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书上受潮(怎么让你的图书远离潮湿)(1)

梅雨时间,雨水比较多,家里特别潮湿,容易发霉

引言:

梅雨时节,你是不是觉得哪里都湿漉漉的,甚至觉得自己平时看的书都有点变黄了,还有一种霉味呢?现在我们可以在家里面开开除湿机去湿防霉,然而,古代没有空调除湿机,一些书本字画也保存的很好,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古人很聪明,早就想到了如何保护书本字画的方法了,这些方法真的很nice,值得我们传诵至今。

第一步:纸张、墨汁、印泥的防湿防霉

纸张书画的耐久性首先取决于制成材料本身,制成材料包括纸张、字迹用墨和印泥。在长期的实践中,古人对这些积累了一些很nice的做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做法呢。

在如何保护书画纸质上面,古人首先想到的是书写绘画的纸不易破坏,那么为了防蛀虫并且改善纸张的性能,他们会用药物来处理纸张,这样就可以到达防霉防蛀防湿的目的。

举个例子,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就将纸张浸渍在黄蘗溶液中,晾干后再用于书写,故书卷又有“黄卷”之称。黄蘗是一种开黄绿色小花的芸香科落叶乔木,小檗碱是其主要成分,这个成分最大的作用就是对付蛀虫, 同时对细菌等微生物也有抑制作用。如此,被黄蘗溶液浸泡过的纸张本身就会有防霉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能杀虫呢。

发展到后来,古人发现除了可以用黄蘗溶液浸泡纸张,也可以用雄黄来处理纸张,效果是一样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雄黄本身是柠檬黄的颜色,有时候可以用来覆盖写错的地方,有纠正错误笔迹的作用。在沈括《梦溪笔谈·故事》中,就有记载雌黄灭误刮洗、纸贴和粉涂的改错法。

另外,古人为了改善纸张的性能,还发明了涂布技术。什么是涂布技术?简单的概括就是将一种白色矿物质细粉用胶之类的粘合剂均匀地涂抹纸张。这样做的好处无非有两个:一是可以使纸张从黄色变成白色,更美观;二是这种白色细粉本身就有平滑纸张、减少纸张透光度,还能增强纸张的吸墨性。

从对纸张的处理上面,就可以看出古人的用心之处。其实对于我们现在纸张的制作也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的。比如,现在市场上面就有一些专门的防霉纸出售,这类纸张的生产工艺中就会添加一些化学防霉的材料。可以说,这种想法就是从古人那边借鉴过来的,很nice。

如何防止书上受潮(怎么让你的图书远离潮湿)(2)

浸泡过的黄纸

《文房四谱·墨谱》载:东汉末年造墨时加入的是丁香、麝香、干漆、紫草末或秦皮末。南唐制墨的配方是加入珍珠、玉屑和龙脑。

古人绘画写字用的最多的就是墨汁,墨汁在古时候的主要成分是墨是烟料、动物胶和一些特殊辅料。中国古代制墨工艺之精湛,堪称一绝,不同时代墨的制作方法有所差别,添加的辅料也有所不同。比如,清代内务府墨作造墨供给皇室使用,不同墨种添加的辅料也不同。

古人常用的有朱砂墨,朱砂是古代方士炼丹的主要原料,也被用作颜料、墨汁和药剂的制作。朱砂墨的最大的好处就是,墨汁颜色醇厚不易掉色。第二种常用墨汁叫独草墨,它在制作的过程中一般是:炖胶用白檀香十二两、排草八两、零陵香八两,要知道白檀香本身最大的作用就是防湿。第三个常用墨叫三草墨,其制作工艺就更加复杂了,相传是:“熬水,用白檀香十二两,排草四两,零陵香四两”,基本上独草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无论怎么改进制墨工艺,其中有一样东西是一定要加的,就是麝香。麝香在古代是一种很珍贵的药材,而将麝香添加的墨汁中一方面可以防霉,另一个也是让墨汁有“香气”,这或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墨香味。

