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1)

作者/庞博(故宫博物院)独家稿件 谢绝转载

新武侠剧《山河令》豆瓣评分8.6,播放量接近5亿,无疑是开年热播剧中杀出的一匹黑马,看似写的是江湖纷争,其实讲的是人心,寻找琉璃甲,开启天下武库,因着欲望,武林中人或冠冕堂皇,或直臆贪婪,人心染成了鬼蜮。这时,周子舒自庙堂走入江湖,心怀绝望,拖着残躯,意欲无牵无挂了此残生;温客行自地狱爬向人间,背负仇恨誓要血债血偿,与浊世共焚。历经种种江湖风波,二人引为知己,找到了彼此的救赎,以性命相托。剧情快要结束时,温客行对周子舒说,“你身上有光,我抓来看看”。莎翁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某个人的光明”。老温对于阿絮来说,又何尝不是一道光呢。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2)

《山河令》剧照

《山河令》的成功是不仅武侠背景下情感本位故事的成功,还包含着诗意的国风色调。从“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等诗词的使用,到行云流水的打斗动作,再到宽衣广袖、长发翩跹的服化设计,无不将唯美渗透入其中。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3)

《山河令》剧照

有趣的是,老温的“龙须须”刘海,阿絮的斜刘海本是为了衬托男主的“盛世美颜”的小细节,却成为观众调侃的对象。

其实,占据着电视剧半壁江山的古装剧,不论是男主还是男配,都在发型上做足了心思,有飘逸的长发,有精致的刘海,有庄重的冠冕,当然,还有清代最具标志性的长辫。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4)

《锦心似玉》剧照

不少发型师还力图以不同的发型表现人物的性格或心情。比如,《陈情令》中蓝湛因家风严谨、性格清冷,多以一丝不苟的冠饰并配以抹额的形象出现。但与好友在居所时,则解开发髻,以表现放松和闲适。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5)

《陈情令》剧照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6)

《陈情令》剧照

蓝湛的抹额是家族的标志,严于律己的“警示”。其实,这条绑在额头上的巾饰,最初作保暖之用,后来才发展为装饰物。《续汉书舆服志》记载,“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在秦汉、唐宋时期,士兵佩戴抹额用作确定身份的标志,这种抹额是一块系于头上的布巾。唐代女子还以头戴类似布巾做“女扮男装”,如安元寿墓的壁画中就有头戴红色抹额做男子打扮的侍女。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7)

章怀太子墓《仪卫图》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8)

安元寿墓壁画

到了宋代,抹额开始广泛用作女性的装饰品。明清时期则发展为男女老幼皆可佩戴之物。富贵人家所用抹额也越来越奢华,常配以珠宝玉石。

抹额只是装饰之物,那小哥哥们的发型到底如何呢?古代男子多是长发及腰,但不能任其随风飞舞,一般是要梳起来的,“被发”,是野蛮的象征。

比如,据《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时,辛有到了尹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哀叹,不到百年,这里已成为戎人居住的地方了,“其礼先亡矣”。还有一个《晏子春秋》里的故事,齐景公“被发,乘六马”,出宫门,遭到刖刑的守门人指责其“尔非吾君也”,于是羞愧地不敢上朝。

被发是严重的失礼行为,发型在此时可以说是文化“先进”与否的重要标。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9)

《长歌行》剧照

“被发”不仅包含我们通常认为的散发,也包括“剪发”和“索头”,索头就是指将头发扎起来或编起来。而且,“被发”不单单“流行”于北方游牧民族地带,东夷和百越地区也颇为盛行。《礼记·王制》记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那是,中原地区的男子不会以上述“造型”视人。他们会将头发梳起至头顶,再盘成发髻,被称作“绾髻”。最初可能是为了方便劳动,到了周代确立了礼法,汉族成年男子“束发为髻”便成为一种定制,区别于蛮夷的“被发文身”。《列子·汤问》中就有,“南国之人祝发而裸,北国之人鞨巾而裘,中国之人冠冕而裳”。

男子束起的发髻上还会佩戴各种冠饰或巾,很少有直接露出头顶的情况。那么,所有男子都会绾髻、戴冠或者巾吗?小孩子直到十二岁都是不需要绾髻的,被称为“总角之年”。总角,根据《礼记正义》郑玄的注解,意为“收发结之”,即将头发在头顶梳成两个节。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10)

《哪吒之魔童降世》剧照

男子二十岁才要结发加冠以示成年,《释名·释首饰》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但“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弱冠”一次由此而来。需要注意的是,周代戴冠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普通老百姓只能戴巾。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11)

