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庄子》,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庄子·刻意》。
这是《庄子》一书的第十五篇,这一篇比较短,只有三个小段,其实就讲了一个核心的:什么样的人是得道之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来聊聊道家思想中“圣人之道”的两重境界。
01
第一个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无”
在道家思想中,拥有至高德行的人,有很多称呼,圣人、真人、神人、至人都是得道之人。在庄子《庄子》和老子的《道德经》中,对得道之人有过很多的描述。比如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得道之人,可以忘记自我、而且淡泊功名利禄。
庄子还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等等,都是庄子笔下得道之人的表现。其中“不逆寡,”就是顺其自然,一切不贪求。不贪多,也不患少;“不雄成”,就是不逞英雄,不逞强,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所谓无成功与失败;“不谟士”,就是不谋主意,不算计他人。
在老子《道德经》的第十九章说有一段精彩阐述,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意思是说,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百姓就可以获利百倍;摒除所谓的仁义道德,百姓就会保持淳朴善良的天性;杜绝欺诈、唯利是图的行为,就能有效防止盗贼。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02其实庄子很多思想都是来自于老子,而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寓言故事,生动描述进行了阐释,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其实和上面老子说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和老子说的“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其实也都是类似的意思。
在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其实得道之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无。
“无”字在老子五千多字的《道德经》中出现了上百次,足以见其重要性。“无”有很多内涵,比如无欲、无为、无求、无名、无功、无利、无争等等。可能你会觉得道家的“无”显得过于低调保守,显得过于清心寡欲。这听起来有点消极呀?
但其实在这些“无”的背后,是道家思想所推崇的,对欲望的克制,回归自然本性,才是他们的目的。因为“无”的对立面就是“有”,在佛学中说“起心动念”是一个人欲望的开始,也是一个人烦恼的开始。在道家思想中其实类似,如果一个人抛弃“无”开始去追求“有”,那么就表示打开了人性贪婪和欲望的潘多拉盒子。
03“无”就是什么都不做吗?坐吃等死吗?当然不是,而是“不刻意为之”的意思。
在《庄子·刻意》这一篇中,庄子列出五种人,他们所追求的分别是“亢、修、治、无、寿”。庄子说,那些刻意追求高尚品行,试图超越现实的人,是山林之士;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行为恭俭辞让的人,只是追求修身而已;那些贪图功名,制定君臣礼仪的人,只是追求治国而已;那些整天依傍在山泽,栖身于旷野,整天悠闲自得无所事事的人,只是江海之士,是逃避世俗的人;那些像熊一样站立,像鸟一样展翅的人,只是追求长寿而已。这些都是刻意为之的表现。
如果不刻意就显得高尚、不讲究仁义就能修身、不追求功名就能治国、不置身江海而能闲游、不练习引导而能长寿。这看似什么都没有,却什么都有。淡泊一切到了极点,而一切美好却会随之而来,这是天地的大道,是圣人的表现。
在这一段描述中,庄子阐释了圣人之道,在于“不刻意”,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是类似的意思。所以,道家思想并不是主张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为之。老子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其实这里就说了,并不是不去做,而是做了但不争,这里的“不争”体现了一个态度,“争”什么?当然是“功名利禄”等等一切外在的东西,所以老子说“为而不争”说的就是不要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这种态度就像“水”一样。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引用“水”来说明道家圣人的态度,就像老子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真正厉害的人,真正得道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不为”,而在于“为而不争”。这是道家思想中得道之人的第二重境界。
04
对于道家思想的“无为”和“为而不争”,每次读到都有不同的感触。其实我们顺着“为而不争”的思想,再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老庄”要主张“不争”呢?这其实很值得深思,这里我结合最近读的另外个一本书,谈谈我的启发。
最近读了另外一本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这本书听起来有点“鸡汤”,但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的,这本书中讲了一个非常反常识也非常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我先卖个关子,大家接着往下读。
假设有三种类型的人:一类是无私的人,我们称之为“付出者”;一类是自私的人,我们称之为“获取者”;一类是互惠互利的人,我们称之为“互利者”。
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这三类人中,哪一种人最有可能获得成功?哪一种人最有可能失败?
作者对各行各业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发现,在成功阶梯最底端的,是“付出者”,也就是无私的人,这其实不意外,因为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无私的人经常牺牲自己的时间和机会去帮助他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付出者不容易成功也合情合理。但在最有可能成功的人呢?是“获取者”还是“互利者”?
答案还是“付出者”!为什么呢?
我们常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获取者和互惠互利者,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获得短暂和小的成功,我们常说“小人得志”就是类似的道理。这样的人在身边不在少数,他们以自我的利益为中心,将获得回报作为第一目标,所以,在绝大部分时间可以获得足够的回报。
但要获得真正的、长久的成功,靠小智是不行的。他们和付出者的根本差异在于,付出者常常着眼于将蛋糕做大,而获取者和互惠互利者是在原有的蛋糕中分得更多。付出者、获取者、互惠互利者都可能获得成功,但获取者和互惠互利者获得的成功,是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而付出者获得成功时,他们的成功可以扩散到别人身上,也就是说,付出者的成功并不是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
一个获取者的成功,通常意味着另外一个人的失败。研究也发现,人们会嫉妒成功的获取者,并想尽办法把他们拉下来,但有一些成功的人,人们并不会嫉妒他们,这些人就是成功的付出者,因为他们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别人。作者调研了,在学校、在公司、在其他社会团体中,那些最成功的人,都是善于将蛋糕做大的付出者。
那“付出者”和我们今天讲老子和庄子的圣人之道有什么联系呢?付出者成功的关键其实就是“为而不争”!最具智慧,最成功的人,成功都不是“争”来的,他们的成功是与别人合作,产生新的价值,把蛋糕共同做大的结果。
05想想你身边是不是经常有这种人,他们经常急功近利,争强好胜,每次都不服输,凡事都要争个输赢。经常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前提,让自己获得利益,比如以贬低别人,来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抢了别人的客户,来提升自己的业绩等等。
这种人往往个人能力强,但攻击性也很强,不善于合作,是身边人眼中那个既讨厌,又嫉妒的人。不过,没办法这种人能力还强,时常表现抢眼,成为团队的明星。每个团队中几乎都有这样的人,这样人可以靠着一时的聪明和手段获得短暂的成功。但时间长了,他身边的人都会慢慢离他而去,失去了别人的合作和帮助,一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获得成功,尤其是在当今社会分工如此细化的今天,一个人很难靠一己之力获得很大的成功。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能力,而合作的前提正是“不争”。
所以,老子和庄子在2000多年前,就告诫我们“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的“不争”是一种不刻意为之,是一种付出者的心态,也是一种合作的态度。他和我们讲到的致力于把蛋糕做大的“付出者”是一样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