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美国国务院对美国公民访华禁令有所松动。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向父亲杨武之传来想要回国探亲的消息。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1)

尼克松

杨武之将消息上报国务院,得到了十分肯定的回答,祖国对于远渡重洋回乡探亲的游子发自诚挚内心的欢迎。作为一位知名度极高的学者,他的回国备受瞩目。更何况,此前还尚未有过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他的回国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

当年夏天,杨振宁携夫人杜致礼前往巴黎的中国领事馆办理签证。由于周恩来总理的特别关照,他在领事馆内不过“一杯茶”的时间,就已经获得了签证。

从1945年踏上美国的土地时候,杨振宁已经阔别故乡达26年之久。当他回到上海,他见到了久未见面的父母亲,恩师吴有训、同学好友邓稼先、周培源等。在上海休整一段时日,与亲朋好友一叙往昔后,他乘坐飞机前往北京。在这里,杨振宁首次见到了杜聿明。

7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宴请了杨振宁,杜聿明和妻子曹秀清,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弟弟杨振汉以及著名科学家周培源也在受邀之列。

席间谈话欢声笑语不断,毫无拘束,内容从物理科学的研究延伸到了社会问题、国际问题,天南海北漫谈,无所不谈。杨振宁亲切地称曹秀清为“妈妈”,可称呼杜聿明却为“杜先生”,周恩来当即笑着纠正道:“你这称呼可不对,该叫岳丈大人。”

一个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学科泰斗,一个是国民党名将,原本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两人在人生轨迹上应该毫无交集,却奇妙地通过亲缘关系将一家人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可为何本该是一家人,杨振宁的称呼却如此生硬?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2)

一、半个世纪的陪伴,始于一场备受争议的“师生恋”

围绕杨振宁的争议并不少,最受瞩目的当属他在82岁高龄时娶了28岁的翁帆。但假若见过杨振宁第一任妻子杜致礼的照片,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杜致礼和翁帆无论在长相还是气质上都是惊人的相似。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3)

事实上,杜致礼当然也知道翁帆的存在,正是她在逝世前,将携手了半个世纪的丈夫托付给了翁帆。2003年,杜致礼重病不愈,自知不久于人世,希望翁帆能代替自己继续照顾杨振宁。杜致礼逝世后,杨振宁不久便与翁帆结婚。

看似无情的举动引发了“吃瓜群众”对杨振宁的抨击,甚至上升到对他人品的攻击。但看到杜致礼和翁帆的照片后,或多或少能理解他的举动:原来杨振宁一直钟情的都是那个陪伴他走过53年风雨的伴侣。

杜聿明为自己的子女取名“礼义廉,仁勇严”,杜致礼是其中的长女。杜致礼出身将门,杨振宁家学渊源,两人的结合是传统意义上的门当户对,可在当时由于“师生恋”却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原来时年22岁的杨振宁曾任西南联大的代课教师,任教数学,因此才与杜致礼结识。可当时杨振宁是一位“好害羞的大男生”,两人也没怎么讲过话。后来杜致礼到美国求学。1949年,杜致礼到美国普林斯顿一家中国餐馆吃饭,巧的是杨振宁也来此就餐,因此不期而遇。

同是孤身在外求学的游子,他们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加上本来年岁相差也不大,便走到了一起。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4)

二、一湾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两岸的亲情

恋爱一年后,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了。杜致礼曾告知杨振宁自己是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长女,若两人结婚可能要面临比较复杂的政治因素。但杨振宁并不理会。相反,他很愿意帮助处于困难之中的杜家。

早在淮海战役之中,杜聿明就被中共俘获,沦为阶下囚。蒋介石生怕自己一贯倚赖的将领“投共”,就将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及子女“护送”至台湾。两岸音信尽断,国民党在明知杜聿明在北京并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欺骗曹秀清杜聿明已死。

曹秀清伤心欲绝,但为了抚育几个孩子,也只能依靠自己微薄的工资,加上一些亲戚接济,才勉强将几个子女送到学堂。这时她才发现一切都是蒋介石的骗局。原先答应保证他们全家生活费和子女学费的承诺,一概不曾兑现。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5)

