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祥举
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原名绵宁,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位的皇帝,道光在如深似海的皇宫,每天面对各种各样可能发生的事件,也算是一名勇士。道光帝战战兢兢地度过了将近四十年的时光,终于靠嫡长子身份在皇宫中苦熬39年,荣登大宝。
生逢时代变革的浪潮之中,虽然,道光帝勤于政务,在1840年前后大力禁止鸦片,全力以赴谋求大清王朝的中兴盛世,还是以收效不明显结尾。时运有时候,非常重要。尽管如此,道光帝还是做了很多历史贡献,这个不得忽视。
一、爱民之心,情深意切
道光的父亲嘉庆皇帝,知道和珅对大清的戕害深重,嘉庆皇帝要求官员对民隐民情,据实陈报,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未能扭转清朝政局,大清的康乾盛世之后,终于在嘉庆帝一朝代,走向了下坡路。
1820年9月2日,61岁的嘉庆帝突然病逝,39岁的道光继任皇位,这位经过多年历练,性格成熟稳重的皇子,此时是大清的希望。
道光皇帝执政期间,是非常勤政的。在整顿朝纲的时候,道光得知很多陋规,卯规、节寿、别敬,签子钱、浮收等是百姓沉重的负担,平民百姓苦于盘剥,有诸多怨声,长此以往,不利于江山社稷的稳定。
考虑再三,道光帝就下令:将各地陋习,进行逐一排查,对于涉事较重的官员革职查办。
想要改革的道光帝,心系苍生,诏令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将朝廷的政治势力梳理清楚,方便今后政权统治以及人员控制。
二、反腐败急于见成效,官员应付
道光皇帝的老师彭浚是一位严苛之人,道光耳濡目染做人做事也是认真。彭浚办事兢兢业业,颇受满汉士人赞誉,人云:“名魁天下,化振陪都,本寿考作人,真教玉树琪花,陆离珊网”
急于求成的道光皇帝在改革的五日后,又告诫官员:“但凡有胡乱征税、搜刮民脂、强取豪夺,致使民不聊生的一切行为,都要坚决打击。”但一部分官员处于观望,他们应付指令,揣摩着皇帝的意图, 长此以往难以对陋规问题,有根本性地改变。
面对这样一次前所未有的改革,很多铁帽子王、皇亲国戚,文武大臣了解其中的艰难与阻碍,明白此事执行下去的难度,所以对年轻的帝王行事,一直保持观望的状态。
三、晚清贪腐问题根深蒂固,最后难以根治
改革一段时间下来,反腐效果有限,却引得朝廷内部怨声不断,考虑到稳定江山社稷,以及维护各方有序地开展公务,离开这帮大员是不可行的,道光帝明白不能在急于求成。道光皇帝又变政策:“根据各个州县的实际情况来执行,旧历旧俗取缔与否,应有详细规定,日程上可宽松处理。”
朝堂之上的资深政客,看准了新政策极具反复性的可变性,礼部和吏部的官员姚文田、汤金钊、王引之抓住时机,先后陈表:陋规“不独在今为然”,通过明文规章来制止这些情况,也是跟之前一样是毫无用处的。除此之外,反复改革二没有成果,会失去民心,因此,不能盲目的处理这件事。
国家政策的颁布是经过层层考验与认同的表达,不可以朝令夕改,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才做的决定。
到了1840年前后的在晚清,众多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在他们帮派势力的控制下,在众多利益集团暗中阻碍之下,明君也是容易被蒙蔽双眼,很是容易走上反反复复的道路。
道光帝初登皇位,为国为民谋福祉,尽心尽力,希望国家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但道光帝九五至尊的地位,难以看到真实的民间情况,看待问题有些偏,难以做到全面考虑。
统筹全局,权衡利弊之下,道光帝撤销活动,诏令上提到:“正逢大丧之时,初登大宝,心思混乱,对民生世情很不了解,考虑再三,认为众臣言之有理,特降旨取消清查活动。”
至此,一场清查陋规运动到此就结束。这件事发人深省,道光帝知吏治的弊端,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在内外交困的历史与时代背景之下,道光皇帝,难以有重大的突破与改革的创新型可以可行性实验的土壤和背景。
【作者简介】孔祥举,民间英雄故事创作人,抗日民间英雄故事讲述人,网文作者,泰安作协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