《大秦帝国》剧照

那么,古代男子的发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俑真实地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发式和头饰,种类繁多。比如,步兵俑中有在头顶的左侧或右侧梳起圆锥形髻的,也有将发髻梳在头顶中部,长冠罩住发髻的。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12)

兵马俑

不过,“发髻”这个名词直到东汉才开始正式使用,之前一般称之为“结发”、“会撮”。到了唐宋时期,男子除了冠、巾,还会带幞头。幞头是一种包裹头部的软巾,“乌纱帽”就是有它演变而来的。不知道头戴幞头,而不是冠或者簪子是不是可以减少一些现代人脱发的烦恼呢?毕竟大诗人杜甫也曾感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13)

《步辇图》卷,唐太宗头与从属头戴黑色垂角幞头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去除胡俗,“复衣冠如唐制,士民皆束发于顶,官则乌纱帽”。这里不得不提醒一下,古装剧中很多小哥哥是半束发,即一半梳成发髻,一半披散,甚是帅气,是不符合中原文化的。只有在南北朝,胡人南下中原,游牧文化盛行时期才短暂出现过半束发的情况。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14)

《锦衣之下》剧照

“改正朔,易服色”这种王朝鼎革之际的常规操作,即使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亦不能外,并在明清更替之际引发大规模动荡。

满族男子发式源于民族“逐水草而居,以射猎为生”的生活风俗。“剃发留辫”可以免去骑射时头发遮住眼睛的烦恼,在野外时还可以枕辫而眠。

但在明清战争中,“剃发”逐渐成为了征服的标志。尤其是清入关之后,随着政权的稳固,政策由“天下臣民照旧束发”转变为所有“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疑者同逆命之寇”。这样的政策引发了汉人社会的强烈反抗。据清代胡蕴玉所著《发史》记载,“薙发令下,吾民族之不忍受辱而死者,不知凡几。幸而不死,或埋居土室,或遁迹深山,甚且削发披缁,其百折不回之气,腕可折,头可断,肉可脔,身可碎,白刃可蹈,鼎镬可赴”。可见,时人意志之坚决。

为何相比于圈地、投充等政策,剃发会引发如此激烈的冲突?

首先,在传统汉人社会中,头发与生命紧紧相连,《黄帝内经》中记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三国时期,曹操割发代首正是透露了这一观念。而且,古代还有一种刑罚——髡刑,就是要剃去犯罪之人的头发,与刺面、残肢相并列。孔飞力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汉人社会会由剃发联想到阉割。相比与身体上的惩罚,这种刑罚其实是精神上的刑戮。

其次,头发与礼、德等社会文化含义紧密相连。传统社会中,孝是至关重要的道德标准、伦理规范,《孝经》中即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孝之始也”一句。而且,自周朝兴起礼制,个人乃至国家的行为均被纳入其中,甚至关乎兴亡。容貌正是礼仪中重要的一部分,《荀子·修身》论述到,“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剃发,不论是从人伦孝义还是从国家大义角度,都严重破坏了汉族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直到晚清,“太平天国”还提出蓄全发作为反抗清朝统治的一项政策。

无论如何,剃发终究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在全国强制“推广”。

清朝时期的男子发型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入关时,男子发型被称为“金钱鼠尾”,即头部四周全部剃掉,只留头顶如钱大的头发结辫而垂。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子蓄发面积逐渐扩大,直至嘉庆之后变为如今影视剧中常见的样子,剃去前部头发,保留后部,辫成又粗又长的辫子。

所有,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的清朝初年额头锃亮、脑后垂辫的发式应该是王朝后期的发型,早了将近两百年。不过,如果电视剧男主角摘了帽子,露出“金钱鼠尾”,那就真的到了考验颜值的时刻了。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15)

《少年天子》剧照

清代男子发型的演变其实也是满汉文化融合的过程。满族入关日久,受到汉族文化侵染日深,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审美观难免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汉族社会的影响。

至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明令要求剪去发辫。从此往后,短发占据男子发型的主流,被革命者认为是是中国与世界潮流接轨的一种体现,亦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步。

山河令微博(山河令中的小哥哥)(16)

人类学家怀特曾经写道,“每个人都降生在先于他而存在的文化环境中。当他一来到世界,文化就统治了他,随着他的成长,文化赋予他语言、习俗、信仰、工具等等”。发型亦如此,从古代乃至于今天,都难免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甚至成为文化多元的体现、政治角逐的工具。作者/庞博(故宫博物院),独家稿件 谢绝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