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1)

刚刚过去的2021年,

和健康有关的科学流言还是“见缝插针”,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你瞧,12月科学流言榜里

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

近视眼老了不会得老花眼?

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

让我们和2022 Say Hello 吧!

科普之路任重道远。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

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

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等

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

中国晚协科学编辑记者分会、

上海科技传播学会等的支持。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2)

01

口罩用前要抖一抖?

流言:口罩消毒残留物“环氧乙烷”是一类致癌物质,打开包装后要把口罩在空气中甩一甩,让环氧乙烷数值大幅下降,否则会致癌。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3)

真相:环氧乙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确实是一种有毒的致癌物,可以用来制作杀菌剂,被广泛地应用于洗涤、制药、印染等行业

市面上能够购买到的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是通过环氧乙烷消毒蒸汽熏蒸消毒。口罩制作厂家会在消毒过后,待环氧乙烷挥发过后,再进行包装。此外,还会对残留的环氧乙烷进行检测,口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也就是小于10μg/g才能出厂。

一个口罩从包装好,到环氧乙烷杀菌,然后在厂里经过解析时间,再出厂、仓储、运输、销售,直到到消费者手里,至少要经历一个月的时间,而环氧乙烷本身易挥发,出厂时已经符合国家标准了,再加上这么长时间的挥发,存在残留并且危害健康的可能性,真的是“微乎其微”

购买口罩一定要选购正规企业生产的产品,残留符合国家标准,不会对佩戴者健康造成威胁。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4)

02

虾和水果同食会产生砒霜?

流言:虾和水果同时吃下后,虾中所含的五氧化二砷会和很多水果中丰富的维生素C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三氧化二砷,即“砒霜”,其毒性可能致命。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5)

真相: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虾蟹等海鲜中含有的砷并不多,每公斤虾中五氧化二砷的含量不超过0.5毫克。而致人中毒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剂量是50毫克,根据转换系数计算,假如虾中含有的砷达到最高限量0.5毫克/千克,并且有足够的维生素C与之反应,一个人至少需要吃40千克的虾,才能达到中毒剂量。试想一下,40千克的虾 足够的水果,一个人的胃怎么能够盛得下?

事实上,无论是中医理论,还是现代医学理论中都没有“食物相克”这一说法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6)

03

感染奥密克戎的人检测不出?

流言:奥密克戎毒株有一种“隐形变体”,能躲避新冠测试,感染的人检测不出来。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7)

真相: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11月底就已经确认,确诊新冠的金标准——PCR检测能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

PCR检测一般是测新冠的两段和三段基因序列,奥密克戎在S蛋白上的一个突变——69-70号位氨基酸缺失,会导致PCR检测时S基因测不出来,但另外两段基因片段是阳性,要注意这个结果还是阳性,感染奥密克戎的人还是可以被测出来的。并且,用这个方法可以倒推,通过S基因的缺失,快速检测这些阳性病例有多少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南非的奥密克戎病例主要也是通过S基因缺失来推断的。

最近,英国的科学家又发现奥密克戎其实有两个分支,一个分支里并没有69-70号位氨基酸缺失,被戏称为“隐形”奥密克戎。但无论是哪个分支,都不会逃避PCR检测,只是在能否通过PCR检测确定病毒是不是奥密克戎这一点上有所区别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8)

04

冬奥期间天然降雪越多越好?

流言:冬奥会离不开雪,所以比赛期间下的天然雪越多越好,人造雪只是备用方案。

❄❄❄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9)

真相:对于高规格的冬奥赛事,人造雪不是备用方案,而是主要方案。在常年有雪、降雪量极为充沛的地区,冬季项目的赛道依然采用人工造雪。此时,自然降雪反而是种“负担”。

人造雪的优点是雪质更具可控性,其形成的时间短、生长快,雪花的形状也基本一致。尤其是优质的“冰状雪”,硬度大,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能保证雪道表面不变形,选手不论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是一样相对完美。此外,根据不同赛事、不同场地的需求,人造雪是可以自由“定制”的,可以调整雪花的粒径、含水量和硬度。

相比之下,自然降雪较为松软,运动员的雪板非常容易陷入雪中,造成侧翻、急停等事故。因此,赛事期间如果遇上了下雪天气,松软的天然雪就会导致“光滑如镜”的赛道功亏一篑。

因此,如果真的遇到“天公不作美”时,工作人员会立即使用压雪机重新压实雪道,并对赛道进行紧急整饰,还会使用冰雪硬度仪、冰雪粒径仪等自动测量仪进行快捷检测,从而切实保障雪质合格。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10)

05

近视眼老了不会得老花眼?

流言:近视眼是远处看不清楚,老花眼是近处看不清楚,所以近视眼年老后不会得老花眼。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11)

真相:近视眼大多是遗传因素或长期不良用眼习惯导致角膜和晶状体的屈光作用减弱,进而使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使人看远处物体看不清楚。老花眼则是由于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收缩功能降低,进而使视力调节功能受损,让人在看近处物体时看不清楚。

老花眼并不是疾病,而是人眼调节能力的自然下降,是一种正常的功能退化。老花眼通常是缓慢发生的,从45岁左右开始,一般到65岁-70岁时度数稳定。这是身体老化的一种情况,不可抗拒。

因此,近视眼与老花眼从病理上看有本质区别的,近视眼是由屈光不正引起的,而老花眼则是由晶状体退化而失去弹性引起的。原本有近视的人,年老后又出现老花,会面临“看远看近都不清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准备两副度数不同的眼镜或者选择佩戴渐进多焦点眼镜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12)

END

2022科学事件(在对伪科学的辟谣中)(13)

鹦鹉螺工作室

作者 | 郜阳

图片 | 东方IC

编辑 | Bry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