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北宋中期是指欧阳修、苏轼成为文坛上的主力作家时期,即北宋仁宗到哲宗的这一段时期。北宋中期的重要作家除了欧阳修、苏轼之外,还有梅尧臣、王令、司马光等人。这个时期的文学,也确立了主要的三个发展方向。

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1)

苏轼

首先是确立了散文要往古文的方向发展,北宋的散文借鉴了唐朝时期古文运动的优缺点,将散文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次是确立了诗歌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北宋的文人们意识到不能完全模仿唐诗的风格,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其次是要变革词,使词进入了全盛时期。

梅尧臣的诗歌创作

梅尧臣是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被陆游、刘克庄等人称之为宋朝诗坛上的"开山祖师"。梅尧臣强调文学要为现实服务,支持欧阳修提出的"穷工"说。这些观点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2)

梅尧臣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政治性,他主张在诗歌创作中要表现民生。与欧阳修等人的诗歌相比,他反映的深度和广度都比欧阳修的更加深刻。代表作是他的《田家语》和《汝坟贫女》。

他还主张诗歌创作要反映国事。梅尧臣的很多作品都密切地反映了国内的政治斗争,如他的《闻欧阳永叔谪夷陵》,具有较强的政治性。他的诗歌还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还有民风民俗,扩宽了诗歌创作的题材。

梅尧臣的诗歌具有古淡的风格,其中又包含了沉著与隽永的美感。他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追求深警新奇的意境,这一点与欧阳修比较相似。追求新奇又体现在了三个方面。

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3)

梅尧臣

首先是在立意上追求新奇,如梅尧臣的《宿安上人》;二是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追求新奇,经常使用一些出人意料的比喻,如描写母亲知晓儿女去世时的悲伤,将眼泪比喻成了乳汁。三是诗歌创作体现出了议论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会产生这个特点,主要是因为他过度地关注时政。

苏舜钦的诗歌创作

苏舜钦提出了"因事"、"刺美"等文学创作的主张,这些主张都带有极强的现实性和政治色彩,他又指出诗歌创作要"道情",他的这些主张为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4)

苏舜钦

他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指出要重视文采的作用。与梅尧臣相比,苏舜钦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道的作用。

他也指出文学创作要表现社会现实,因此他创作了《庆州败》,揭示了宋军遭遇失败的原因在于将领无能,他还创作了很多诗歌,反映了新旧两党之间激烈的党派斗争。

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5)

欧阳修

苏舜钦的诗歌创作具有豪放的风格,他的诗歌在豪放中又带有悲凉和阳刚的风格。在艺术手法上,他的追求与欧阳修、梅尧臣的主张比较相似,都追求新奇的意境。苏舜钦诗歌豪放的特点,开拓了苏轼豪放词的先河。

王令、司马光的文学创作

王令为人狂放不羁,才思敏捷,他的性格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具有雄豪奔放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浪漫色彩。他的诗歌创作,在注重平实的北宋诗坛中,是独树一帜的。

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6)

王令

会产生这样的风格,主要是由于受到了韩愈等人的影响。但比起韩愈,他的诗歌更增添了一抹狂放不羁的色彩。他认为诗歌创作,就应该抒发作者本人的狂放气度,他的诗歌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想象力与大胆惊人的修辞手法。

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梦蝗》,这首诗虽然是在反映民生疾苦,可是作者却将矛头指向了蝗虫,使得这个情节出乎意料之外,之后他又以蝗虫的口吻回答,使得平淡的内容变得十分的生动。

司马光的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他的《资治通鉴》。他的文学创作具有结构严谨的特点,他的文章详细周密、精工稳健,叙事诗逻辑清晰,议论委婉周祥。

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7)

司马光

其中的《谏院题名记》,只用了五句话就将谏官是如何产生的,谏官对朝政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以及谏官的主要职责有哪些表述得十分清楚。他的概括简明而精炼,最后又只通过十几个字就将本文的主旨说清楚了。

曾巩的文学创作

曾巩是欧阳修是弟子,他对于名利表现出了淡泊的态度。他曾与王安石十分交好,可是在王安石沉迷变法之后,就逐渐与王安石疏远了。他主张先道后文,认为道是文学创作的根本。

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8)

