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杀马特们怎么样了

写在前面话:我知道现在捡起这个话题,会引起某些人的不适,甚至会引起谩骂,但是我就是那个说实话伤人十级的李较瘦。

杀马特兴起

那年他14岁,来自农村的罗福兴,想出名,除了可以获得关注以外,还可以顺便赚点钱,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希望「人死了能留下点什么」。为此他曾在电脑上搜索过很多次「怎样搞出影响力」。给自己捣鼓了一个红色爆炸头,拍照传到QQ空间,一天内获得了2万的浏览量。之后,他把smart一词用中文翻译成“杀马特”,这个词火了。据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博士王斌统计,截至杀马特活跃末期的2014年底,百度搜索以「杀马特」为主题的网页将近1700万,杀马特贴吧累积发帖近150万,活跃的QQ群不下200余个。

杀马特时代什么时候结束的(杀马特们怎么样了)(1)

杀马特

杀马特”的文化特征与溯源

被视为“杀马特”的群体,他们多为农村出来的90后,杀马特们大多来自于社会下层,他们本身并不属于主流消费媒体的目标受众,远离主流消费文化和消费市场,缺乏合理的公共话语渠道,并不适应主流市场话语规则,极度缺乏公共话语权,相对而言,他们属于公共场域里的“弱势群体”,因而才会在被众人鄙视时根本无力反击。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为低下,由于没有接受过美育教育(通常来自于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杀马特们不太具备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相对比较庸俗,对艺术几乎不了解,因为仅靠日常生活经验无力解读欣赏艺术作品,如同他们的经济物质生活一样,杀马特们的文化审美趣味具有匮乏的特性。

因而他们通过自身有限的理解能力去模仿自己所能接触到的崇拜的流行偶像(杀马特的原型)的衣着打扮、说话态度、唱歌娱乐乃至生活方式;然而由于自身审美能力的缺乏,画虎不成反类犬,最终形成了如今的夸张的四不像形象,于是他们干脆破罐破摔,彻底不按照主流审美规则来出牌而自行其事,越夸张,越杀马特。作为社会下层群体之一,他们往往会被挡在主流话语规则之外,他们的种种行为举止都是不太符合规则的,而是与之相悖离的,于是他们倾向于彻底放弃遵守主流规则秩序而选择进行自主实践。

而这种夸张的杀马特造型意味着他们对主流的反叛,是彰显个性的符号,是形成自我认同的基础,并以类价值观去寻找共同的价值认同,形成“杀马特共同体”,共同体赋予了他们群体身份归属感,他们相互抱团,以特立独行的杀马特方式对抗着全世界。(即杀马特遇见洗剪吹,两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然而主流世界并不买杀马特们的账(他们也不太需要,虽然他们也渴望被世界正常接纳,然而夸张怪异才是反叛,才能彰显个性,一旦大众化,他们就泯然众人矣,这种矛盾心态常见于各种小众爱好者们当中),他们奇怪的造型、夸张的动作以及相对低劣的审美品位,因而成为公共消费媒体们的取笑对象。杀马特们是处于社会审美秩序和价值鄙视链的底生位群体,在公共话语场域中被主流群体当作位于中心的边缘“他者”进行言说,而处于公共场域中心的主流群体则通过批判杀马特们的方式来塑造价值观念共同体,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塑造价值观念共同体,进而完成自我身份认同,甚至是阶级组织的建构。

而在公共场域的斗争往往是争夺合法性的斗争,是争夺实施“符号暴力”的垄断权力的战斗,同时是阶级斗争的表现。杀马特们自身缺乏符号资源、资本和公共话语权,自然只能被众人鄙视和取笑了。

其在身份层次与文化价值观上,有着较为显著的特征。在其文化选择与喜好上,各种网络口水歌曲是他们的最爱。在外在上,他们的服饰是廉价的地摊货,使用的是国产山寨手机,然后用之自拍放到QQ空间,除此之外,他们的照片也有很多是照相馆拍摄,背景则通常是一块湛蓝色天空的幕布,或街头大头贴机器拍摄的大头贴。生活状态上,从学校走出后,直接离开了家里人,进入了乡镇以上的中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城郊,租住在价格较低的民房或地下室,且是多人合租;职业上,成为理发店员工、保安、餐馆服务员、富士康这类的工厂的工人,是他们主要的就业去向,也不排除在一些灰色与黑色地带的工作,这一点和他们父辈很多都从事建筑业的苦活累活不一样,他们很难承受如此高强度的体力活。交际的圈子,也是同龄的老乡为主。当然,也延伸到网络世界,通过玩劲舞、QQ视频等,结识同龄的同兴趣爱好的网友。业余活动的地方,就是网吧、迪厅、路边大排档等。

