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上疯传一个视频,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

两手抓着肉摊上的一块生肉猛啃了几口,

这时旁边的一位女性照顾者(可能是妈妈)

照着孩子的嘴就是连续几巴掌,

把孩子打得懵头懵脑直往后退。

有的网友觉得挺好,

说熊孩子修理一次,下次就长记性了。

有的网友心痛不已,

说不应该这么不分青红皂白打孩子,

家长才是熊家长。

孩子调皮捣蛋,

有的书上说要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实施“惩戒”,

这样孩子才会守规则懂礼貌,

长大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可是另外的书上又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不能对孩子实施惩戒,

否则会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影响孩子一辈子。

教育孩子靠打骂这几种方式更有效 这样惩罚孩子不打不骂(1)

父母都不愿意孩子对自己撒谎,

觉得这是一个不良行为。

心理学家设计了一个实验,

事先在桌上准备一个电动火车玩具,用布蒙起来。

然后找一个三岁左右的孩子进到房间,

让他背对着蒙着布的玩具坐下,

实验人员把布拿掉,

然后告诉孩子自己要出去拿个东西,

让孩子不要回头偷看。

实验人员打开玩具的开关就出去了,

这时实验室除了孩子就没有其他人了。

孩子背后传来火车玩具开动的声音,

时不时还发出汽笛声,孩子快速地回头一看,

然后又转过头来。过了一会儿,实验人员进来,

问孩子有没有偷看,孩子笑笑说没有,

实验人员就和孩子一起玩这个火车玩具。

这个实验用三岁的孩子重复了很多次,

统计结果显示有70%的孩子会选择偷看,

偷看的孩子100%都不承认,

还发现越聪明的孩子越会偷看。

这个实验说明对三岁左右的孩子来说,

撒谎是绝对正常的反应,

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不受成人惩罚的方式,

是孩子心理发育的必经过程,

是不应该受到惩罚的。

教育孩子靠打骂这几种方式更有效 这样惩罚孩子不打不骂(2)

有个朋友7岁的女儿放暑假了,小丫头很开心,

撒欢疯玩,把妈妈制定的很多规矩置之脑后。

妈妈为了保持良好的状态,对女儿实施惩戒,

在墙上小黑板上写了孩子近期的四大错误行为:

1、零食藏被子下。2、房间脏乱。

3、随意撕作业本。4、一心多用。

然后让孩子面壁20分钟思过。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这“四大恶行”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行为,

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这种惩戒没有什么意义,

只会让孩子觉得是因为妈妈不爽所以才惩戒我。

我在另一篇文章《孩子眼中的世界》中

也提到了很多孩子的行为,和成人的判断标准不一样,

成人需要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意义。

教育孩子靠打骂这几种方式更有效 这样惩罚孩子不打不骂(3)

有了相对客观的标准,

才能区分孩子的哪些行为是不应该受到惩戒的,

哪些行为是应该予以惩戒的。

惩戒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泄父母的负面情绪

和树立所谓的权威,

而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考虑

第二个原则 第三个原则:

孩子的年龄 惩戒的方式

这两个原则是紧密配合的,所以放在一起来说。

孩子的年龄不一样,心理发育的程度不一样,

惩戒的方式自然有很大的不同。

一岁以前的孩子,绝对不能用惩戒的方式,

因为他们不会有什么需要惩戒的错误行为,

而且正处在和妈妈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阶段,

惩戒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阻断孩子的心理发育进程,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果抚养者对一岁以内的孩子,

都要使用惩戒的手段才能搞定孩子,

这是不合格的抚养者,

或是自身有心理问题的抚养者。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建立自己的疆域,

为了显示自己的强大,经常会侵犯别人的边界,

有时的确让人头痛。

这时父母可以用合适的方式提醒孩子,

这需要耐心,千万不能使用武力。

教育孩子靠打骂这几种方式更有效 这样惩罚孩子不打不骂(4)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米尔顿•艾瑞克森

在《催眠之声伴随你》这本书中,

描述了他和两岁女儿之间的一番“较量”。

有一天两岁的小女儿

一把抢过母亲手中的报纸扔在地上。

母亲要求她捡起来还给妈妈并说对不起,

女儿说:“我不需要这么做。”

家里其他人的忠告都被她顶了回去。

艾瑞克森由于小儿麻痹症的影响,行动不便,

于是他把女儿放在卧室床上,他躺下来,

小女儿开始往床下爬,他抓住她的脚踝。

女儿大喊:“放开我!”

他回答:“我不需要这么做。”

父女两人就这样较劲了四个小时。

女儿终于认错:“我去拾起报纸还给妈妈。”

他继续说:“你不需要这么做。”

女儿急忙说道:“我会拾起报纸,我会还给妈妈,

我会向妈妈道歉。”

他依旧不为所动:“你不需要这么做。”

女儿脑瓜迅速运转,说道:“我会拾起报纸,

我要拾起报纸,我要向妈妈道歉。”

他才说:“很好。”

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这位心理学家太无聊了,

训斥一顿,实在不行打两下不就解决了,

何必花四个小时跟两岁的孩子较这劲?

