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7日,由北京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天桥演艺联盟主办的“2019天桥文化品牌塑造与艺术惠民系列活动”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办。
此次系列活动既是为了展现天桥地区多样化的曲艺形式和发展现状,也是为了呈现“文化西城、艺术西城”的风貌,让观众领略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那么,“2019天桥文化品牌塑造与艺术惠民系列活动”有哪些内容,又有哪些精彩看点不容错过呢?昨天,城视集团队探访天桥艺术中心,带你一起感受天桥的往日今夕。
步入天桥艺术中心一层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达六七米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装修的“古戏楼”,这也是此次系列活动中艺人最主要的表演场地。
“高高山上一老僧,身穿衲头几千层。若问老僧年高迈?曾记得黄河九澄清.....”在鼓板节拍和小三弦的伴奏下,陈娜娜唱起了西河大鼓中的名段《玲珑塔》。
她的声音抑扬顿挫、富有韵味,点燃了全场,让坐在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一曲唱罢,观众纷纷鼓掌喝彩,或者拿出手机拍照留影。在欢快热闹的气氛下,为期三天的端午节天桥艺术惠民系列活动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接下来的两天中,“古戏楼”还将上演王晶的京韵大鼓《丑末寅初》、吴宗亮的评书《温酒斩华雄》、班秀兰的古彩戏法《罗图献衫》、陈金榜的天桥大鼓《天桥八大怪》、何丹的单弦《风雨归舟》等天桥曲艺节目。
平均每天20余场次的公共演出,好戏连台,让人目不暇接,集中呈现京韵民间艺术的舞台魅力。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历史上,早在清末民初时期,天桥就是北京最繁荣的商业中心之一。
这里有餐馆、商店、电影院、游艺园,也有京剧院、杂技场、菜市场,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并且鱼龙混杂,既有文人雅士,也有江湖艺人。
更重要的是,天桥还是北京的市井娱乐中心和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民间艺术人才的摇篮,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里有说评书的、有说相声的、有唱京剧的、也有拉二胡的、耍大刀的、玩杂耍的,还有捏泥人的、表演戏法的,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从老舍的话剧《龙须沟》到张恨水的小说《啼笑因缘》,不少“京派”文艺作品都是以天桥地区为故事背景来创作的。
在很多老北京人眼中,天桥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狭小区域,更代表着一种“京味儿”的生活方式和民间文化传统。
市井文化少不了吃喝玩乐,热闹的市集是此次艺术惠民活动中的主角之一。
大厅两侧就是“城南游艺园”,分别售卖天桥新市和天桥旧市的风物时尚和生活用品。左边是天桥旧市,这里有服装鞋帽、风味小吃和曲艺杂耍。
右边则是天桥新市,这里有潮牌饰品、玉石手串和手工艺品。
在市集里你不仅能买到灯彩、核雕、扎燕风筝、碎花布匹、老北京布鞋、二分钱的大碗茶、桔子味儿的北冰洋汽水......。更能感受到老天桥特有的浓浓的烟火气、喧闹的叫卖声和三教九流的江湖气,仿佛一下子穿越了时间,回到百年前的北京城。
说到老北京,当然不能错过京剧。
京剧不仅是北京最具有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然而在京剧演员光彩夺目的舞台表演背后,他们又是如何根据角色的需要进行服装穿戴和化妆打扮的呢?
天桥艺术中心在一层大厅前厅就有一场“梨园探秘”的京剧服饰展览。
这里不仅展示京剧的服装、化妆、道具和盔头,还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讲解服饰中所蕴含的舞台象征意味,让观众体验戏曲文化的魅力。
端午佳节,粽子飘香,此次艺术惠民系列活动自然少不了端午风俗。
在天桥艺术中心的二层连廊就有一场“端午风物志”的课堂体验活动。
在这里,你能够亲手体验传统的民俗包粽子、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等香薰手工制作。自己动手包几个粽子,让这个节日更添一份浓浓的仪式感。
在天桥艺术中心,除了观看各种精彩的文艺演出,还有不少大咖讲座,为你解读京城的风土人情、天桥往事和民间趣致。
知名民俗作家、《撂地儿》作者方继孝带来了一场关于民间艺人演出的精彩讲座,引领我们走进天桥老艺人的江湖世界,体味他们“撂地儿”生涯的艰辛与精彩。
而在接下来的两天,北京皮影剧团团长路宝刚将以讲座加展示的形式,为观众介绍非遗“皮影戏”的起源沿袭与艺术特色。
天桥印象博物馆专家顾问赵兴力也将以亲历者的角度,带领观众回溯天桥历史、重探天桥文化,一起领略老天桥的热闹与繁华。
天桥是北京的、也是中国的,这里记录着老北京的魂儿,承载着厚重的民俗传统和历史遗产。
过去的天桥虽然已经渐渐远去了,但是它并没有完全消失,走进天桥艺术中心,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心跳、脉搏和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