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尼曾说过:每个人都是可以自我实现的,只要阻碍其成长的阻碍物能被移除,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像一颗橡果一样,长成一颗茁壮的橡树。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过年祥和喜庆的氛围,大家不同程度的陷入到焦虑和恐慌的情绪之中。

有的焦虑买不到口罩,有的焦虑公司倒闭失业,有的焦虑耽误自己参加中高考……本该团圆放松的假期,却变成了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测验。

在社会高速运转发展的今天,焦虑已经成为常态化的情绪状态。过度焦虑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健康、工作效率,我们该如何有效应对焦虑情绪呢?

近期重读考拉小巫的《其实你很好》,有效提升了自己关于焦虑的认知,很好的帮助引导自己走进内心,直面、应对焦虑情绪。

不要害怕焦虑学会与焦虑共存 学会与焦虑握手言和(1)

考拉小巫硕士毕业于社会工作全美排名第一的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专攻精神健康。目前在美私人执业,专攻情感创伤和焦虑类障碍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临床咨询时数超过10000小时的资深临床心理咨询师。

《其实你很好》整本书以认知金三角破题,分别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角度揭开焦虑情绪背后的原因,亮出对抗焦虑情绪的杀手锏——“正念三部曲”,最后站在全局,高屋建瓴地提出要发现并用自我关怀疗愈内在小孩,分享如何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认识自己的价值,从而真正做到有效管理自己的焦虑情绪。

1.焦虑从何而来:认知金三角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挫折和失败,有的人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态,而有的人非常焦虑,觉得都是自己出了问题呢?

比如:在工作中不小心文件数据弄错了,自己的“颅内小剧场”立马展现的是同事对自己嘲笑,老板对自己很失望,越想越觉得自己犯了天大的错误,离被辞退不远了,越想越心慌。

事实上老板既没有失望,同事忙于工作也无暇顾及自己的失误。以上种种都是自己脑补出来的主观想法,并非客观事实,只是我们个人的主观观点。

考拉小巫追溯焦虑的源头,提出了认知行为学最基本的概念——认知金三角,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认知、情绪和行为。

认知,是我们的想法看法;情绪,是我们内心深处感受和心情;行为,是我们的所作所为。三者之间会相互影响,彼此作用。

要想有效对我们的消极情绪进行管理,需要从金三角逐个入手,从内心深处建立自信心、自尊心和安全感。

我们需要正确区分认知和事实,避免陷入认知误区,同时检验和质疑认知,用更平衡的思维替换情绪化的固有思维,这便是改变思维四部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理咨询的意义不在于给建议,而是帮助受访者更加清晰地觉察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情感冲突,自己找到答案,从而做出合适的决定。

不要害怕焦虑学会与焦虑共存 学会与焦虑握手言和(2)

2.焦虑的天敌:正念三部曲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跟朋友因为讨论事情,产生意见分歧,最后感到心里不太痛快?

等结束对话之后,复盘时懊恼为什么自己被怼的哑口无言。回想起之前的种种,发现每次跟朋友对话都让自己感到很不痛快,于是越想越生气,甚至产生了不再想跟这个朋友聊天的念头,当天的心情也因为这件事跌落谷底。

如果你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你一定体会过这种思绪万千,头脑中想法越飘越远,最后不受自己控制,作出一些不理智行为的感觉。

其实上我们的大脑思绪飘忽不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根据对大脑结构的研究,大脑在同一时间单位内有无数个信息要处理,每处理一个信息就会生成一个新的思绪。然而大脑思绪过多的飘向未来和过去,而不是在自己掌控的当下,便很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那么如何活在当下呢?

