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都江堰市博物馆向都江堰市新闻中心提供信息,在都江堰市幸福街道翔凤桥社区某居民楼下的一条荒地小道上,发现了较为完整的瑞莲街命名碑,该碑距今已有百年,包涵着丰富的文史信息,是极为罕见的承载都江堰市街道变迁的实物,对灌县古城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记者随即赶到都江堰市博物馆,见到的两块材质为红砂石的石板(其中一块石板裂成两截),两块石板均为边长约64㎝的正方形,厚约5㎝,石板前后都有刻字。而石碑上的内容,更牵出了灌县古城瑞莲街的悠远故事。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1)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2)

▲碑文拓片

谜题之一:

瑞莲街石碑何以出现在翔凤桥社区

据都江堰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5月22日上午9时左右,都江堰市市民刘佩打来电话,说她散步时发现位于翔凤桥社区的某条小道(市交通局后面)上有三块石板,上刻有“庚申”“瑞莲街”等字样,咨询是不是文物?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问清楚相关情况,并约定下午到现场查看。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3)

▲三块石板全貌

下午1时,博物馆工作人员找到刘佩后一起到达现场。见到两栋居民楼之间的荒地上,有一条用不同材质和不同大小的石板、水泥板随意铺就的小道,这三块有字的石板就在其中。由于泥土、青苔的遮掩,如不仔细看,很难发现上面有字。工作人员用清水冲洗后,发现一块石板上刻有荷花,并题有诗句,另两块石板实为一块,被一分为二了,上面也有题字。博物馆工作人员立即把石板搬运回市博物馆,并邀请本市文史专家余昌一、施廷俊、樊拓宇一起对此石碑进行研究。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4)

▲一块石板已裂为两截,下半截字迹模糊

其中一块石板刻有荷花和诗句,图案和字迹较为清晰。正面文图结合,上部为文字,文字下面是一幅并蒂莲图,下部稍有残缺,但整体上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实为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经辨认,文字为一首《双头莲》词,内容为:“天降奇芬,在积善人家,养花盆里。骈房并蒂。最可爱、佳卉连枝同气。太华玉井移根,傍青城烟紫。君记取。八士气生,充闾定推君子。尽道甲子中元,正合璧联珠,房辉星纬。花神妩媚。谩亵玩、雨雨新妆仙髻。应有鲽鲽鹣鹣,与鸳鸯游戏。名志喜,艳说高阳,西豪故里。”紧接着题:“灌县令尹新改街名曰瑞莲街。”左边题款:“右调双头莲/庚申九月赋题 ”。此石板背面刻有大大的“建”字。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5)

▲一块石板背面的“建”字

另一块断为两截的石板上也刻有文字,但不甚完整。尤其下半部文字难以识读。其正文十二行,每行二十一字,经研究大致为:“兹据城厢一团团总张兆□□团总等□□□□□□……”;左边题款:“实刊瑞连街晓谕□□。”此石板背面刻为“设”字。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6)

▲一块石板背后的“设”字

据都江堰市博物馆工作人员郑宇翔介绍,该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上半部分刻并蒂莲图,花、叶线条流畅,一株并蒂莲花朵相背,姿态优美,亭亭玉立,花下荷叶或全舒展,或半卷,与荷花交相呼应,互为映衬;花的上方为《双头莲》词,字为行书,飘逸自如,张弛有度;下半部分为楷书,行距阵列井然,一笔一划,力度尽显,有柳体之遗风。石碑背面刻“建”“设”两字,雄健有力,有欧体之笔韵。此石碑所刻书法,为碑刻书法中佳品之作。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7)

▲一块石板上的并蒂莲花和词作

从该碑的内容来看,应为都江堰市瑞莲街的命名碑,又何以会流落到翔凤桥社区,这其中有怎样的故事?这真是一个未解之谜。

谜题之二:

1920年3月何以开出鲜红的并蒂莲

郑宇翔告诉记者, 从残存的石碑文字内容看,所表达的意思大致为:庚申年,灌县(今都江堰市)武圣街某山人家中栽植的荷花开出并蒂莲花,并一周的时间不凋谢。大家都认为这件事是天降祥瑞,于是,城厢一团团总张某等人,上书当时的灌县令尹,建议将武圣街改名为瑞莲街。当时的灌县知县也激动不已,填写了《双头莲》词作一首,以作纪念。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8)

▲ 瑞莲街旧貌

据查证,《灌口镇志》(1982年版)记载:“瑞莲街原名武圣街,清时此街贾山人宅地池塘内荷花曾盛开并蒂莲两朵,人皆为祥瑞,遂修石牌坊一座,刻志其事”。《灌县城市建设志》(1985年版)记载:“瑞莲街”即清时的“武圣街”,因街中贾家并蒂莲开,刻石志其事”。郑宇翔通过资料查证,贾山人,即前清秀才贾思徽(1861-1924),字克卿,别号不山山人(因其与世俗不合,本认为自己应是山居野处之人,但却居家城市,没有成为住在山间野外的山野之人,所以自号不山山人),光绪六年(1880)以第一名考上秀才。他天性旷达,为人宽厚,尊师重教,满腹诗书,颇负才华,青城山、灵岩寺等本邑名胜风景地有很多他所题诗篇、楹联。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9)

