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mian】,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人的臉形,外面是面龐,裡面是眼睛。「面」的本意是指人的整個面部。而「臉」在魏晉時期出現時,只指兩頰的上部,在唐宋的口語中「臉」才指整個面部。

汉的变体字(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面)(1)

《說文解字·面部》面:顔前也。从(頁),象人面形。

《詩經·小雅·何人斯》:

有靦面目、視人罔極。

你的面目似乎流露出羞愧,但總是讓人琢磨不透。

視,示的通假。罔極,無窮。

《禮記·曲禮》:夫爲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孩子無論是出門,還是回來,都必須先跟家裡的長輩打聲招呼,報告自己的行蹤。

《尚書·周官》:不學牆面。

《疏》:人而不學,如面向牆。

人不學習就猶如面對著高牆,看不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面南背北】

上古時期的君王,是依靠對觀察天象以頒布農時的知識壟斷,來鞏固其王權地位的。夜晚對星象的觀察,開始是觀察北斗七星,後來隨著二十八星宿座標體系的建成,改為在黃昏和黎明時觀察正南方地平線,即天球赤道處的星宿。這就是君王每天要做的主要工作。而面向正南方、背向正北方,也就成了君王專用的方位。

【南面稱孤】

坐北朝南是君王的尊位。所以天子、諸侯會見群臣或卿大夫時,也是面南而坐。孤家,是君王的自稱。所以「南面稱孤」就代指統治一方,稱帝稱王。

《周易·說卦傳》:

聖人南面而聽天下。

《莊子·盜跖》:

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

【北面稱臣】

君王面南而坐,臣子拜見天子則須面北。故臣服於人稱「北面稱臣」。

《史記·陸賈傳》:

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

【耳提面命】

揪着耳朵、面對他講。形容長辈的懇切教誨。

《詩經·大雅·抑》:

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洗心革面】

指一個人徹底悔悟後,去惡從善,改過自新,思想與行為發生了巨大改變。

《抱朴子·用刑》:

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滌輕塵。

《周易·繫辭上》: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

《周易·革卦·象傳》:

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豹變,像豹子的花紋那樣,是發自內在的顯著變化。君子知道自己錯了,就立馬改正。

革面,小人一看君主不愛聽自己的意見,立馬就變臉放棄原則,表面上順從君主,以掩飾自己本來的不同意見。

而現在的意思成了:明知自己錯了,但內心拒不認錯,文過飾非。

【四面楚歌】

楚漢相爭時,項羽的軍隊被漢軍重重圍困於垓下,兵少糧盡。項羽於夜間聽到四面的漢軍都唱著楚人的歌曲,一驚之下以為漢軍已占領楚地,遂連夜奔逃。

《史記·項羽本紀》: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

後用以比喻所處環境艱難困頓,危急無援。

从「面」的會意字有:

靦(靦腆,害羞)

以「面」作意符的形聲字:

靨(面頰上的酒渦)

以「面」作聲符的形聲字:

麵(面的繁體字)、緬(緬懷,但本義是微絲)、湎(沉湎)

汉的变体字(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面)(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