美国乔•卡巴金博士1979年提出正念概念,初创了正念减压疗法。

正念简单来说是将大脑思绪集中到某一件事,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自己的情绪如何,梳理清楚大脑思绪。从而发现、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思维、情绪变化。

考拉小巫提出正念三部曲:1.觉察;2.描述;3.参与。

  • 觉察:想象我们的内在是一片蔚蓝的天空,思绪、情绪和身体反应分别是红黄蓝不同颜色的云彩,我们需要去观察在天空中出现什么样的云彩。觉察练习可以通过观察此刻书桌上的本子是什么样的?茶几上摆了什么水果?窗外绿树长出新芽了吗?通过觉察练习可以有效锻炼自己对事物的觉察能力。
  • 描述:当我回想起跟朋友讨论产生不愉快的事情,第一个飘进脑海的思绪是:她只是想驳倒我对事件的看法;我当下的感觉是:憋屈、愤怒、不甘;此时此刻感到胸口有些憋闷,呼吸加快。
  • 参与:当我感受到自己的思绪、情绪郁结心头时,我选择用诉诸笔端的方式排解,通过书写的方式,我将游走的思绪聚拢于笔端,专心复盘整个事件,从而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件事,也更有掌控感,整个人的情绪逐步恢复平和。

正念的益处,其实是将因主观认知分散的注意力通过正念三部曲慢慢聚拢,让我们的关注点从外部转移至关注自己内心,减少错误认知对自己情绪的影响。通过正念三部曲,不断练习如何觉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和身体反应,有助于感知、掌控思维和情绪。

不要害怕焦虑学会与焦虑共存 学会与焦虑握手言和(3)

3.拥抱内在小孩

《不完美的她》中林绪之苦苦寻找生母三十年,其实就是在追寻童年的自己被抛弃的原因,发现童年受伤的自己,也就是内在小孩,才有可能从噩梦中解脱出来,开始真正的生活。只有找到童年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才有可能真正发现、治愈自己的情感创伤。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所创立的交流分析理论。我们每个人的人格里面最为常见的三个情感层面,是内在成人,内在家长和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指的是我们现在的人格里面,与青春期之前的童年的自己十分相像的那个情感层面。

如果成年的我们在内心深处感到焦虑、不安、自卑或者担心自己不够好,可能是我们的内在小孩受伤了。

《不完美的她》中小女孩穆莲生对于林绪之的意义,就像是林绪之的内在小孩具象化。看到莲生被继父虐待,莲生妈妈却无视的不幸遭遇,林绪之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林绪之对莲生感知、呵护、关爱其实也是在发现、关怀自己童年的内在小孩。

治愈内在小孩的三个步骤:

1.觉察和认可内在小孩的存在;

2.倾听和探索内在小孩的情感需求;

3.用爱和关怀善待内在小孩。

闭上眼睛,做五轮正念呼吸,回想自己最近一次感到焦虑、不安、自卑或害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自己当时的情绪如何?比较像几岁的情绪年龄?同时对应相应岁数的自己,想象自己的穿着和发型,尝试跟自己的内在小孩沟通对话,倾听和探索内在小孩的情感需求。

内在小孩是你人格里因为经历过伤害或挫折并因此感到痛苦、敏感和脆弱的那一面,同时也是你人格里最需要爱、关怀和呵护的那一面,拥有内在小孩,才能真正帮助TA疗愈内心的伤痛。

不要害怕焦虑学会与焦虑共存 学会与焦虑握手言和(4)

考拉小巫在《其实你很好》中以认知三角形为支撑,通过正念三部曲觉察思维、情绪和身体反应,有效管理消极焦虑的情绪,与焦虑握手言和。通过发现、拥抱、治愈内在小孩,与自我和解,肯定自我、认可自我,从而告别那个焦虑、不安、自卑和内心深处觉得不够好的自己。

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在于,焦虑情绪是一种当今社会正常且常见的情绪,通过正确管理焦虑情绪,可以驱使我们为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的同时,快乐的活在当下,正确应对焦虑情绪应是我们每个人的必修课。

你学会怎样跟焦虑相处了吗?期待你的分享。


我是@六月水蜜桃,爱读书爱分享心理学小知识,希望跟你分享世间的美好,欢迎关注我,也期待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