现在墨汁的制作,主要用的是碳素的成分,虽然碳素也可以使墨汁在纸张上长久保留,但是却少了古人用墨的韵味,似乎感觉少了那一抹书香味。如今,有一些传统的手工墨汁,还是会遵循古时候的制墨技术,这就叫文化传承。从古人对墨汁的处理中,就能更深深地感受到古时候的智慧。

如何防止书上受潮(怎么让你的图书远离潮湿)(3)

古代墨汁

  • 03添加朱砂保护印迹

看古代的书画作品,除了纸张、墨汁以外,古人还会用印来作为自己的作品的凭证,印迹也是古代书画作品上常见的字迹。印泥最早是用水调和朱砂而成,但时间一久,朱砂易从纸上脱落,比如南宋时用蜜调朱砂,虽比水调的耐久,仍会脱落,后来到了元代,大规模地开始用油调朱砂,这样印迹就能更长久地保存下来。

古人最常用的印泥叫“八宝印泥“,相传是在康熙年间开始生产的。””漳州八宝印泥有高档、中档、低档三个档次,是位于闽南历史文化名城漳州的三宝之一,是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它是以珍珠、玛瑙、金箔等多种珍贵材料为原料,以特殊加工方法精制而成的。享有"印纸则桃花欲笑,铃朱而墨韵增辉"的赞誉。

印泥中添加朱砂,并配合以珍珠等材料,这样既能保护印迹,又能是印泥的颜色红润不突兀,从色泽上让人看得很舒服,同时在书画作品中又不显得突兀。至今,漳州八宝印泥厂仍在生产,以其夏不吐油、冬不凝冻、色泽鲜红、芳香扑鼻等优点而享誉中外。

被药水浸泡的纸张、麝香处理过的墨汁,再配上添加朱砂的印泥,这样就能从书画作品本身上面,起到了保护作用。这样处理过的书画作品不易被湿气侵蚀,能够防虫防霉。我们说古代书画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经过百年时间,画迹清晰可见。

如何防止书上受潮(怎么让你的图书远离潮湿)(4)

古时候的印迹

第二步:装潢、修裱过程中的防湿防霉

在古时候,一副字画完成以后,要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对其进行装潢,所谓装潢就是给书画文字作品进行装裱,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是为了让这个作品能长久保存,不损坏其原貌。一般在进行装潢时,采用如书匣、函套、包角、夹板等进行保护壳的制作,在用浆糊等密封保护壳,这两个换环节缺一不可,再配上相应的季节,从而对书画作品起到了很好的防霉保护效果。

  • 01保护外壳的制作

古人为了追求精美、厚重及更好地保护藏品,会给书籍和档册装上外壳。不过,古人认识到在追求美观和大气的同时,也要注意防霉。

相传明代周嘉胄收藏的碑帖册页就从来没有被霉菌侵蚀,功劳全在制作的硬壳,制法是:“糊用白芨、明矾,少加乳香、黄蜡,又用花椒、百部煎水投之,纸用秋闱败卷,纯是棉料,价等劣纸,以之充用,可谓绝胜。间用金膏纸,择风燥之候,用厚糊刷纸三层,以石砑之,叠叠如是,曝之烈日干。以大石压之听用,其坚如木,但装者艰裁,而可永无蠹蚀脱落等患。”

由这段话,可以得出古人在装裱字画的时候,在装裱材料的选择上面,本身就会选取一些能够吸湿除霉的材料,比如棉制品垫在书画作品的下面,就能够明显的看出来这一点。另外,用大石压着,也是为了防止湿气的入侵。

另外,古人认为收藏书画的匣子内,不能涂油漆,不能糊纸,而且四五月的时候,要将书画作品晾晒后,再放入匣子内,还要把匣子放在高处。种种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防霉防潮湿,保护作品。

其实,将纸质文献装入壳内可以隔绝空气中的水分,避免其泛潮起霉。此外,还能避免它与灰尘直接接触,而霉菌孢子常常附着在灰尘中到处传播,落在书页上,如遇温湿度适宜,就会生长发育,将它放在匣或套内就降低了感染霉菌的几率。