▲ 瑞莲街旧貌

但据江明义先生记述,贾思徽有一池塘,内有假山,非常逼真,故称是山的主人,其号意“不是真山的山人”。

根据志书记载、石碑的材质、制式和风格,初步断定此石碑就是庚申年(1920)9月,应灌县乡绅民众之请,就当年3月家住武圣街贾思徽家盆栽荷花反季节开放,且花开并蒂之事,邑人以为祥瑞,禀请县知事、遂宁县人吴思璘改“武圣街”为“瑞莲街”,并刻石记其事的石碑。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10)

▲ 瑞莲街旧貌

郑宇翔还说,据史料记载,民国九年(1920)灌县县知事共有3人,依次为吴思璘、阮甸韩、刁世杰。推测批准改街名“武圣街”为“瑞莲街”的县知事应为吴思璘,但当年9月刊碑时,却不知题词的县知事是哪一位。

在2012年出版的《古城遗韵》一书中,有已故的江明义先生所作的《瑞莲街:并蒂瑞莲祥百年》一文,记录了瑞莲街来历的一段传奇。大致内容为:1920年初春,前清秀才贾思徽的四合大院天井池塘中,突然开出两朵鲜红的并蒂莲,引得周围居民纷纷前来观赏,其中一位就是本土书画家张笏,他将并蒂莲画得细致入微。更有一位因病昏迷的陈婆婆在并蒂莲花开这天清醒过来。有人觉得季节不到就开了花,而且是百年难遇的大红并蒂莲花,是天降的祥瑞,建议在街中心立一牌坊。于是,众人携力在街的左侧用四根粗大的楠木立柱,座落在四块石鼓上,撑起两层石碑,上刻张笏画的并蒂莲花,红漆大柱上挂联一幅,右联“现两朵莲花世界”,左联“镌百篇锦绣文章”。

那么,此次发现石碑上的并蒂莲是否就是张笏所画呢? 1920年的三月又何以反常地开出大红并蒂莲花?又是哪一位县知事题写了词作?又是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谜题之三:

石碑背面何以有“建”“设”二字

为了进一步了解石碑的来龙去脉,记者走访了几位自小生活在灌县古城的老人,据今年85岁的张德信老人讲,他自小就居住瑞莲街,与国学大师罗骏声(1873—1950)居住的四合大院相邻,小时候确实见过这块石碑,至于石碑何时被拆除,他已记忆不清。今年75岁的宋道华老人回忆,他印象很深的是石碑两侧有一幅对联,应该是一座小型的牌坊。至于拆除的时间,他估计是上世纪60年代,其原由可能是当时的市政建设所致。而今年77岁的曾德和老人讲,他小时亲眼见过瑞莲街有一个不大的池塘,内有假山,至于是不是贾思徽的池塘,就不得而知了。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11)

▲ 瑞莲街旧貌

张德信老人告诉记者,当时的瑞莲街并不十分繁华,临街的铺面有很多是作为居住之用,也有商铺售卖米、酒之类,他父亲是一名裁缝,年老后,也在瑞莲街做一些小生意。他还说,当时灌县古城内石碑并不多,如南桥桥头有一个石碑。记者还发现,这三位老人读瑞莲街的“瑞”字,发言都为shuì。

经初步推测,认为两块石板后面的“建”“设”二字是后来石碑另作他用时刻上去的,但这两个字笔力雄健,应是当时的书法家所为。记者随即采访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通杰,他也认为这两个字水平很高,但暂时不能辩认出自何人之手,要通过资料比对看是否能得出结果。

石碑背面何以有“建”“设”二字呢?是何人因何事所书?是否揭开了这个谜底就能知道石碑何以出现在翔凤桥社区呢?郑宇翔希望如有人如了解相关情况,可致电市博物馆电话87222263告知。

郑宇翔最后说,此两通石碑的发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志书所记载的实物,而且也了解到了100年前灌县(今都江堰市)发生的一段传奇,更为重要的是,它丰富了都江堰市街道历史文化底蕴,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都江堰市民较高的文物保护意识和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的眷眷之心。

令记者感慨的是,恰逢都江堰市刚刚荣获首批“天府旅游名县”称号之际,这块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极高的石碑重现在世人面前,不得不说是一件喜事。石碑问世至今恰好100年,此次发现,对提振都江堰市民文化自信,对都江堰市建设天府文化重要体验地也有积极意义。

都江堰历史上真实的事件(都江堰惊现百年石碑)(12)

转自:每日都江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