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公性格特征 一个旷世奇才的求仕之路(1)

晚清之末,左宗棠可谓一个千古奇才。

然而,因为身处清朝的专制体制之下,左宗棠这个生性耿直的湖南士子的求仕报国之路却无比艰难:

史载,左宗棠生性颖悟,少负大志。五岁时,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十五岁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因注重经世致用之学,对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在家居丧期间,左宗棠得到了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爱不释手。后又读及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齐召南的《水道提纲》等诸多经世致用书籍,从此大开眼界。据传当时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回长沙丁忧,曾“以国士见待”,并将自己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编》送给了左宗棠,这部书收集了当时的许多经世致用的文章,包含了地理、水利、军事、农业、西方各国等方面的内容,左宗棠如获至宝,潜心阅读,留下许多批注,以致随处“丹黄殆遍”。

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终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从此开始。

但此时,左宗棠已然四十余岁。而当其真正成为朝廷命官,作为掌兵将领之时,已经近五十岁了。

晚清“湘军三杰”和“中兴名臣”中,若以有大功于湖南,则胡林翼居首;若以有大功于清朝朝廷,则曾国藩居首;若以有大功于中华民族,则绝无出左宗棠之右者。甚而言之,放之四千年中华文明史,以一人之力而确保中华一百余万平方公里辽阔国土无虞者,独左宗棠一人。

然以左公旷世奇才,精于经世而弱于“八股”之科,是以难于“科举”而入于庙堂,设若无太平天国运动,以左公之性格与所学,必将埋没于乡里,终老于山林,岂非国家与民族之失乎?以此论之,亦可见清朝之政日渐没落之根源。然左公之幸者,以其生逢天平天国运动,适遭国家内忧外患,民族与民众之大不幸,竟成左公一人之大幸。

左公性格特征 一个旷世奇才的求仕之路(2)

而读史之人,于左公出山之艰辛,始知湖南何于近代以来人才辈出之根源:因左公之性格,实湖南人之性格,而湖南人之刚烈耿直,于和平之世,必不见容于恶政庸君。唯当大乱之际,危难之间,真正的英雄才能应时而出,俗语云“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此之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