如何防止书上受潮(怎么让你的图书远离潮湿)(5)

  • 02药物浆糊的使用

浆糊是装潢和修裱过程必需的粘接剂,其质量的好坏同样会关系到纸质文献寿命的长短。古人发现使用普通的浆糊容易使文献遭受损害,因为其中的淀粉及少量的蛋白质、无机盐等是蛀虫和霉菌的营养物,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很容易生虫长霉,于是经过慢慢地探索,发明了药物浆糊。

最早创制药物浆糊的是唐代张彦远,他指出:“凡煮糊,必去筋。 稀缓得所,搅之不停,自然调熟。余往往入少细研薰陆香末,出自拙意,永去蠹而牢固,古人未之思也。”可见,张彦远注意到为了防蛀虫要去除面粉中的面筋,且加入少量薰炉香。

清代周二学《赏延素心录·糊法》载:“用陈天水一缸,以洁白飞面入水,水气作酸,再易前水,酸尽为度。既曝干,入白矾少许,和秋下陈天水,打成团,入锅煮熟。倾置一缸,候冷,浸以 前水,日须一易。临用入磁攒,千杵烂熟,以前水匀薄,大忌浓厚。”

周二学认为,在制糊时要用存下来的雨水浸泡面粉,防止变酸,然后不停换水直到将酸味去掉,晒干之后加入白矾,再加入秋天存下的雨水打成团,在锅中煮熟。等冷之后,加入之前浸泡面粉的水,每天一换,等用时捣烂,加适量的水稀释煮熟。

虽然每个时代有不同的配制方法和注意事项,但细究之,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去除面粉中的面筋;二是添加防虫防霉的药物。用今天的眼光分析,这两个目的都是有科学依据的。面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将之去掉能够增加浆糊的保存时间,减少使用后文献滋生虫害和霉菌的可能性。

如何防止书上受潮(怎么让你的图书远离潮湿)(6)

  • 03装裱季节的选择

季节的交替和天气的变化,影响着纸质文献装裱的效果。古人关于装裱的季节,总结了一些经验。 比如,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佳候》中指出:“已凉天气未寒时,是最善候也。未霉之先,候亦佳。冬燥而夏溽,秋胜春、春胜冬夏。夏防霉、冬防冻。

古人认为一年四季里面,只有春天和秋天是适合装裱的世界,因为夏季比较潮湿容易生霉,冬天又比较干冷会使浆糊结冰失去粘性。这种对季节的细致观察,也显示出了古人在保护书画作品上面智慧的一面。

根据季节来装裱书本字画,并选用好的装裱材料及浆糊,就能够对书本字画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不得不说古人在这方面的做法也是很nice的。

如何防止书上受潮(怎么让你的图书远离潮湿)(7)

第三步:收藏过程中的防湿防霉

如何收藏好书本字画,对于书本字画的保护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步骤。所以,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在收藏过程中认识到水分是霉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对其繁殖和生长有极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防止水分入侵,古人意识到多翻动书籍就能够做到除湿,也意识到在翻阅过程中要防止手汗、头汗等玷污书本字画。

  • 01书本字画的摆放有规矩

书柜就是最常见的保护用品,就能够对书本字画起到防霉防湿的作用,比如明清皇家档案馆中,皇室用的是樟木柜,樟木可以防虫蛀、防发霉,对档册、书籍等收藏品具有很好的保护功能。古人意识到在整理书本字画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它们之间有间隙,不能太紧,因为这样就能加强空气流动,防止霉菌的产生。

平时要注意对书房书库的通风,时间的长短要根据季节的气候来安排,不能肆意妄为。比如在叶德辉《藏书十约·收藏》结合南方气候的特点,指出收藏时的注意事项:“春夏之交,宜时时清理,以防潮 湿。四五月黄梅,或四时久雨不晴,则宜封闭。六七月以后至冬尽春初,又宜敞开。”

