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白新鑫 通讯员 杨万卿

在维吾尔语里,“阿达西”是朋友的意思。高中毕业后,袁钰卿离开家乡乌鲁木齐,从西部内陆到东部沿海省份,从陆地到天上,2004年,正式开启了在山航飞行的生涯。

2022年,袁钰卿并没有被“40岁的飞行员”这一标签束缚,他有着多重身份:山航飞行近16000小时的本场教员,马拉松“大神”、佳明汇跑教练营全国合作教练。

萌萌的阿达西(袁钰卿会飞的阿达西)(1)

经历鸟击

高中即将毕业,袁钰卿在新疆实验中学提前做好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去当一名飞行员。理由随意而充分——重点高中里学霸比比皆是,自己偏偏视力占优。作为一名养成生,袁钰卿最终选择了距离家乡3000多公里的山东航空公司,踏踏实实,从学员飞到本场教员,习惯了日复一日的常规飞行,也习惯了在并不沿海的省会城市济南定居。

2009年,袁钰卿放机长,他修改自己的微信名叫“会飞的阿达西”,正式告别自己的副驾生涯。即便十年后成为本场教员,带飞过的副驾已有数百,他仍把副驾经历看得弥足珍贵。

2007年9月30日,作为副驾的袁钰卿遇见了能让他“吹一辈子”的航空应急事件。当天,他执飞济南-温州的夜航航班,能见度只有700米。袁钰卿记得很清楚,航班起飞刚刚离地500英尺,驾驶舱前方突然出现一堆密密麻麻的亮点,瞬间劈里啪啦的动静在机身响起,是鸟群!

事发太突然,袁钰卿只听到机长倒吸一口冷气,原来左侧驾驶杆出现抖杆,这是失速的信号,同时姿态显示器上提示了飞机出现多类故障。因无法判断机身遭到鸟击后具体状态,在当时的紧急情况下,必须立马返回机场落地检查。位于左座的机长已无法手动操纵驾驶,在确认发动机仍在正常工作后,决定在接下来返回济南机场的飞行中由副驾袁钰卿全程手动操纵,最终航班安全返回济南机场并平稳落地。在此期间,飞机左侧抖杆器一直在抖动发出警告。

航班落地后机组和机务维修人员立马对鸟击情况进行检查,本在懊恼刚刚飞机落地时是不是有点重着陆的袁钰卿看到机身状态时立即开始庆幸,发动机受损严重却仍在正常工作!扑面而来的鸟群无疑给机身造成了实际伤害,左侧机身的迎角传感器(可把信号输给仪表显示和失速警告系统)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片杂乱的鸟毛。遭受鸟击掉落的迎角传感器则被吸进正在高速旋转的发动机,这块坚硬的金属疙瘩直接打坏了发动机24片叶片,在发动机的消音层留下了数道拇指粗的凹槽。

这次经历让袁钰卿印象深刻,回忆起来心情还有点复杂。“后怕是肯定的,但也正因为这次经历,放机长后自己可以很从容地面对大大小小的应急事件。现在当了教员一直铭记在心——培养一个成熟、优秀的副驾驶非常重要。”

袁钰卿把此次鸟击定义为非典型的“黑天鹅事件”。鉴于鸟击已成为头号航空器事故征候类型,各地机场都采取了各种驱鸟措施,飞行员群体应对此类航空应急事件的预案和能力也越来越成熟。

萌萌的阿达西(袁钰卿会飞的阿达西)(2)

学员带飞

“平凡造就伟大,副驾决定未来。”自成为资深机长,继而成为型别教员、本场教员,一直以来袁钰卿都非常注重学员的成长质量,“优秀的飞行学员最终会成长为优秀的机长、教员,他们将支撑起公司的未来。”

2021年12月27日,山航顺利通过申请,成为中国民航第三家、华东地区第一家通过EBT试点预先文本申请的航空公司,这意味着,山航的飞行教员在带飞飞行学员时,将改变原有程式化的、衡量飞行学员在某一事件或机动飞行中绩效表现的训练模式,转变为基于运行数据的训练和评估,开发飞行学员含运行、作风评价和心理测评等全面能力,针对飞行员的薄弱环节因材施教。

