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三次上升周期 第十一章 元代的职业文人

作者 范子盛

繁荣的贸易带来了人民生活的富足,元朝时中国已经出现了庞大的市民阶层,他们拥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在此背景下,中国产生了大批真正意义上的文人——也就是靠市场吃饭,自己养活自己的职业文人。中国是礼仪之邦,文明昌盛的古国,历朝历代的文人不知道有多少。可是在元以前,中国的知名的有重要影响力的文人都有一共同特点,即是靠政府吃饭,也就是说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官员,朝廷提供的俸禄、津贴、赏赐或其他形式的待遇是他们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他们从事的文学活动往往是政务工作以外的业余工作或者是官场的应酬。比方说,唐朝的诗仙李白,他作过翰林待诏,也受过唐玄宗的赏赐,安史之乱时又作过永王的幕僚。诗圣杜甫则作过左拾遗,人称杜拾遗。宋朝的苏东坡、欧阳修、王安石这些人都是终生为官。就是奉旨填词的柳永,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也都是作过县令的。

但是这种情况在元朝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元朝出现了以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为代表的大批优秀的杂剧作家。这些人的一个本质的特点就是没有担任任何的官职,是真正的职业文人。其中尤其以关汉卿著名。

元代文化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华文明的三次上升周期)(1)

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生平事迹不详,根据零碎的资料来看,他是金末元初人,活跃于约1210年至约1300年(元成宗大德)间。主要在大都(今北京)附近活动,也曾到过汴梁、临安(今杭州)等地。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一生写了60多种,今存18种,最著名的有《窦娥冤》;散曲今存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明初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

从以上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关汉卿大抵是演员出生,且在演艺界(梨园)声望颇高,被称为“领袖”;后来从事剧本写作,也取得了极大成就,因而成了“编修师首”,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首席王牌剧作家,最后关汉卿创建了自己的剧团,并且是最有名最有实力的剧团老板(杂剧班头)。

关汉卿的人生经历和英国的莎士比亚极为相似。1586年,莎士比亚22岁时前往伦敦。先在剧院门前为贵族顾客看马,后逐渐成为剧院的杂役、演员、剧作家和股东。莎士比亚一生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14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关汉卿在文学上的地位也是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的,事实上,关的创作量比莎氏更大,只是亡佚的多。

但是关汉卿比莎士比亚早了300年。关汉卿这样的职业文人对于文明史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在文明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才会产生职业文人。这说明14世纪的元朝的经济发展水准和16世纪的英国是有的一比的。

关汉卿自称“我是捶不扁、炒不爆、砸不碎、煮不透响当当一颗铜豌豆”,这反映了关汉卿搏击市场的豪情,同时,也反映了元朝繁荣的市场经济已经给自由文人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