当然,古人还指出装具底层不可放置纸质文献,而且还需要在装具下面堆放一些吸潮剂,防止湿气向装具内侵袭。在这种环境下保存的书本字画一般不太容易被湿气侵蚀,也不容易发霉。

如何防止书上受潮(怎么让你的图书远离潮湿)(8)

  • 02不洗手、手汗太大不可以翻阅

古人注意到,在对书本字画的保存和使用过程中,如果不恰当地欣赏或触摸都会使纸质文献受损。所以,一般来说古代人的书本不会像我们现在人一样接来接去,想要欣赏,只能到固定的地方来欣赏。另外,在欣赏的过程中,要防火防风,还要有好的翻阅习惯,不可以不洗手就乱翻书,或者习惯性沾着唾液翻书,这些都是被禁止的。

这些要求虽然很多,但都能对对书画进行长久保存,“正餐饮唾涕,不洗手”不可观书画,是为了避免书画因沾上饭渣、唾液、手汗而受潮生霉。用手触碰文献,难免会使其沾上手汗,如果在夏季,头汗也会滴至其上。

今天在取放、检查或阅读珍贵文献时,要求工作人员戴上清洁的白色软质手套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手上的档案霉菌菌体和孢子多,而且手印上的汗液和脂肪也是档案霉菌良好的营养物质,如果用手直接接触档案,就会给档案造成污染。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档案,利用者在利用档案时也应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档案,有条件的档案馆、室可以利用复制件和缩微品等代替原件利用。

如何防止书上受潮(怎么让你的图书远离潮湿)(9)

03选择合适的季节晾晒和翻动书本

唐代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说:“江淮已南,地气卑湿,五月上旬连下旬尤甚。月令土润溽暑,是五月中气,过此节已后,皆须曝书。”

也就是说江淮以南是在夏至之后,一定要曝晒文献。唐宋至明清,官方比较重视藉晾晒保护藏品,甚至当做一项文化活动来搞。晾晒不仅能够去除蠹虫和霉菌生长发育需要的水分,而且阳光的热能可以破坏霉菌的细胞组织,如此霉菌的新陈代谢活动受阻,直接威胁着它的生存。

此外,曝晒文献就需要对之搬动、翻动、安放,虽然整个过程难免错乱、牵扯和玷污,却可以去掉部分灰尘和霉菌孢子,从而起到预防有害微生物的作用。

古人认识到翻动纸质文献能够防霉。民国时期,成都严雁峰和严谷声父子经营的贲园书库是当时当地著名的藏书楼,库外有敞房三大间,屋中端坐七、八人用手不停的把书一页一页的翻动,侧面书籍堆如小山,一年四季都是这个单纯动作。这是保护书的方法,可以防止虫蛀和霉变。

利用或专门翻动是一个翻、抖、扫、擦的过程,不仅可以减少纸张中过高的含水量,而且能够除去灰尘、虫卵、霉菌孢子,从而起到防虫和防霉的作用。尽管翻动会使纸质文献上沾上手汗,但如果能够做到翻前洗手,这种损害还是能够降低到最低限度的。

如何防止书上受潮(怎么让你的图书远离潮湿)(10)

总结:

以上,便是古人在保护书本字画上面,如何做到防湿防霉的几个措施,不得不赞叹中国古代人的智慧。这些措施都有效地防止了湿气、霉菌对书本字画的破坏,使得古代的书本字画能够保存至今,让我们现在能够观赏到,真的很棒。

当然,这些措施也是有弊端的,比如过度的晾晒使纸张和字迹的内部结构、性能产生一定的变化,对纸质文献耐久性有不利的影响;翻动虽然能够除去虫卵、霉菌孢子,却也容易沾上手汗。然而,这些弊端都是可以原谅的,因为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除了借助自然力量,没有其他办法除湿、防霉,人们只能按照“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的原则做出这样的选择。


本文参考:《中国古代造纸术》、《制墨工艺》、《中国篆刻与用印》等图书;

需要说明:本文中所采用的图片均来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特别注意:喜欢请关注我,帮我点赞、分享;#奥小捷读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