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我的美食文章,请点击 “关注”,会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献给您!
在世界烹饪史上,中式烹饪最大的贡献便是发明了以“油脂”作为热的载体,进行烹炸煎炒食物。最初的中式烹饪,是从烧烤、烹煮起步的,从一些经典成语就能够看出,“脍炙人口”、“残羹冷炙”。脍,煮熟后细切的肉;炙,单从字形就能看明白,把肉搁在火上烤。“钟鸣鼎食”,这是古代最豪华的盛宴,击钟列鼎而食,一字排开的大鼎,沸腾的汤水中炖着肉。中式烹饪不管是烧烤,还是烹煮,都是最原始的烹饪方式。
自从古人发明了把油脂作为热的载体,煎、炒、烹、炸便应运而生,成为了当今烹饪界的主流。如果说,“鼎食”终结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是人类迈向文明的第一步;那把油脂作为热的载体,就是把人类带入了盛世华章的真正文明。也可以这样理解,没有“鼎食”,也许人类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而无法自拔。没有油脂作为热的载体,也就没有当今缤纷绚烂的中式烹饪,也就没有各式美轮美奂的经典菜肴。
在当代烹饪中,煎、炒、烹、炸作为绝对的主流,那油温把控便是重中之重的核心要点。如果油温把控不准,煎鱼容易破皮,炸出的食品也不会外酥里嫩,炒菜容易糊锅,速烹也会粘锅,滑油也容易脱糊。可能有的朋友提出,可以借助油温计,轻轻一插、简单一扫,油温跃然。那很多家庭没有油温计,那如何来把控油温呢?在过去,学会把控油温是步入烹饪业学子们首先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经验的老师傅,单靠“3看2听”就能精准把控油温。油炸拿不准油温,别担心,学会3看2听,准确控油温,厨艺提高快:
中式烹饪把油温分为三档,单位俗称为“成”,制作特定的菜品,要把控适当的“几成热”油温,这“一成”油温大体上为30℃。一档:是温油锅,三四成热,温度为90-130℃;二档:是热油锅,五六成热,温度为130-180℃;三档:是旺油锅,七八成热,温度为180-230℃。不同档次的油温,油面、食材下入之后的表现各不相同,把控油温便应运而生了“3看2听”:3看:看油面、看油烟、看气泡;2听:听响油声、听油爆声。
一、看油面
我们平时烧水,到了一定程度会有水泡冒出,沸腾后也会出现翻滚的水面。加热油脂也是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是水面是由静到动,而油面是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三四成油温时,油面较平静;油温到了五六成时,这时油面开始从四周向中间翻动;油温再上升到七八成热时,则油面又恢复了平静。
二、看油烟
不管什么油脂,到了一定的温度,都会有油烟冒出,这叫做发烟点。通过看这种青烟,也能精准把控油温:三四成热油温,不会有青烟冒出;油温到了五六成热时,这时会有微量青烟冒起;再继续给油脂加热,上升到七八成时,则会有较多油烟冒起。
三、看气泡
我们需要煎制或炸制的食材,都含有一定量水分,当食材下入热油后,水分蒸发时,食材周围便会有气泡出现。有经验的老师傅,在炸制食品前,先把蘸过面糊的筷子在油里面轻轻一点,便精确知道油温是多少。所以说,通过看食材出现的气泡,也能精准把控油温:三四成油温时,原料下入后,食材周围会出现少量气泡;油温达到五六成热时,食材下入后周围会出现大量气泡,但是气泡较大;油温上升到七八成热时,原料下入后周围会出现大量气泡,而且全是密集的小气泡,并伴有轻微的油爆声。
四、听响油声
加热油脂到一定程度,随着油脂内吸收的热能越来越多,分子运动活跃到一定程度,便会出现“响油声”。油温三四成、五六成时,是不会出现响油声的,只有油温达到了七八成热,这时用手勺搅动一下油脂,会听到有清亮的“响油声”,这是油温达到高温旺油的重要标志。
五、听油爆声
与响油声一样,油瀑声也是油温达到七八成热高油温时的重要标志。炸制食物时,三四成、五六成热油温时,食材下入热油内是听不到油爆声的。只有当油温达到了七八成热的旺油高温时,食材下入后,在高油温作用下,会听到轻微的“油爆声”。
六、油温的识别
下面综合油面、油烟、气泡、响油声、油爆声这五个方面,总结一下各种油温的识别:
温油锅:三四成热油温,温度90-130℃。无青烟冒起,油面平静,无响油声。食材下入后,会在食材周围出现少量气泡。
热油锅:五六成热油温,温度130-180℃。这时会有轻微的油烟冒起,需要仔细从侧面观看,才能看得清楚。最典型的表现是油面会出现从四周向中间翻动的油花,手勺搅动也听不到响油声。原料下入后,会在食材周围出现较多气泡,但是气泡较大,听不到油爆声。
旺油锅:七八成热油温,温度180-230℃。会有较多量青烟冒起,油面又恢复了平静,用手勺搅动热油时,会有较清脆的“响油声”。食材下入后,会在原料周围出现密集的气泡,而且气泡较小且密,食材下入后会听到轻微的油爆声。
如果您喜欢我的美食文章,请“关注”我,会有更精彩的美食文章奉献给您!欢迎您的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