曹秀清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杜聿明的母亲因为过度思念儿子最终不治。长子杜致仁原本已经考上哈佛大学,尽管学费昂贵,依靠台湾银行的贷款和寒暑假期前往姐夫家借助并进行勤工俭学,还是勉强能支持。

但变故发生在他大三的时候。台湾银行中止了杜致仁的贷款,致使他无力偿还借款。当时杨振宁还未获奖,只是个普通学者,并且因为刚买了房经济也不宽裕。

尽管如此他还是勉力帮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他正在帮忙紧张筹措。尚有2500美元的欠款,杜致礼就可以顺利完成学业了。可台湾当局却对这个昔日倚重的将领的家人不管不顾,绝望之下,杜致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件事对曹秀清打击十分巨大。再加上辗转从杨振宁夫妇处得知杜聿明还在世的消息时,她就决心一定要离开台湾,前往美国与女儿女婿团聚。前往美国的路颇费了一番周折。

但台湾当局在得知杨振宁获奖后对曹秀清一家的态度忽然转变,不仅立即批准,蒋介石和宋美龄还亲自为她送行。可曹秀清早就看透了他们的虚伪,早已经对蒋家王朝厌恶至极。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6)

主席从哲学上理解了这个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虚子从“无”中来,到“无”中去,这个“无”就不是我们通常说的“无”,这其中肯定有一个过程,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用餐时间,是一家人最欢乐的时光。祖孙三代围着饭桌,其乐融融。在与女儿女婿团聚的时光里,她也静静等待着与杜聿明团聚的一刻。

就在曹秀清到达美国后不久,杜聿明在北京作为首批特赦犯被释放,并被委任了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周总理亲自接见了他们,叮嘱他们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路,才有奔头,党和国家会相信他们,也特许他们接来家眷和亲人。

周恩来也曾任教黄埔军校,可以说是杜聿明的恩师。他羞愧道:“学生对不起老师,没有听老师的话。”周恩来温和地宽慰他:“这不怪你们,怪我这个当老师的没有教好。”一席话,令杜聿明不禁热泪盈眶。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7)

1952年已经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杨武之,每年都会与妻子一同飞赴日内瓦与杨振宁夫妇共度暑假。他为曹秀清带来杜聿明的消息。在女儿女婿的不断鼓励下,曹秀清最终决定启程回国。分别海峡两岸多年的夫妇,终于团聚了。

在杨振宁的安排下,曹秀清从美国飞往日内瓦,由中国外交部的同志们接机后休整数日,直达北京。她决心再也不会回到台湾了,即便当时大陆物质条件还比较差。杨振宁为岳父岳母购置了冰箱、空调、缝纫机等家电,托人运至北京。

曹秀清回大陆后,杨振宁着手准备回祖国探亲。当时,由于中美两国隔绝来往,杨振宁一时还不能成行。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8)

三、周总理亲自“牵线搭桥”

50年代中期,杨振宁仍然默默无闻、尚未获奖之时,周总理就已经下了指示,通过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帮忙传信,让杨振宁通过书信得知杜聿明在狱中的情况,以告知其在台湾的家属和好友,以免他们担忧。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9)

消息传回北京后,周恩来当即决定派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仪式,对获奖的科学家进行祝贺。这个代表团仅仅只有两个人,即是杨振宁的恩师张文裕以及其夫人王承书。

张文裕在出发前,前往北京功德林1号面见杜聿明,希望他为杨振宁写一封祝贺信。杜聿明欣然应允,提笔书写。祝贺信言简意赅,仅一句话:“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在颁奖大典上收到信,杨振宁深受感动,并托恩师回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亲情国事,令他最后选择了祖国大陆。但由于自己的美国国籍,杨振宁一时还无法回到大陆。直至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立即回到大陆,与亲友们相聚。这一别就是26年的光阴。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后,次年尼克松访华。此后每年,杨振宁都会回国。他的归来带动了一批知名学者如李政道、何炳棣、牛满江、陈省身等百余名纷纷前来访华,极大地推动了两国的学术交流。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10)

1973年,毛泽东主席接见了杨振宁。会见地点就在主席游泳池住所的书房之中,由周恩来总理和周培源陪同。这次会见,一见面毛主席就向杨振宁打招呼,让他代替主席向岳丈杜聿明问好!

