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背诵诗歌;了解诗歌的相关背景知识。

2、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境,能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词作,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体味词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感悟词人博大的情怀,感受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难点: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中蕴涵的情感,感悟作者的博大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到我们的第一篇课文的作者,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沁园春.雪》(齐背),在这首词中诗人写出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王者霸气,这时江山已定。其实早在1925年,年轻的诗人就已经初露锋芒,显示出王者的“大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沁园春.长沙》。

二、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沁园春,词牌名。词,又称为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乐府等,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它原本是配合音乐曲调的歌辞,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

长沙,题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

(1)词的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的分类: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一90字)

长调(91字以上)

一首词,有的只是一段,称为单调;有的两段称双调;有的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3)词的风格:豪放、婉约

三、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感知

1、自由读→指生读→正音点评→齐读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不明白的诗句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然后带着理解再次齐读。

3、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活动二:品读诗歌,赏析上阙

1,首先来看第一幅画面——独立寒秋图

这首词一开篇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请你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个镜头的具体画面:

时在深秋,已让人感觉深深的寒意,苍茫的大地上,一个人在默默伫立,纵目远望,他身穿长衫,英姿飒爽,猎猎的秋风吹动着他的衣服;在他身边,滔滔不绝的湘江水正向北奔流。

开头这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并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卓然独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沁园春长沙名师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2,毛泽东在这样的情境下,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一副湘江秋景图。作者是怎样描写眼前的景色的呢?(问:从观察角度上看,作者写景时,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分析】(1)描写湘江景色,层次分明,动静相宜。

(一)远近相间: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是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

(二)俯仰交错:

“鹰击长空”是仰视,

“鱼翔浅底”是俯视;

(三)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

(2)用字精炼传神

默读课文,你认为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的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最生动传神?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遍:写出红之广,让人联想到星火燎原的革命形势。

染:用拟人手法,把树木那仿佛人工染成的浓艳,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漫:写出了江水满溢之状。

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激流勇渡的热闹场面。

击:把雄鹰展翅奋飞的矫健雄姿凸显出来。

翔:蓝天倒映在水中,鱼儿好像在天空飞翔,写出了鱼儿畅游时轻松自如的神态。

(这个环节可以指导学生朗读)

3、作者写景层次分明,用字精炼传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大开阔,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秋景图,并用一句话做了哲理性的总结,哪句话?

万类霜天竞自由。

4、、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生机勃勃,得其所哉。自然中的万类是自由的,但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诗人为之怅寥廓,不禁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问。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参考答案:究竟是谁主宰着大千世界的盛衰变化,这里的“沉浮”更多的指的是国家的兴亡、民族的盛衰、人民的苦乐,表现了毛泽东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忧思。

5、小结:词的上阕即景抒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从而产生联想,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沁园春长沙名师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

活动三:品读诗歌,赏析下阙

1、下阕前两句有什么作用?

就在这橘子州上,诗人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游览聚会,畅谈国家大事,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这两句照应开头,紧接上阕,从地点、人物上自然地承上启下,由写景过渡到叙事。

2、下面七句话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同时也给我们展示了一群旧中国的青年形象。这是一群什么样的青年呢?大家结合课下注解,认真品读这几个句子,然后用一句话对这群青年做一个评价。

他们风华正茂,他们意气奔放,他们鞭笞丑恶,他们胸怀祖国,他们激浊扬清,他们鄙视军阀。如果用一句话评价,可以说他们是社会的精英,或者说他们是“中国的脊梁”。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朗读提示:激情洋溢,慷慨激昂)

3、“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朗读提示: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4、这首词的结构非常地严谨,谁能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全词的结构思路。

(立——看——问——忆——恰——记)

这首词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形象的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有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阙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与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的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的给出了“谁住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中国的革命青年。

5、有感情地齐读全词。

沁园春长沙名师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活动四:比较鉴赏

1.评议: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古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古人的悲秋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屈原——哀秋冬之绪风

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人笔下的秋:数量(万、百)、范围(遍、漫)、程度(尽染、碧透)、力度(争、击、竞);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气;感情基调:热爱、积极。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思考: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哪些方面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杰出的政治家,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他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3.感悟:请同学们联系自身和现实谈谈当代“同学少年”们应该有怎样的大志和怎样的大局意识?应该如何去实现大志树立大局意识?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理清思路,确立中心发言人。

小组发言示例:学习毛泽东的自信、乐观、豪迈的英雄主义豪气。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险恶局面,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迷人味道;在突破敌军围追堵截的长征路上,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热烈景象;面对“高天滚滚寒流急”的形势,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大地微微暖气吹”的气息!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延续继承了毛泽东同志的这种精神,一群青年学子,他们崇尚行胜于言,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或奔赴西部,燃烧激情;或扎根基层,放飞梦想;或携笔从戎,筑我长城;或投身主流,谱写青春;或创新创业,乘风破浪……他们将自身命运与时代和祖国的命运牢牢系在一起,选择了更加厚重的人生。

4.小结:奋斗精神永不过时,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更要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高中三年,书写下人生最光辉的一页。

课堂总结:课文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我相信同学们的心中已经种下了一颗种子,并且将要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种子生根,发芽。请同学们齐读这段话,作为我们这节课的结束语:

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让中国梦从我们这里起航!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完成同步练习。

沁园春长沙名师教案(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