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感悟(肖邦的叙事体裁之g小调第一叙事曲)(1)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g小调第一叙事曲》创作当时波兰正处于动乱时期,华沙 起义失败后波兰沦陷为沙皇俄国的一个省,远离祖国的肖邦精神上受到极大的打击,感到无比悲愤,于是借助钢琴抒发 了自己内心复杂的感情。沉郁激切、汹涌澎湃的情感充满在 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创作了《b小调谐谑曲》Op.20、《g小 调第一叙事曲》Op.23、《十二首练习曲》Op.25,以及许多的圆舞曲和玛祖卡舞曲等杰作,形成了肖邦钢琴音乐创作的第一 个高潮。这一时期写出的叙事曲,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和 强劲的英雄气概。舒曼曾十分热心地评价这是肖邦最粗犷而又最富有独创性和最高灵感的作品”。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感悟(肖邦的叙事体裁之g小调第一叙事曲)(2)

肖邦的叙事曲是受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奇的史诗启发而写成,但《g小调第一叙事曲》究竟取材于哪一首史诗并无定论,一般人认为此曲应取材于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奇 的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这部叙事诗剧的主要内容是: 11世纪立陶宛为日耳曼骑兵团所灭,立陶宛后裔华伦洛德为 敌所俘,成人后被敌人所利用;立陶宛老人乔装成唱诗的歌 手深入虎穴,得以接近华伦洛德,通过反复启发、教育,终于 使华伦洛德醒悟;华伦洛德立志牺牲个人为祖国效力,最终使立陶宛人得胜,而华伦洛德却被敌人处死。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感悟(肖邦的叙事体裁之g小调第一叙事曲)(3)

这首作品在结构上虽接近于奏鸣曲式,但是肖邦从内容出发对乐曲进行了灵活自如的处理。在具有宣叙调特点的 序奏之后,出现了安详而略带忧虑的主部主题,如同老人开 始回忆和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紧接着的副部主题舒展、明 朗,使人感受到华伦洛德在知道自己身世后的感慨之情。主 部和副部不断地交替,不断地碰撞,主部的悲剧色彩不断增 强,副部则发展成为具有英雄气概的主题,再现部绝然没有 了呈示部的那种抒情、柔和。乐曲的尾声再次将全曲的情绪 推向高潮,最终在嘶声裂肺的呐喊中结束,抒发了华伦洛德为国壮烈捐躯的英雄气概。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感悟(肖邦的叙事体裁之g小调第一叙事曲)(4)

这部作品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在创作《G 小调第一叙事曲》时,肖邦刚来到法国巴黎,这时的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当时政权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有较多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单不可。”他很快打开了局面,获得成功。但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恨的流亡者痛苦的心灵。他在1832年底写给巴黎艺术部长的一封信中“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的字句就能表明肖邦当时的身份和心情。这时,同波兰同胞交谈、同忆(如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被称为“波兰的帕格尼尼”的里平斯基等) 就成了他精神的慰藉。如果说肖邦的创作前期足以清新、明快为基调的,并略有欧洲沙龙乐风及波兰贵族气息的话,那么在这一时期,独立面对生活的艰辛及失去祖国的哀痛使他的思想趋于成熟,作品的思想性更高,情感更深刻,气势更宏大。他的作品从具有抒情诗的特点演变为具有民族史诗性的特点。《G 小调第一叙事曲》这一宏伟的史诗性乐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感悟(肖邦的叙事体裁之g小调第一叙事曲)(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