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了很多的古诗词有人经常问:“我们学那么多的古诗词有什么用途?”大多数人可能觉得学古诗词是为了考试,要反复把它背诵下来,考试作答,考取高分这就是它的作用其实,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对考试有用,它对人生也是有用的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去丰富我们的人生诗词对人生的作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感受得到的它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大量的古诗词积累,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才能凸显出来可以这样去讲,学习古诗词为考试是实用,为人生才是大用除了为考试的实用之外,对写作也有实用的意义我们来说一说古诗词在我们作文中的引用和化用,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适合在作文中引用的古诗词?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适合在作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古诗词在作文中的引用和化用)

适合在作文中引用的古诗词

同学们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了很多的古诗词。有人经常问:“我们学那么多的古诗词有什么用途?”大多数人可能觉得学古诗词是为了考试,要反复把它背诵下来,考试作答,考取高分。这就是它的作用。其实,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对考试有用,它对人生也是有用的。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去丰富我们的人生。诗词对人生的作用,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快感受得到的。它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大量的古诗词积累,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才能凸显出来。可以这样去讲,学习古诗词为考试是实用,为人生才是大用。除了为考试的实用之外,对写作也有实用的意义。我们来说一说古诗词在我们作文中的引用和化用。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朱自清的《春》这样的一个片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我们读这样的一段写春风的文字,你应当注意到,一开始就说“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一诗句哪来的?出自南宋的寺僧志南的一首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那么什么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呢?从字面当中去看,就是轻风吹面,杨柳轻扬。你进一步去想像,就能在脑中构想出“杨柳枝随风飘荡春风生自杨柳”的画面。一个和风迎面吹来,不觉得有一点寒意,怎样的一种惬意和舒适啊!你再与朱自清《春》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样的语句联系在一起,你更觉得其中的妙处。母亲的手抚摸着我们的时候,感觉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切身的感受。母亲抚摸我们的时候是轻柔的,是温暖的。当然,这个朱自清的《春》当中,如果你直接说:“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可不可以呢?也是可以的。但是,少了一点春风吹拂之下,杨柳轻扬的一种优美环境中赏春游春的韵味。而用“‘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般表述,赏春游春时的一份惬意,即刻就能感受。这就是恰到好处地引用诗词的妙处。

  关于诗歌诗词引用的妙处,我们一定要多注意多体会多揣摩,方能深刻体会其中的深意。

  我们接下来看这样的三首诗。

     将东游题壁二首(其二)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

  埋骨何须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

改月性诗

西乡隆盛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读了这三首诗之后,你会有非常明确的感受:这三首诗差别很小。

说一下三首诗的背景。第一首诗《将东游题壁二首(其二)》,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前夕一个寺僧(名叫月性)在离乡东游之前写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当时的理想志向。第二首诗,是明治维新的一个志士(名叫西乡隆盛),读了月性上述的那一首诗歌而写的。他认为月性的《将东游题壁二首(其二)》非常符合他的抱负理想愿望,于是稍作修改之后而创作的一首诗歌。第三首诗歌。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要求他做生意,但毛泽东要立志走出韶山冲,要继续去求学。他经过自己的力争,再有亲友老乡的劝说,毛泽东的父亲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在离家求学的前夕,他就提笔写下了《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他只是将西乡隆盛的诗稍作修改,把它夹在父亲每天看的账簿里。这首诗特别能够表现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表明了毛泽东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我们从这几首诗的变化当中,可以体会出诗歌化用的特点。 

化用的修辞方法,在诗文中特别常用。化用也被称为借用(套用)。所谓化用就是将他人作品当中的句子、语段或作品拆解开来,然后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去组合,去灵活应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化用是一种取我所需的重新整合的形式,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受现代和古代的界定。从表面上看,这种化用诗词的写作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是深思熟虑。这是一种语言上的创新,又是思想上的提升。

我们得好好去揣摩一下诗词细微变化之后出现的差异,认真体会化用的这种妙处。把化用运用在什么地方呢?可以作为一个修辞形式,应用在我们的写作中,从而提升我们作文的品质。

  请看例文:

我弯下腰,轻轻拾起一片落叶——那红是多么奇妙啊——是杜甫“远岸秋少白,边山晚照红”的孤独与惋惜;是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思念与悲凉;也是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志向;更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喜悦……仔细看,在红叶上有着一条条清晰、又模糊的脉络,从柄一直延伸……向枫叶的每个角落散发。散发秋天的凄美、秋天的盛大、火热的情感。我痴痴地盯着那红叶,仿佛看到了为王湾捎信的大雁,看到了黄昏时分还未归巢的乌鸦,看到了远在天涯的离乡游子……似乎也体会到了“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这位同学的古诗文积累非常深厚。他大量直接引用了古诗文。除了引用之外,还有化用的地方。比如说“我痴痴地盯着那红叶,仿佛看到了为王湾捎信的大雁。”你能想到什么呢?——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再比如说,她“看到了黄昏时分还未归巢的乌鸦,看到了远在天涯的离乡游子。”你能想到什么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写一篇文章的时候,如何引用化用,上文是一段值得借鉴的文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

      [ 宋 ]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我们不妨以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来尝试一下。写一篇夏天下雨的作文。你可以直接引用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你也可以化用。化用什么?这一首诗写夏天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你完全可以把“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通过化用,描写具有迅猛特点的夏雨。

最后强调的一点:无论是“引用”,还是“化用”,都是要为文章提供真正的助力,而不是华而不实的装饰。我们不是为了引用而引用,不是为了化用而化用。它必须成为我们文章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