,如果只是着眼于传授知识,我可以直接进行作者介绍:《狼》这篇文章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蒲松龄生于某年,死于某年,他的求仕经历怎样,他的文学创作特点怎样;但我没有这样做,而是把了解作家作品的教学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思考与表达。

对于倒翻译课文这个环节,学生会感到新鲜有趣,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效果自然也好。我倒翻译的译文中与原文不一致的有24处,其中用词不同、意思有变化的有3处(“随行甚远”“甚慌”“追赶如故”);用词不同、意思不变的有21处,它们或是同义词,或是用不同的文言形式表达。比如,原文中的“犬坐于前”,“犬”是名词做状语,我的倒翻译是“如犬坐于前”——像只温顺的狗一样坐在面前,原文中是特殊用法,我倒翻译中用的是一般用法;原文中“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于”,我的倒翻译是“一狼隧于其中”,把“洞”改为“隧”,还补出了“于”,但二者意思不变;原文“盖以诱敌”省略了“之”,我的倒翻译是“盖以之诱敌”,将其省略的“之”补上,意思不变。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使之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感。文言语感的养成不是靠教师的讲授实现的,必须靠学生阅读文言文,适当地学着用文言语体去表达。

关于续写议论性句子的练习,从教学实际情形来看,学生对我刚开始出示的一味肯定屠户勇与智的语段大都给予肯定,而忽视了屠户原先的窘惧,暴露出一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不准确。学生续写议论性语句并加以修改的过程,就是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合文章内容的过程。虽然要求续写的文字不多,但有一定的训练价值。

课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向钱老师作了汇报,钱老师给了我许多鼓励。

20世纪80年代初,远在千里之外的钱老师用他的一个课例激起我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至今已有40年了。40年里,钱老师用他的著述,用他亲切的话语,用他的课例,用他的理念,引领着我,使我这个笨拙的草根教师不敢停下前行的步伐,并时时有收获。就在前不久,钱老师参加完深圳市的一次教研活动后,将优秀教师姚丹华执教《愚公移山》的课例转发给我。钱老师对姚老师的课赞赏不已,他这样评价姚老师的课:大胆取舍,以意驭文;注意思维,循循善诱;内引外联,溯源探究。我想,钱老师给我发这些材料,是要我借鉴姚老师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探索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的艺术吧。有钱老师的指导与鞭策,实在是我的幸运。因此,每当我感到自己老了时,一想到90岁高龄的钱老师至今还在语文教学园地上辛勤耕耘,我就又埋下头认真思考语文教学的事了。

与朱元思书字词解释及翻译(陈成龙居高声自远)(3)

(陈成龙:宁德师范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2年2月(上半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