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渴这事儿,还分为「真·解渴」,和「感觉·解渴」。
它们是什么关系呢?
- 渗透压低的饮料是真·解渴,比如低糖、低电解质的饮料(和水);
- 温度低、带气泡的饮料(和水) 让人「感觉·解渴」;
- 只满足第 2 点、不满足第 1 点的饮料实际不解渴。
要搞明白「解渴」,就得先了解我们为什么会感觉渴。
一、口渴和解渴
人的血液里含有很多电解质、蛋白质和葡萄糖,它们对水分子吸引力形成了血液的渗透压。
而大脑检测的对象并不是身体水含量,而是血液渗透压的变化。
这么一来,无论个体的高、矮、胖、瘦,身体是否缺水有了相对统一、和客观的判断标准。
——人体缺水了,血液浓度升高会引起渗透压上升;一旦上升的幅度超过了 2%,大脑就会发出口渴的提示:
hey 伙计,该喝水了。
盐水中的电解质(渗透压)对纯净水的吸引力
在口渴的时候喝水或者饮料,目的是把血液稀释了、渗透压降下去。指标降下去,大脑对口渴的警报自然就解除了。
所以,能降低渗透压的饮料解渴,不能降低的不解渴。
这就是为什么比较咸口的汤、蜂蜜水、高含糖量的饮料、果汁喝完不解渴,甚至会更想喝水的原因。——它们里面电解质或者糖的含量太高了,并没有起到稀释血液、降低渗透压的作用。
备注:在激烈、长时间的运动里 (60-90 分钟) 大家也可以喝些运动饮料,适当补充流失的电解质和糖。
大家可能有疑问:
不对啊,这些果汁、饮料刚喝下去是解渴的,过了一段时间感觉越喝嗓子干了。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不止是我们,科研人员也关注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
二、为什么会「感觉解渴」
这就要从几年前的一个实验说起了。
科研人员监测着小鼠大脑的口渴信号,发现这个信号在小鼠喝下液体(盐水或水)后迅速下降了。
一段时间后,喝水的对照组口渴信号进一步下降,而喝盐水的又变口渴了。
这和我们喝下饮料后先解渴、再口渴的现象简直一模一样。
于是,科研人员猜测我们身体内可能同时存在两个「开关」,都能影响到大脑对口渴的判断。
他们做了进一步的实验。
科研人员绕开了小鼠的喉咙,把液体直接注射到胃里,并观察了水、和不同盐含量的盐水对口渴信号的影响。
这次实验的结果和上面的略有区别:液体注入后不一定会让小鼠解渴。
如果注入的是水,口渴的信号会下降;
如果注入了盐水,口渴的信号反而会上升,而且上升的幅度和盐水的渗透压 (浓度) 正相关。
这和我们第一部分说的原理是相似的:
如果喝的饮料(或水)降低了渗透压,身体就会解渴;反之,会感觉更口渴。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生物的体内有两个关于口渴的「开关」。
第一个开关在喉咙,可以感知我们喝水的行为、以及数量,进而降低大脑口渴的信号,奖励我们喝水的行为。
第二个开关在胃肠,除了感知喝水量以外、还可以感知液体的渗透压,来决定后续是不是要继续补充水分。
这就解释了我们上面的疑问:
喝完饮料后,喉咙把口渴的信号降低了;而肠胃发现了我们的「作弊」行为 (喝下了高渗透压的饮料),所以把信号重新升高了。
有意思的是,一些其他的外在刺激也会影响到喉咙对喝水量的判断。
比如温度和二氧化碳含量。
2016 年,几位感官学家找来了 100 名健康的志愿者,给他们喝下不同的种类、温度的饮料,来研究什么类型的饮料更解渴。
结果是,冷饮更解渴。
冷饮组的志愿者平均喝下 160ml 左右就表示解渴了,明显低于常温组的 240ml。而且,如果饮料带气的话,会比不带气的更解渴。
科研人员推断,冷和气泡都是对口腔的一种感官刺激,影响到大脑对喝水量的判断。
2017 年,神经学家观察了小鼠大脑对吞咽、温度、味觉等因素的反馈,希望弄明白这些因素对喉咙感应器的影响。
他们证实了感官学家的猜测:吞咽动作、温度、气泡这些刺激确实会影响喉咙对喝水量的判断。
比如,单纯用一个冰凉的铁块贴着喉咙,也能让大脑降低口渴的信号释放~
这也是我们在夏天喜欢喝冷饮、喝气泡水的一部分原因——身体很诚实,那是因为它们解渴。
最后
我们需要区分「真·解渴」和感官刺激带来的「感觉·解渴」。
对于身体来说,低糖、低电解质的饮料(和水)才真解渴,它们会稀释血液里的浓度,降低身体的渗透压;
我们也可以把这些饮料(和水)降温,或者选择带气的版本,来增强它们解渴的感觉。
同时,我们也要留意一些冷和带气的高糖饮料、果汁。
它们会给身体一种解渴的感觉,但实际并不解渴,长期来说对健康是不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