他们谈了一个半小时。杨振宁向主席介绍道物理界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结论,即物质最小组成的单位名称叫“虚子”,这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飘忽不定,可以用从“无”中来,到“无”中去来形容,它几乎打破了“物质不灭”的定论。

主席从哲学上理解了这个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虚子从“无”中来,到“无”中去,这个“无”就不是我们通常说的“无”,这其中肯定有一个过程,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杨振宁沉思片刻,立即表示了赞成,说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回去后会再深入思考,好好研究。

会面结束时,毛泽东称赞杨振宁对物理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杨振宁笑道,也要祝主席万寿无疆。毛泽东哈哈大笑,幽默道:“你这句话不对,这不科学。”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11)

四、翁婿同心,为祖国统一大业呼吁

杨振宁和杜聿明在海外均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70年代,杜聿明当选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后,积极献身于祖国统一事业。

他常在海内外电台发表讲话,在世界各地的报刊上撰写文章,劝告台湾同胞,为两岸统一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通过自己过去的关系,劝告过去有密切联系的台湾当权人物,建立起两岸交流的桥梁。

1981年5月,杜聿明因肾衰竭去世,病危时他立下遗嘱: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万代造福!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12)

杜聿明

杨振宁的频繁的回国探亲打开了中美在学术上的交流大门。

在回到美国后,他前往各个学校进行演讲,举办座谈会,也经常就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大大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回到美国后,他在美国进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受到他的鼓舞,也表示愿意对中国人持友好态度。

他经常前往欧洲、南美、东南亚等区域进行访学,在举行讲座的同时正面宣传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振宁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在1971年访华回到美国后,即应爱国华人学生的邀请参加了保钓运动,在全美各高校之间巡回演讲,感染了一批爱国学生,纷纷参与到保钓的运动之中。

在这场运动之中杨振宁影响力巨大,他发表演讲了《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甚至感染了许多赴美求学的台湾学生,在当年台湾学生的回忆录中还可以看到这段记载。

1977年,杨振宁成为“全美华人协会”主要负责人,积极开展宣传中美友谊,为两国友好架设桥梁,宣传祖国统一。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他作为全美华人协会主席发表致辞:所有中国人都同意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13)

1997年,清华大学为了加快立刻发展,当时的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反复商讨后,决定借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此研究中心建成后,大力推进了清华大学在物理、计算机等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5月,中科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这是对心系祖国的海外赤子一片赤诚报国之心的褒奖。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14)

结语

杨振宁教授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或许总有人指责他当年为何不与好友邓稼先一样回国为祖国作出贡献。且不说两人领域天差地别,尽管两人同属物理科学领域。

邓稼先学的是应用物理,建国后,祖国迫切地需要一批应用物理学的人才制造原子弹,强大国力。但杨振宁所学的是理论物理,且不说当时的条件能否支撑他继续研究,且说他回国之后,能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恐怕不是后来他收获成果之后再回国那般贡献巨大。

他当年初见杜聿明时那句生硬的“杜先生”,恐怕更多的是对情况的不明所以。身在海外二十余年,他不了解杜聿明早就已经决定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决定奉献往后余生为祖国统一事业呼告。

若不是坚定的爱国立场,他又怎么会在2001年把自己的房子出售,将资产悉数捐献给祖国,去推动祖国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呢?又怎会在95岁高龄时,退出美籍,回归中国国籍呢?

杜聿明见过杨振宁吗(杨振宁称杜聿明为)(15)

参考资料

《文史春秋》杂志刊:《杨振宁与岳父杜聿明在北京相见的曲折故事》,吴跃农/撰

《文史春秋》杂志刊:《杜聿明夫人恨透了蒋家天下》,李敖/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