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梦岛主

原创文章,已开启全网维权,抄袭必究!

《春秋公羊传》有云:“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众大之辞言之。”旧之京师,即今之首都,不只是天子居所,更是承载着王朝命脉的中央政权所在地,其选址向来为历朝历代君主所重视。比如明朝首都的确立,就经历了一波三折。

众所周知,大明王朝建立之初,首都定在了应天府,即如今的南京。但实际上,南京却并非朱元璋理想的首都所在地,之所以事与愿违,其中缘由非常值得一说。

朱元璋为何打算迁都(朱元璋迁都梦碎)(1)

(朱元璋画像)

中国古代的皇帝,大多是从北方起家的,而明太祖朱元璋却是个例外。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路,将其改名为应天(今南京),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吴王,并以这里为根据地,逐渐收服了全国,最终于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明朝建立后,南京作为朱元璋的龙兴之地,被定为首都似乎理所当然,但从客观角度看,南京又并非首都的合适之选,主要原因是其地理位置过于偏南,与北方防线千里之隔,不利于对抗北元残余势力。

朱元璋称帝之初,北京还是元大都,北方大片土地仍在元朝的势力范围内,定都南京,只是权宜之计,他在位期间一直谋划迁都,其目标地先后有河南开封(汴梁)、安徽凤阳以及陕西西安。

朱元璋为何打算迁都(朱元璋迁都梦碎)(2)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胡军)

开封 :还不了的旧都

当初朱元璋北伐中原,其主旨便是推翻蒙元统治,恢复汉室江山,所以朱元璋曾有过还都开封之意。但是,当朱元璋派人考察开封后,却大失所望。北宋故都开封,从公元1127年在靖康之变中沦陷敌手,到1368年明朝建立,期间已然过去二百余年,早已零落不堪,不复当年繁华,如要定都于此,必然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和时间去重建,很显然,当时的朱元璋耗不起也赌不起。

而且,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开封已经不具备定都优势,从经济基础上看,开封没有江南富庶,从地理位置上看,开封也不利于抵御外敌。所以,朱元璋衡量再三后放弃了开封,但定都南京后,仍把开封选为了陪都,目的一是弥补还都夙愿,目的二是平衡南北,使明朝权力中心不至于过于偏于南方。

朱元璋为何打算迁都(朱元璋迁都梦碎)(3)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陈宝国)

凤阳:回不了的家乡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传》中所言:“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大多成功者都梦想着有朝一日荣归故里、光耀门楣,作为草根逆袭的千古典范,朱元璋也不能免俗,他也曾计划将一手创建的大明王朝定都于安徽凤阳老家。

朱元璋不是说说而已,他不仅在凤阳为父母建造了明皇陵,还斥巨资营造了明皇宫。只是,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又改变了主意。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凤阳有开封同样的现实问题,并不具备作为首都的经济基础和地理优势。但在深厚的家乡情结影响下,这些在朱元璋看来都是可以克服的问题,真正让他决定忍痛割爱的,另有原因。

朱元璋为何打算迁都(朱元璋迁都梦碎)(4)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于震)

出身于社会最底层的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到君临天下,他的发迹,离不开一众开国功臣的帮助,其中尤以淮西集团功劳最大。淮西集团,就是指朱元璋赖以建立明朝、统一南北的核心力量,其代表人物李善长、徐达、汤和等,无一例外都是朱元璋的安徽老乡。倘若定都凤阳,不只意味着朱元璋荣归故里,同时也意味着这些人回到了他们熟悉的大本营。

对于一个新建立的王朝来说,没什么比稳定更重要。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淮西集团能帮朱元璋建立明朝 ,也就有能力将其推翻,这才是朱元璋最担心的。

朱元璋一方面需要淮西集团帮助治理天下,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着淮西集团夺取天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其他势力进行牵制,使朝堂相对平衡,不至于陷入淮西集团一家独大。而定都凤阳,显然背离了这个初衷,所以为了江山稳固,朱元璋平衡利弊后,最终放弃了把凤阳作为都城的念头。

至于朱元璋为削弱淮西集团势力,不惜大杀功臣,甚至把已经77岁的淮西集团领袖李善长诛灭全家,这都是后话了。但二者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源于对淮西集团的忌惮,都是为了确保大明王朝长久地留在朱家子孙手里。

朱元璋为何打算迁都(朱元璋迁都梦碎)(5)

(朱元璋剧照,扮演者:李立群)

西安:去不了的十三朝古都

放弃了定都开封和凤阳后,朱元璋仍没改变向北迁都的想法,这一次他的目标是十三朝古都西安。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考察迁都事宜。

与之前的开封和凤阳不同,此番迁都西安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其一,西安位置特殊,底蕴深厚,汉唐盛世皆诞生于此,历史已经证明了它确实是帝国首都的理想之地。其二,此时明朝已经开国二十多年,在朱元璋的治理下江山稳固、经济繁荣,也确实到了迁都的大好时机。

一切改变,源自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朱标之死。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标视察陕西回到南京后,因感染风寒一病不起,不久后溘然长逝,年仅38岁。(注:本文涉及年龄,按照旧时习惯,均采用虚岁,下同。)

朱元璋为何打算迁都(朱元璋迁都梦碎)(6)

(朱元璋与朱标剧照)

那么,朱标之死和放弃迁都到底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这个问题其实不难理解,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第一,朱标是朱元璋最宠爱、最器重的儿子,也是长久以来他心中唯一的太子人选。朱标的英年早逝,给了朱元璋毕生最沉重的打击,也让他对迁都大计失去了往日热情。毕竟,朱标是死于此事,如果迁都西安,对朱元璋来说无异于自揭伤疤。

第二,朱标去世时,朱元璋已经64岁,即便马上开始筹划迁都事宜,从测算选址,到营建皇宫,再到正式北迁,这需要很长的准备时间,以朱元璋的年纪不可能亲自主持,甚至他都有可能活不到万事俱备那一天。朱标在时,此事全权交给他主持,而朱标不在了,朱元璋又能放心谁呢?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晚年的朱元璋不敢轻易迁都。我们知道,朱标死后,朱元璋不走寻常路,越过二十几个儿子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毫无疑问,这本身就是一场冒险,而朱元璋能做的,就是尽可能降低危险系数。

朱元璋为何打算迁都(朱元璋迁都梦碎)(7)

(朱允炆剧照)

试想一下,迁都必然劳师动众,必然引起朝堂动荡,到时候主少国疑,难保没有人趁机叛乱夺权,以朱允炆的能力,显然没有办法确保万无一失。所以朱元璋为子孙计,不得不再次放弃迁都。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享年71岁,死后葬于紫金山孝陵,长眠于南京,没有实现还都开封的宏愿,没有得到荣归故里的荣耀,也没有同秦皇汉武一样,以千古一帝的姿态在长安旧都指点天下。

朱元璋或许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好领导,但他确实是一个好父亲、好皇帝,他做的一切杀戮和割舍,都是为江山计、为子孙计。

参考资料:《明史》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