袁钰卿成为山航首批EBT教员之一,在学员带飞的过程中,教员充当着“育人”者的角色,袁钰卿也在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育人者必先自育”。经过几个月“教”与“学”的经历,他对EBT训练模式表示肯定,“感觉这是适应未来发展的更合适的训练方式,能让飞行安全更进一步。”

“对飞行学员因材施教需要‘定制化课程’,比起以往的飞完航班后针对学员的随机失误进行点评,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学员扎实的胜任力,提高管理威胁和差错的能力,从容应对那些见过或没有遇见过的情景,也就是飞行员对‘黑天鹅’的风险管控能力。”

每次完成飞行后,作为机长、教员,袁钰卿都应提交对学员的讲评内容。“我讲评时间长,半小时根本不够。”袁钰卿努力引导学员去思考,一遍遍地告诉他们,驾驶过程中的任何操作都需要循证,证据是基础,不能凭“第一感觉”和经验主义。除非谁能确保自己的“第一感觉”绝对正确。“他们都是年轻时的我,身为教员,不能只培养学员的‘手活儿(手工操纵)’,必须培养他们正确的驾驶理念、决策,这是非常抽象的东西,我也是边教边学。”

一个好的飞行教员究竟能带给学员什么?袁钰卿认为,是过硬的驾驶能力,严谨的飞行作风和持续的安全生产业绩。

萌萌的阿达西(袁钰卿会飞的阿达西)(3)

坚持跑步

刚刚过去的2020年、2021年,无论是对社会还是个人而言,都是充满动荡与不确定的一年,直至现在疫情依旧笼罩在我们头顶,飞行员群体的处境同大环境一样,也面临着或大或小的瓶颈。在这略显压抑的年份里,袁钰卿的态度是储备好力量和信念,坚持跑步、安全飞行——在重复性极强的工作和生活里,实现自我“成就”。

2016年,袁钰卿相继做了两个决定:决定戒烟,“副作用”是身形开始发福,体重一度达到80公斤。于是又决定尝试以跑步的形式减肥。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袁钰卿决定把跑步这项运动坚持下来。跑步实在是一件门槛很低的事情,按村上春树所说,只需“有一双球鞋和一条马马虎虎的路,然后撒丫子跑便是”。袁钰卿感觉自己是擅长跑步的,“跑起来从来不会感觉厌烦或无聊。如果家里再添置一台跑步机,基本就能风雨无阻了。”他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跑步看似简单,但它亦要求在专注和耐心中不断超越自我,以此实现对现代生活方式和不健康作息的救赎。

当跑步成为日常习惯,参加马拉松就水到渠成了。袁钰卿总共参加了十几次全马和越野比赛。2018年10月,他在西安跑下了首次全程马拉松,用时3小时26分钟。2021年11月,他在东营突破了自己的全马纪录,用时2小时50分钟。最有意义的一场是2019年济南泉城马拉松比赛中,他作为“兔子”(官方配速员)在马拉松比赛中获得了新身份。

一跑已近六年,袁钰卿的最初目标达到,体重降至65公斤。但他从未想过停止,“跑步,就是要不断地去超越自己,否则很容易就懈怠了,我想人生亦是如此。”作为一个性格执着的人,把跑步爱好做得更加完美,袁钰卿开始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并参与了佳明汇跑教练营的教练培训,研究“跑步的学问”。

袁钰卿把自己飞行的职业性质归纳为“求稳”,不管是落地好还是教学合格,都是自己的份内工作,安全和稳当是第一位,很难获得成就感。“跑步不同,距离增加一米,配速提高一秒,都是自我的一种突破,成就感自然产生。”

仓廪实,知荣辱,重健康,以前锻炼养生的多是中老年人,现在80后、90后成了运动的生力军,他们发现运动的乐趣,享受健康生活方式,在坚持与突破中找到久违的成就感。

整整18年时间,袁钰卿日复一日地按照排班飞行,见缝插针地坚持跑步。以点带面,以面带体,袁钰卿期望自己的带飞理念和健康运动能引发“鲶鱼效应”,因自己的存在,影响身边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飞翔的跑者,为你,千千万万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