其实这正是大师的高明之处,

四个小时的时间里,

孩子逐渐地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边界,

而且把外界社会的期待内化成自身的要求,

标志就是从他人口中的“必须”

变成了自己口中的“我要”。

这是一个强大而安全的惩戒过程,

孩子没有受到伤害,却记得很牢。

教育孩子靠打骂这几种方式更有效 这样惩罚孩子不打不骂(5)

亲戚家的四岁孩子,

有一阵子特别喜欢对人吐口水,

我带着他和两个姐姐站成一排,抬头向天,

比赛看谁吐口水吐的最高,他中计了,

吐出的口水落下来糊了自己一脸。

我再次建议比赛迎着风看谁吐的远,

他坚决不参加了,也不再对人吐口水了。

这是一个适合这个年龄孩子的安全而隐蔽的惩戒。

还是艾瑞克森,

对上小学的儿子却用了另外一套惩戒方式。

有天儿子说:“学校的孩子都被打过屁股,

我却一次也没有。所以,我想要被打一次屁股。”

他回答:“我没有理由要打你的屁股。”

儿子:“我会给你一个好理由的。”

于是跑去打破了家里的一块玻璃:

“现在我可以被打屁股了吗?”

他表示:“不,真正该做的事是换一块玻璃,

打你一顿于事无补。”

儿子赌气又打破了另一块玻璃:

“现在,你可以打我了吧!”

他回答:“不,我得换另一块玻璃了。”

当儿子去打第七块玻璃时,

艾瑞克森在阳台上把儿子七辆心爱的

玩具小卡车一字排开。

儿子继续挑衅:“我打破了第七块玻璃,

你可以打我一顿屁股了吗?”

他依旧不为所动:“不,换玻璃才是我该做的事。”

随后,他对儿子说:

“现在,你有七辆小卡车排在阳台边上,

我准备让第一辆开跑,希望它会自己及时刹车,

而不至于掉到楼下摔个粉身碎骨。

噢,真不幸!希望第二辆可以及时刹得住。”

儿子因此失去了七辆小卡车。

教育孩子靠打骂这几种方式更有效 这样惩罚孩子不打不骂(6)

大约三个星期后,儿子兴高采烈地放学回家。

他一把抓住儿子,横放在膝上,打了他的屁股。

儿子感到莫名其妙:“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他说道:“我似乎记得你曾经要求我揍你的屁股,

而我当时并未满足你的期待。”

儿子回答:“我现在比较懂了。”

当然,他只象征性地揍了两下屁股。

七、八岁的男孩子,是可以使用一些“武力”了,

但是不能被他们的挑衅激怒,

不能在情绪上失控,不能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只有保持冷静,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应对方式,

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

不建议简单模仿招数,

因为这后面有很深的理论背景

和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

即使是大师,在小女儿十二岁以前,

也只惩戒了这么一次。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了解孩子的心理发育规律,

每个父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这两个例子中也带出了

第四个原则:

惩戒孩子必须就事论事

如果孩子确实是在某件事犯了错,

父母应该只就这件事,用合适的方式予以惩戒,

惩戒完成,这事就结束了,

它不会影响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网上有一段视频,

三岁左右的哥哥带着一岁多的弟弟偷偷玩油漆,

结果抹的满头满脸满身都是,

爸爸来处理这个事件,先调查起因,

再划分责任,协商善后补救办法,

最后制定惩戒措施。

整个过程中爸爸一直憋不住想笑,

还要努力做出很严肃的样子;

哥哥沉着机智,总想着把锅甩给弟弟背;

弟弟天真无邪,被哥哥卖了还帮着数钱。

在爸爸的耐心解释下,哥俩儿都意识到闯了祸,

哥哥也承担了自己的带头责任,

并且心甘情愿地接受了对此事的惩戒——

几天不能喝果汁。

教育孩子靠打骂这几种方式更有效 这样惩罚孩子不打不骂(7)

有的父母抓住孩子的一件错事,

要么顺藤摸瓜,翻出各种旧账;

要么上纲上线,扩大打击面。

还是上面这件事,假如爸爸换一种处理方式,

对哥哥严加斥责:看你干的好事!

头上脸上衣服上的油漆怎么洗!

昨天你把弟弟带到泥坑里玩,

上周你把他推到水里,上个月你害他摔了一跤,

天下怎么有你这么坏的哥哥!

我一天工作这么辛苦,你一点都不让我省心!

你现在去给弟弟洗油漆,然后再洗自己,

洗不干净不准吃饭!

第一种惩戒方式,

孩子会意识到我是在这件事上犯了错,

我应该得到应有的惩罚,作为哥哥,

这件事是我带头干的,我没把弟弟照顾好,

我还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闯祸归闯祸,

但是爸爸依然爱我们,

我和弟弟还是爸爸心中的宝贝。

第二种惩戒方式,会让孩子会犯糊涂,

为什么爸爸记得我这么多不好的东西?!

到底是我做错了这件事,

还是我在爸爸心中从来就是

一个糟糕至极的坏孩子?!

孩子会觉得自己在父母心中没有任何价值,

一点都不可爱。

教育孩子靠打骂这几种方式更有效 这样惩罚孩子不打不骂(8)

越是低龄的孩子,

越是不太容易分辨父母到底是因为

他做错了这件事而惩戒他,

还是因为他是个坏孩子而惩戒他。

这一点需要做父母的特别留意,小心行事。

当你家的熊孩子干了某件让你火冒三丈,

想“动用家法”的事情的时候,

不妨用这四个原则捋一捋。

先从这个年龄的孩子的角度看一看,

这件事是不是“错误”的?

如果不是,那千万不要冤枉了人家。

如果是,

那再评估一下这个年龄的孩子可不可以惩戒?

用什么样的方式惩戒是最合适的?

最后一定还要记得,惩戒的时候就事论事,

针对的是孩子做错了这件事,

而不是孩子是个糟糕的人。

教育孩子靠打骂这几种方式更有效 这样惩罚孩子不打不骂(9)

父母不易,孩子也不易,

既然老天注定是一家人,

那就啥也别说了,一起同修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