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这座横卧在北京永定河上的石桥拥有众多历史符号。这里有“卢沟晓月”的美丽风景,有“卢沟桥事变”的悲壮历史,有“数不清”的桥头石狮,还有骡马商队的蹄痕辙印……岁月匆匆,这座800多岁高龄的古桥饱经沧桑,风采依然。北京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明朝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说,这些石狮“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明朝《帝京景物略》记载卢沟桥的石狮“数之辄不尽”。卢沟桥上到底有多少只石狮子?这些石狮子又是来之于哪个朝代?
据记载,卢沟桥上原有627只石狮子,单单从明朝朱棣时期到清朝光绪期间就已经修缮了14次之多,而桥上的石狮子数量也每次都不一样了。上世纪60年代,曾经跟随大师梁思成学习的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带着几个学生天天去数狮子,他们用的是考古的方法,一个望柱一个望柱一一数过去登记,再一一数回来验证,终于数清了卢沟桥有485 个狮子。孰料,后来经过更仔细的清理,人们又在桥下泥沙中发现了一些掉落的狮子,于是又有了498只的说法。之后,在1996年10月出版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首次收入了《卢沟桥的狮子》作为课文,其中说卢沟桥有望柱241根,狮子498只。再往后,1998年卢沟桥改造后,3只之前被雷击毁灭的狮子被修复,狮子数量由498只变成501只,人民教育出版社咨询了卢沟桥文物保护所,在2001年也将《卢沟桥的狮子》课文中的内容修改为281根望柱,501只狮子,这一数字沿用至今。写此文时,我专门采访卢沟桥文化旅游区负责人,得到了确认,总计石狮501个。
穿过宛平古城门,一座古桥赫然映入眼帘,像一道彩虹飞架在碧波荡漾的永定河上,让人不由得想起“卢沟桥事变”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怀着沉重的心情,缓步慢行卢沟桥,桥面已重新铺设过,仅在中部保留着一段当年战争留下的真实桥面。只见这段桥面的石块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枪炮弹孔,可见当时战斗的惨烈。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弹孔,耳边仿佛响起了枪炮齐鸣、子弹呼啸的声音。当年,卢沟桥经受了战争的炮火,目睹了中华民族奋起抗战的壮举,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强盗嘴脸……时间随着永定河,无声地流淌。曾经数着卢沟桥上石狮子长大的孩子,也都渐渐搬出了宛平城。昔日的战场,现在安静得好像睡着了。
永定河原名“卢沟”,又名桑干河,为古漯水的一支。源出山西省宁武县的管涔山,至北京西郊东北角,流经芦师山之西。卢沟之名始自唐代。因其水混浊,又称作小黄河。其河水经常泛滥,河道迁徙不定,故又称无定河。清康熙27年疏浚后改名永定河,卢沟之名遂废。此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29年(1189年),落成于金章宗明昌33年(1192年)。作为华北最长石拱桥,卢沟桥称霸桥界数百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此游览后,惊奇万分,用尽溢美之辞将这座桥写进游记,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从此,万里之外的意大利人也知道了遥远的东方有一座白色石桥,它“规模奇伟”,为世界称艳。后来外国人都称它为“马可波罗桥”。
卢沟桥上年龄最大的狮子是建桥时雕刻的,而最小的则是第68号望柱上被雷电击坏的狮子,它在1997年才被修补,是刚刚20岁出头的“90后”,与最年长的金代前辈狮子相比,它们前后年龄相差达800多岁。其它的狮子也不是一个时代完成的。由于交通碰撞、战争破坏、自然风化等原因,卢沟桥上石狮的雕刻跨越了金代、元代、明代、清代、民国和新中国六个时代。501 个石狮中,金代石狮 1 个,元、明两代石狮 90 多组,清代石狮 126 组。专家们是从不同时代石刻艺术的不同风格入手,结合相关史料进行断代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石狮身上的时代特征非常明显。如,金元时期的狮子身体瘦小,目光有神,狮嘴中间不掏空,类似于假张的状态。明代石狮的嘴方且大,中间是空的。到了清代,选用的石材又以暗红色为主。民国时期的就比较粗糙。
建成800多年来,卢沟桥历经劫难。清雍正年间洪水曾冲毁部分桥面,1732年重修。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这里成为抗日战场。1961年,卢沟桥和宛平县城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保单位。虽然傲娇,虽然金贵,但当时的“文保”的卢沟桥依然要承担交通运输任务,也给它带来伤痛,卡车一过石狮子就被震裂,石头碎片就往下掉。人称“守桥翁”的郭景兴为了呼吁保护卢沟桥,曾带着人守在桥两边计算过往汽车的数量,调查桥上狮子的损毁情况。终于在1985年,在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北京市政府决定卢沟桥上禁止车辆通行。第二年,还铲除了后铺的柏油,恢复了古桥原有历史风貌。1991年,卢沟桥彻底实现封闭管理。罗哲文先生生前曾说过:游人都喜欢桥上的石狮子,但众多游人触摸也极大破坏了文物,当务之急是要告诫人们“不要用手触摸卢沟桥的文物”。
眼前的这些石狮蹲伏起卧,搔首弄姿,大石狮上还雕有或背或抱、或隐或显的小石狮:有的目光炯炯,仿佛展示自己的威武;有的面带微笑,好似在玩耍嬉戏;有的凝视远方,恰似要发奋怒吼;还有的和蔼可亲,如慈祥的母亲守护着自己的孩子……虽然年深日久,有的被雷电击损,有的被枪炮破坏,有的被自然风化,但精湛的雕刻艺术却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底蕴和智慧。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元代古画《卢沟运筏图》,被认为可与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相媲美——大幅立轴,纵高143.6厘米,横宽105厘米,绘有石拱桥一座,下有木筏若干。只是自入藏以来便是一个谜。没有落款,就意味作者、朝代不详,对其所描绘的内容也难以揣摩。出人意料的是,最后解开这个谜团的竟然还是罗哲文先生。面对参考线索的缺环,罗哲文从古建筑的角度,敏锐地发现画面中央飞跨河面的石拱桥,极有可能就是北京宛平城外的卢沟桥。画中石桥不仅有类似卢沟桥的11个拱券,而且栏杆上所装饰的几种姿态各异的石狮,与卢沟桥上著名的石狮相仿。此外,还有更多相似之处,比如:画中桥头的一对石头华表、桥两边分别雕刻的石象和石狮、呈船尾形的桥墩,这些细节都与现实中的卢沟桥几乎一致。在1962年第10期的《文物》杂志上,罗哲文阐述了自己这一重大发现,这幅作品也因此由《运筏图》更名为《卢沟运筏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