2010年代之后的“杀马特”,倒推其文化渊源的话,应该是这样一个路径:城市里90后“脑残非主流”文化、西方的朋克、重金属等青年亚文化,也就是说,杀马特是受到了2000—2010这十年间的城市90后非主流文化的传染(这批人现在都已经转向为小清新或卖萌的萝莉、正太了,转向都市美男,男子阴柔化,韩版小男生),而非主流文化则沿袭自欧美国家的青年亚文化。

但到了“杀马特”这里,这种青年亚文化,不再是非主流的叛逆,更不是国外那种标新立异、要展示反叛性的重金属风格(给人一种夸张的、歇斯底里、狂躁的感觉)、哥特文化(在文化上的表征就是以黑暗、阴郁、野蛮、死亡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现象,再具体形容就是黑暗的恐惧、死亡的悲伤、禁忌的爱、彻底的痛苦带来的美感),它并没有对主流文化进行“弑父”。因此,可以说,“杀马特”与国外非主流的青年亚文化,没有多少相似之处。相反,他们的这个形象,是试图接近主流的一次失败的努力。“杀马特”们努力构建一个自心目中理解的城市人形象,然后试图模仿之,在相似的群体中形成一种风潮。他们一直在试图接近城市文化,成为他们的一员,将cosplay(角色扮演)生活化,努力模仿日本视觉系的动漫形象、打耳洞、染头发、性放纵、装深沉忧郁等的城市另类青年,或唯美、抒情的文艺青年(小清新)的流行做法。

但是融入这种文化,却是需要资本投入的,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无疑是很奢侈的,他们的经济能力,无法实现他们想象中的生活方式,于是,夸张的外形、廉价的服饰、国产山寨手机与网吧低像素摄像头的自拍照,只能塑造出了他们现在给人呈现的形象。他们的自认的流行时尚,在众多城市人看来,却是惊悚、夸张、二逼、土气,和一个穿着劣质西装配着运动鞋的农民是一个性质,只不过是另外的一种乡土气息,是一群21世纪的“闰土”。结果,在这个消费社会,他们成为了审丑狂欢的消费品,和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等一样,成为“神一般的存在”。

在城里人眼中,在这个阶层划分迅速和明显的社会,你低人一等就意味着你没有标新立异的资格,你只适合老老实实的的做一个像祥林嫂一样,低微无存在感的人,如果你强行装逼,必然让你体验一把被千夫所指,被万人嘲笑下场,这就是你强行装逼失败的代价,所以久而久之,我们容易把我们对这个阶层原有的且隐藏起来逐渐弱化的歧视与排斥,因为他们群体中某些人的标新立异,而从新唤且强化起对整个阶层的敌视,而杀马特这种风格正是他们标新立异的装逼方式,我们深信我们有理由有权利嘲讽他们。

杀马特大多为90后,00后生活比较安逸,有很多的娱乐项目,人生轨迹比较平滑,是出生在富裕的年代。而7080后则是生在贫穷,长在火热中,赶上改革开放。人生轨迹是一条斜线。你会发现00后的孩子和908070后价值观是有所不同的。00后的生活像是益智游戏养成游戏,充满了温暖和爱,而7080更像是ACT和RPG,执念和燥。杀马特,是追求人生不同轨迹的一种行为,对于人生的一种叛逆,00后的叛逆确实相比7080要少很多。杀马特从来没消失过,只是新一代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登上舞台,杀马特相对于这些人变得边缘化了而已。杀马特只是底层青年/少年面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和自我保护的方式罢了。

至于让人们觉得杀马特现在越来越少的原因,00后生活条件普遍比较好,不屑于需要标新立异奇装异服吸引眼球提升存在感。另外一方面,杀马特们已经到了养家糊口的年纪,不得不向社会现实低头,爆炸头?对不起,工厂不要你,正规的公司不允许,可以说主流审美观念不接纳这种怪异行为,于是杀马特们减去了头发,穿上了正常的衣服。当然智能手机的崛起,美图秀秀,让许多杀马特们有了很多的消遣和去处。没到达共产主义之前,它将会一直存在下去。只是随着时间的推进,它也会逐渐的改变。

最后我倾向于引用一个对话结尾:

众人:杀马特Low逼!

杀马特:我是背叛了世界的杀马特贵族,你们的污蔑根本不能抹杀我高贵独特的身份,我杀马特,故我在!

众人纷纷哄笑起来,整个世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