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岱昕

沿着崎岖的山路,颠簸近半小时,一座仿佛架在云端的铁路桥,横跨两山之间。这里,就是以“登高英雄”命名的杨连第桥。

“登高英雄”杨连第当年登的“高”,就是这座桥高达四十多米的桥墩。此桥原名陇海铁路8号桥,1949年解放战争时,杨连第以自己的智勇双全,使这座桥抢修成功,比中央军委命令提前20天通车。

陇海铁路立交桥在哪(陇海铁路上的这座桥)(1)

这里是“豫见最美铁路·追寻百年陇海红色印记”活动的最后一站,5月20日,“豫见最美铁路”发现团全体成员登高杨连第桥,接受红色教育洗礼。

负责向大家讲解的洛阳工务段杨连第桥隧工区工长李玉斌告诉记者,抢修时,被毁坏的大桥只剩桥墩。杨连第在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的情况下,仅靠铁钩、竹竿等简易工具,借助修桥时留下的桥墩上每隔3米一根的铁夹板,第一个攀上桥墩顶部。

陇海铁路立交桥在哪(陇海铁路上的这座桥)(2)

不仅有勇,杨连第还有谋。从登高用的“单面云梯”,到桥墩爆破施工时,创造性采用“小药包浅眼密爆爆破法”,成功解决近距离爆破难题,杨连第的发明创造,李玉斌如数家珍。

“这里可以说是杨连第的成名地!”李玉斌说,为表彰杨连第的模范事迹,部队授予他“登高英雄”光荣称号。后来杨连第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当时的铁道部遂将陇海铁路8号桥命名为“杨连第桥”,并在该桥的西北侧修建了杨连第烈士纪念碑,碑面上铭刻着“杨连第烈士永垂不朽”9个金色大字,碑面朝着铁路,以便过往旅客瞻仰。

陇海铁路立交桥在哪(陇海铁路上的这座桥)(3)

时至今日,杨连第当年抢修的大桥,仍在默默服务陇海铁路这条东西大动脉。轰鸣的火车从记者眼前驶过,仿佛杨连第的精神从未远去,而是伴随时代脚步一直向前。这座1921年由法、英、比利时三国工程师共同设计,用时4年建成的大桥,桥墩上若隐若现的弹孔记录了峥嵘岁月,挺拔的身躯支撑起钢轨和列车,又是如此健硕有力。

讲解员李玉斌不仅熟悉杨连第桥的历史,更熟知它的现在。他被称为陇海线上的“秋千哥”,日常工作是在40多米高的桥梁人行道下“荡秋千”,主要为了给梁体的人行道下的钢构架托架检查和除锈、油漆。

他工作时需翻出桥面,蹲到悬在大桥外的一块狭长木板上,稍一用力,木板便在半空中晃动不定,有如“荡秋千”一般。尽管如今的防护设施完备不少,但这样的工作环境,还是让发现团成员们由衷赞叹,不愧是“登高英雄”战斗过的地方,有一种传承看得见。

李玉斌也曾犹豫过,但在2008年,他还是选择放弃城市生活,主动请缨,到杨连第桥隧工区工作,一干就是13年。第一天上班,父亲就交代李玉斌:“到了桥上,班要接好,工作要干好,杨连第登高精神更要传承好,这才是真正的出息”。后来,李玉斌才知道,当年父亲到杨连第桥上班,爷爷也曾这样嘱托父亲。

陇海铁路立交桥在哪(陇海铁路上的这座桥)(4)

杨连第的精神在李玉斌这样的铁路人身上传承,也教育着越来越多的干部群众。2016年,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洛阳工务段党委筹资修缮杨连弟烈士纪念馆,以图版文字、实物展柜的形式,详细介绍了杨连弟烈士的波澜壮阔革命历史。2016年6月,郑州局集团公司党委授予洛阳工务段杨连第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党员教育示范基地”。2020年6月,中共三门峡市委党史地方史志办公室又授予杨连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三门峡市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自2016年开馆以来,先后接待周边中小学校师生和各单位参观人员1万余人次。

编辑:彭长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