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倒在石榴裙下”这句俗语,大家是耳熟能详的。男子对女子的爱慕或崇拜到这种地步,其实是件很幸福和难得的事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生的格局,决定人生的追求和价值。然而,“拜倒在石榴裙下”,出生就处于贬义状态,实在是埋汰了这一本来应该是靓丽的好形象。为什么这样说呢?据传说,这句话的来历与唐朝的杨贵妃有关。

舞蹈赏析丽人行(拜倒在石榴裙下)(1)

石榴裙,唐代年轻女子极为青睐的一种服装款式。这种衣裙色如石榴之红,不染其它颜色,穿上它更加增添女子的俏丽。唐人万楚在《五日观妓》中说:“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韦庄也唱道:“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赠姬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的那位弹琵琶的女子衣着打扮写道:“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这“血色罗裙”也是石榴裙。明代唐寅依然念着这款式“梅花香满石榴裙”(梅妃嗅香》)。石榴裙,女子的常服,更为男人所迷恋,以至历久弥新,至今仍然鲜活,而且上升到了一种特定意象,只要男人被美色所征服,便以“拜倒在石榴裙下”来嘲笑暗讽。

舞蹈赏析丽人行(拜倒在石榴裙下)(2)

在唐代,妇女特别钟情这一款服饰。初时,裙子是窄而瘦长,穿者将裙子提得很靠上,直到胸乳间,以露出事业线多少为限,故唐诗中有“慢束罗裙半露胸”的句子。到了盛唐时,裙子的制作精美华丽,主要式样有间裙、百鸟裙、画裙等。裙子皆以名称而定,“间”就是用不同颜色的材料互相间隔和排列做成的裙子。“百鸟”是在裙子上同多种飞禽的羽毛捻成线织成的裙子。“画”就是在裙子上直接作画的裙子等等。石榴裙,是何时出现!若按制作工艺上讲,并不复杂,应该以其石榴红而得名,仰或绣上石榴花而已,是盛唐还是初唐?目前,无法考证。于是,就出现了传说,说到了杨贵妃身上,此时已是唐中期,由盛转衰之时。

舞蹈赏析丽人行(拜倒在石榴裙下)(3)

传说杨贵妃非常喜爱石榴花,并喜欢穿着绣满石榴花的彩裙。唐玄宗就在华清池西绣岭、王母祠等地广栽石榴树。每当石榴花竞放之际,唐玄宗便会设酒宴于石榴树下。后来,由于唐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指责唐玄宗,便迁怒于杨贵妃,对她拒不施礼,杨贵妃对此很是无奈。一次,唐玄宗设宴召群臣共饮,并让杨贵妃献舞助兴。可是,杨贵妃端起酒杯送到唐玄宗嘴边时,向他耳语道:“这些臣子大多对臣妾侧目而视,不行礼、不恭敬,我不愿为他们献舞。”唐玄宗闻之,感到宠妃受了委屈,便立即下令要求所有文官武将,见了杨贵妃一律行礼,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严惩。众臣无奈,只好下跪向身着石榴裙的杨贵妃行礼。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就定格在杨贵妃身上。

舞蹈赏析丽人行(拜倒在石榴裙下)(4)

这一传说的准确性,不足以令人信服。君王昏庸,女人背锅,古老的惯性思维。2019年最火古典舞《丽人行》,是重庆歌舞团根据杜甫诗歌选段改编的,在网友配上《楚乔传》中的《双面燕洵》背景音乐瞬间火爆,播放量很快突破一亿。其中,感叹:“为什么君王不早朝了”。可以说就是习惯思维的延续。君王们那么多,后宫佳丽那么多,有为的君王有,昏庸的君王也存在。君王不早朝,谁才是责任人?让丽人的优美舞姿来背锅!显然是不对的。

舞蹈赏析丽人行(拜倒在石榴裙下)(5)

杨贵妃的美丽是事实,可以说是不变量,而唐玄宗才是墙头的草儿十足的自变量。假定石榴裙就是从杨贵妃兴起,也不该抹黑杨贵妃的“专利”——石榴裙。“拜倒在石榴裙下”,不该一棍子打死,为爱而做出虔诚的仪式,因情所至,多么的美。但,我们连“裙子”都没有放过的意思,显然是不妥的。当然,失去原则和是非的爱,那种爱屋及乌的做法,是铁板钉钉子的不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人生之大美。有了美好的起点,只要用心走下去,就能到达辉煌灿烂的彼岸。(文/蔡驷读历史 图/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