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花香满城(文明风起遍云安)(1)

■云安区狮石村舞狮创始人陈志坚。

文明之花香满城(文明风起遍云安)(2)

■云安区白石镇东圳村通过乡村课堂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

文明之花香满城(文明风起遍云安)(3)

■云安区白石镇东圳村大力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村规民约深入人心。

锣鼓一响,狮立高桩。灵动醒狮腾挪跳跃,在云安区六都镇狮石村舞出一道独特风景。

每逢周末,狮石村文化中心的空地上,村“两委”委员陈志坚都会亲自坐镇,指导村里的青少年开班训练。青少年是乡村振兴未来的建设者,陈志坚坚持招收中小学生进入他创办的龙狮武术培训班,用龙狮武道文化,将文明乡风传入千家万户。

过去几年,精准扶贫为云安区农村带去经济、教育、医疗、人居环境等方面的重塑,广大乡村有“颜值”的同时,也发生着内在的变化。

龙狮文化 提振少年壮志

云安民间逢年过节少不了龙狮助兴,庞公诞、鱼花节这样的当地传统文化节日,陈志坚的龙狮队就会应邀到场,舞狮助兴。狮石村文化中心旁边,就是陈志坚创立的云安区龙狮武术协会,这里常常锣鼓喧天,学员们苦练狮功,乡亲们围观点赞。

云安区龙狮武术协会成立于2013年,队员500人,来自云安区8个镇,以学生为主。23个狮队分布各镇乡村,多年来载誉无数。陈志坚介绍,龙狮队成员虽是业余,却连续创造着好成绩。

陈志坚是狮石村人,年轻时外出求学,学成归来扎根乡村,做过村长,现在是村两委的委员干部。他掌握的龙狮武艺是年少时耳濡目染从父辈身上传承而来,他说,龙狮精髓在乎武道,弘扬龙狮文化,亦是发扬武道精神,提振少年壮志。

“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没有城镇儿童丰富繁忙。尤其现在网络发达,一些孩子放学后总是聚在一起上网玩游戏,因此,一些家长很乐意为孩子报名龙狮队,培养孩子的‘狮趣’。”

“龙狮是武道,学武先学德,这是我们的第一课。其次,要舞得好,要讲究团队配合。青少年之间有了凝聚力,有了组织力,就有了团队精神,不会散漫。最重要的是,孩子们课余有了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闲下来就不会沉迷游戏机,也不会学坏走歪路。”陈志坚说。

陈志坚的狮队对学员免费授课,7年来,醒狮伴随不少孩子成长,从初中到高中。去年狮石村征兵入伍时,陈志坚发现,不少醒狮队的学员踊跃报名,报效祖国。“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青少年继承家乡文化,对家乡归属感更浓,未来不管走到多远,也能心系家乡。我会继续将龙狮精神传递到云安的家家户户。”

乡村课堂广播文明乡风

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历史时刻,在提升村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云安区各村镇因地制宜,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乡风文明拂过云安每个村落 。

狮石村有龙狮文化,东圳村有乡村课堂。

东圳村地处云安区白石镇,是佛山对口帮扶的省定贫困村,2021年岁首,东圳村呈现一片万象皆新的繁盛景致。

“村民的笑容发自内心,他们的幸福感源自物质生活的提升,也源自精神生活的富足。”在村委办公楼二楼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来自佛山的驻村第一书记金国彬告诉记者,平日乡村用这个场地开设乡村课堂,金国彬也经常当讲师,把佛山的社区文化传播到东圳。

乡村课堂的效果显而易见。金国彬说,从乡亲们热心村务,积极参加村里的志愿活动,不难看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乡风良俗使乡里之间的关系亲厚了许多。

去年4月,东圳村发生过一件大事。建档立卡贫困户董炳新的7岁儿子小伟丰从高处坠下,颅内重伤,需要一笔巨额治疗费挽救生命。董炳新刚达到脱贫标准,拿不出几十万元费用,金国彬为他发起了网络众筹。

捐款二维码就贴在村里的祠堂,得知此事的东圳村民,都踊跃到捐款点聊表心意。金国彬看到,好几名贫困户都前往扫码献爱心:董树湛捐200元,董永基捐100元……

“他们也是收入刚达到脱贫标准的帮扶对象,没想到,他们也能自发参与爱心接力。”金国彬感动地说。

“最美家庭”带动家庭建设

乡风的起点是家风。云安区在倡导乡村文明的行动中,亦相当重视“家风”的传承、传播。

不久前,云安区妇联评选出区内十大“最美家庭”,为农村家庭环境建设提供榜样。林欣颖、甘建华夫妇是“最美家庭”的获奖家庭,他们不仅是可敬的乡村教师,还是“模范父母”,通过言传身教,以家风促进身边乡亲重视家庭教育。

2020年,儿子甘宇丰因成绩突出,在云浮“最美少年”活动中荣获创新少年荣誉称号,此后,不少人向他们请教“育儿经”。“我的孩子爱好广泛,电脑编程、手工科技样样感兴趣,我们就陪伴他去探索科学世界。”甘建华说,陪伴、尊重就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土壤,没有捷径。

过去多年,这对教师夫妇放弃了好几次晋升外校任教的机会,扎根家乡,一来为了照顾老人,二来为了陪伴儿子,引导孩子成长。

农村家庭,贫困学生为数不少,很多孩子的父母都在外打工,不能像宇丰那般幸运,有父母陪伴身边。甘建华、林欣颖一直关注着班上贫困学生的情况。

“我从教16年,丈夫从教22年,每届都有家庭困难的学生,甚至是困境儿童。”林欣颖说。林欣颖教过一名学生小伟(化名),他的父母双残,生活艰辛。为了让小伟坚强生活,林欣颖和丈夫经常走访小伟家,手把手教他照顾父母,做家里的“顶梁柱”。从个人卫生到学习辅导,这对夫妇无不用心。周末闲暇,她和丈夫还会带着清洁用具到小伟家里,师生一起搞卫生、做饭。

亲力亲为的关爱使得小伟顺利读完小学、中学。“多年过去,小伟依然记得我们,逢年过节都会发信息来问候。”林欣颖颇为感慨。

镇安中心小学是寄宿学校,这对夫妇以校为家,是老师,亦如父母。他们通过细致观察、谈心,及时掌握家庭困难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有的学生想念远方父母时,他们会帮忙拨通视频电话,让孩子可以跟父母“面对面”。

“一条小村庄,有一个个小家庭,既然我们都来自农村,就希望身体力行,从自己做起,倡导家庭和谐温暖。”林欣颖感慨地说,“我们也无能让远方打工的家长回农村发展,只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让更多人关注农村学生,给予他们更多关怀。”

■采写:新快报记者 李斯璐 通讯员 胡碟 ■图片:新快报记者 毕志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