曾巩

曾巩的散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在当时受到了文人们的欢迎。其中,曾巩最擅长的是杂剧、序文这两种题材的创作。尤其是他为其他书籍写的序文,得到了当时文人们的一致称赞。

曾巩擅长叙事,他能够根据内容的需要,详细周密地进行叙述。曾巩也擅长说理,他说理往往能够简明委婉,做到徐徐道来。

与此相对应的是,散文语言平缓亲切,稳妥周密,结构严谨曲折,引人入胜。他的散文吸收了欧阳修散文委婉舒和的特点,他在散文创作上取得的成就要低于欧阳修、苏轼,主要是由于他过度的模仿欧阳修的创作,而缺乏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苏洵、苏辙的文学创作

苏洵的文学创作敢于大胆地突破儒家的束缚,并吸收不同学派的长处,他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了较强的纵横家和法家思想。在文学创作上,他强调务实精神。在美学观上,他主张追加自然之美。除此之外,他还强调作家要注重字句的个性修养。

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9)

苏洵

苏洵的散文取得了极高的文学成就,他擅长议论,代表作是《权书》。这些文字的内容大多与兵谋、权利相关,尤其擅长谈论兵事。

苏洵的散文具有"博辨宏伟"的特点,带有及其鲜明的纵横家的特色。他的文章大多立论精辟,并且能直指事情的中心。他的叙述富于变化,曲折精妙,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雄辩色彩。他在议论的过程中,经常用历史事件负责说明道理。

苏洵的散文语言明朗畅达,警策犀利,并且经常使用排偶的修辞手法。他的散文即保留了纵横家的色彩,又糅杂了宋人的畅达之情,使得这些散文形成了简而多姿的艺术风格。

例如苏洵的《管仲论》,先提出一个论点,然后在提出论据进行论证,然后笔锋一转,又提出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并且由此推测出一个全新的结论。苏洵的散文《心术》也具有代表性,这篇散文结构清晰,比喻生动,充满了纵横家的思辨色彩,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有时候,苏洵在散文创作的过程中,过于追求警策,就导致很多的论点和论据衔接得不是很恰当。苏洵的书启赠序散文,也有一些优秀的作品,如《送石昌言使北引》,这些文章大多婉转曲折,感情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苏辙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兄弟。他在王安石变法时期,提出了与之相对的一件,因而被贬到了筠州。哲宗继位时,他才得以从筠州返回京城,只不过没过多久,就和苏轼一起又被贬。

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诗文革新运动使得北宋中期的文学创作呈现新面貌)(10)

苏辙

苏辙在文章《上枢密韩太尉书》中提出了"养气说",他指出作者的修养会影响文章的好坏,而作者的修养又取决于作者的经历和见识。

苏辙擅长与散文创作,他的散文成就与苏洵、苏轼相近,但是却有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苏洵的散文具有博辨宏伟的艺术风格,苏轼的散文以行云流水而出名,苏辙的散文以淡泊深醇为特点,意思就是在平淡中又能体味到作者的博大深广,在温和中又有深厚,具有疏朗的风采。

这种独特的风格,具体表现在散文中就是使得文章的议论反复曲折,如《武昌九曲亭记》,布置严谨,使得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结语:

北宋中期,古文开始在文坛上逐渐流行开来。因为很多文人都意识到了骈文的缺陷,认为骈文不能成为散文的主流。在散文创作方面,大部分文人的散文都擅长议论,这是宋朝古文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

诗词的改革是同散文的改革一致的,他们意识到诗歌要反映现实,对社会起到干预的作用。因此很多诗歌都体现出了散文化的发展倾向,诗歌中议论的成分大大增加,形式上也融合了散文的特点,在艺术技巧上,也形成了新的艺术面貌。

诗文的变革还推动了词的变革,很多作家都意识到光写诗已经无法出名,于是便将目光放到了词的身上,他们改变了花间词只能用来应和酬唱的缺陷,使得词的内容更加广阔,使词获得了与诗同样的地位。正是这些变革,使得北宋文学成了宋朝文学中最繁华的时期。


参考书籍:

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