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十哲”(孔子门下最杰出的十位弟子)依次是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德行突出者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突出者有宰我、子贡;政事突出者有冉有、季路;文学突出者有子游、子夏。

卜商(公元前507—420年),字子夏,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讲学。授徒三百 ,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

卜子夏易传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四(1)

子夏的生活较为清寒,别人劝他出仕以改变处境,他表示不愿去争蝇头小利,以免"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子夏表示:"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子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交友时有一定的选择。 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意思是子夏与子贡(端木赐)不同,子夏与比自己强的人交往,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孔子说他死后子夏会更加进步。

卜子夏易传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四(2)

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有著作《子夏易传》传世。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卜商对《诗》的研究更是有独到之处。有一次他问孔子:“《诗》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说:“要先有白色的底色然后才能画绚丽的花朵。”卜商说:“那是不是礼乐产生在仁之后呢?”孔子说:“商,你真是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与你讨论《诗》了。”

卜子夏易传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四(3)

孔子对这位得意门生要求甚严,曾对他说:“你要做一个‘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因此卜商对于学问的理解更为深刻,懂得学问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做人的道德。他曾说过:“尊崇贤人而不重女色,侍奉父母能尽力竭力,侍奉君主能有忘我献身的精神,交朋友言而有信。像这样的人,虽然没有学习过,我还是认为他是学习过的。”

卜子夏易传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四(4)

卜商在学问方面的追求更是锲而不舍,他对《诗(经)》深有研究,对《春秋》的理解更是深刻,对《易》、《礼》也有精辟之见。他后来出任鲁国莒父地方的县宰,临行前问孔子应该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凡事不要图快,不要贪求小利,因为欲速则不达,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卜商谨遵师命,治理政事井井有条。

卜子夏易传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四(5)

卜商主张为君者必须读《春秋》,以防止权臣篡位,魏文侯还曾亲自向卜商请教国政。卜商晚年在西河讲学,传授《诗经》、《春秋》、《易》、《礼》等儒家经典。他的弟子中有许多人后来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后来魏文侯之相李悝、军事家吴起都是他的门徒,魏文侯也对卜商以师礼相待。卜商在传播儒家学说方面是有贡献的

卜子夏易传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四(6)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

卜子夏易传 孔门七十二贤传之四(7)

子夏晚年孤独,他因丧子而双目失明,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卜商活了一百多岁,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博学笃志,传授五经。他不但学识渊博,在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