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3日是反法西斯胜利75周年,在此对所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亡魂致敬!

——题记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1)

二战中最惨烈的民族当属犹太人。

聪明的头脑与肯吃苦的精神为他们带来富裕的生活与高雅的精神追求,然而这些优秀特质成了希特勒给他们绣上六芒星的原罪。

《钢琴家》这部电影始于1939年的波兰华沙: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2)

男主角瓦列是一位钢琴家,在波兰电台工作。

瓦列有一个热闹的家庭,家中兄弟姐妹四人,与爸爸妈妈生活在一栋布置优雅舒适的房子里。

家里有瓦列的三角钢琴和爸爸的小提琴,妹妹是律师,弟弟是文学激进派,妈妈厨艺高超,把家中的大小事务打理的仅仅有条。

这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富裕而幸福的家庭。

电影中,这一家六口一共出现过三次晚餐。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3)

第一顿晚餐:

瓦列从电台下班回家,收音机里宣布了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的消息,波兰将不再孤立无援。

妈妈做了丰盛的晚餐,一家六口举杯庆祝,对未来的和平与安宁生活重燃希望。

此时有美酒佳肴与言笑晏晏,这幸福的一家人并未料到这几乎是他们在这座房子里的最后的晚餐。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4)

第二顿晚餐:

1940年10月31日之前,华沙的40万犹太人都被强制迁到一个围起来的片区生活。

瓦列一家被分到一间狭小的一居室里,一家六口不得不拿厨房充当起卧房。

一天晚上,各自奔波了一天的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晚餐,每个人都很疲惫,也没什么像样的食物。

一辆德军车子突然驶入犹太人街区,住户们纷纷关上电灯,把恐惧藏在黑暗中。

德军去了瓦列家对面楼的一户人家,勒令围坐在餐桌前的那家人全部起立。家里有一个坐在轮椅里的老人,两个德军不由分说的抬起轮椅连人带椅子从阳台扔了出去。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5)

第三顿晚餐:

这一顿饭不是在晚上,也不能叫一顿正经饭,因为只有一颗奶糖。

1941年,瓦列一家要被火车拉往一个他们不知道的地方。在等候的车站,有一个犹太小男孩在兜售糖果,一颗奶糖要20波币。

爸爸让全家每个人从口袋里掏出仅有的钱,正好只凑了20波币。

爸爸把奶糖切成六块,递给每一个家庭成员。

这颗奶糖就是一家人最后的晚餐。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6)

运送这批犹太人的火车从来都是满载而去,空车而归,从来没有运输过食物过去。

这辆火车是死亡列车,火车上的犹太人直接被运往毒气室集中处理掉。所以火车上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孕妇、孩子,和瘦弱的年轻人。

瓦列因为特殊原因在最后一刻没有登上火车。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7)

逃脱了死亡列车的瓦列经历了很多颠沛流离,在长达若干年的躲藏生活中,他被两对地下党夫妇接济过,他们把他藏在隐秘的公寓里,定期提供食物。

二战期间有很多地下党工作者帮助隐藏犹太人,这些非犹太裔的普通人,冒着生命危险与纳粹抗衡。

瓦列还在波兰电台工作时爱上了一个大提琴手,仅有的一次约会,瓦列都还没来及听过她演奏大提琴。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8)

再次相遇时,已是沧海桑田。

瓦列四处躲藏一身狼狈,大提琴手已嫁作人妇,宝宝即将出生。

多年前初遇时,瓦列还是知名钢琴家,衣着得体,绅士做派,略带羞涩的对心上人表达我特别想听女士拉大提琴。

多年后重逢时,瓦列衣衫褴褛、饥肠辘辘,睡在曾经的心上人与其丈夫的客厅里。

早晨在一阵琴声中醒来,透过半开的门,看见大提琴手在演奏巴赫,清晨的阳光笼罩着心上人的脸和她正在孕育新生命的腹部。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9)

瓦列的颠沛流离还在继续。

战争结束前夕,他躲藏在一栋被炸毁房子的阁楼里,整条街都被炸毁了。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10)

这座房子很大,有很多散落在角落的油画,甚至还有一架三角钢琴。

饥寒交迫的瓦列被饥饿折磨着,手中所剩的食物只有好不容易搜寻来的一个罐头。

瓦列被一个纳粹军官发现了。

瓦列没有因此去天国和家人团聚。

他演奏了一曲肖邦,他像一阵风就能吹跑的鬼魂一般坐在钢琴前,却在琴声中化身为被圣光笼罩的大天使。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11)

音乐无国界,用生命力诠释的音乐可以赐给生者能量,给予亡者安详。

纳粹军官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办公桌上与妻儿充满幸福的合影可以看出他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这种内心充满爱的人,大抵不会对残害生命有兴趣。

军官定期偷偷去阁楼给瓦列送食物。

一直到1945年,俄军攻占波兰,德军开始大撤退。在离开前,军官又一次去了阁楼,给瓦列送去了足量的食物,并问了瓦列的名字,告诉他等战后,他会收听电台里他弹奏的曲子。

瓦列等来了俄军解救,等来了和平与再一次重回他的音乐世界。

德国军官却没有等来他的战后安宁,他在1952年死于俄国战俘营。

这部影片是一部真人回忆录,根据波兰犹太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钢琴家终老于2001年,电影于2002年上映。

德国军官也是真实存在过的,他叫威廉·霍森菲尔德。钢琴家并不是他救助的第一个犹太人。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12)

在1950年初,钢琴家终于打听清楚恩人的名字,他尝试向波兰共产党当局提出营救,但波共当局回复说:“如果他在波兰,我们可能给他自由。但是我们的苏联同志不愿释放他。”

德国军官被关在俄国战俘营六年后,死于胸主动脉断裂,死前遭受长时间痛苦。

好人未必有好报,但德国军官做了无愧良心的事。一直到临死前最后一刻,这种踏实安宁的感觉会一直陪伴着他,他的妻儿回忆起他时,也会为他骄傲。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13)

《钢琴家》是一部战争片,但出现硝烟的地方并不多;它讲述的是钢琴家的故事,但出现琴声的地方也不多。

整个观影的过程,你的情绪不会大起大伏,但绝望会逐渐侵袭感官。

你很清楚瓦列绝没有和家人重逢的可能性;看见那些怀着身孕的犹太人,你很清楚那些宝宝不可能有机会来到这个世界。

心仿佛跟着四处躲藏的瓦列一起在流浪,胃变的和饥肠辘辘的瓦列一样空荡荡。

犹太钢琴家的苦难历程(一个犹太人的流亡史)(14)

影片的最后,瓦列又坐回了波兰电台的钢琴前,再一次弹奏起6年前战争爆发前夕的那首肖邦的小夜曲,还是那样的优雅与沉静。

不过这一次下班后,家中不再有爸爸妈妈和弟弟妹妹在等候。


公众号:唯有故事才是永恒(ID:maya1231v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