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第6章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有两种含义,一指身份地位:贵族、统治者可以称之为君子,相对的就是平民,也可以称为“小人”。

二指品德称呼:有品德有修养,有胸襟敢担当的人叫君子,相对的,没有修养品德败坏,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小人”。

本文的君子、小人,指的就是品德意义上的界定。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1)

而:象形字,古字形像人的下巴、面颊上的胡须。本义指胡须或面颊上的毛。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后用髵(ér)或者髯(rán)代替而表示胡须。

而也借用为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如《书·洪范》:“而康而色。”意为:“汝当安汝颜色以谦下人”。

“而”还假借为连词,连接两个词或者词组,分别表示并列、承接、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如《诗·小雅》:“垂带而厉。”

本文的“而”用作表示转折关系连词。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2)

矣:形声。小篆字形,上面是“以”字,下面是“矢”,从矢,以声。

“以”可以理解为象矢飞逝的声音,是完成的语气。本义:语气词,相当于“了”。

矣也可以表示完成时态,如《聊斋志异·狼三则》:“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也可以表示坚决、肯定。如《易·系辞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矣乎,表示感叹,如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已矣乎。”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老大矣乎。”

矣也是一种中华姓氏,主要分布在云南一带。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3)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君子之中堕落成不仁者的现象,确实存在,但绝对没有小人一跃而成为有仁德之人的"。

关于本文的解读,争议很大,比如杨伯峻先生把君子和小人当成在位者和老百姓来解读,意为:“君子当中也有不仁之人吧?小人当中是没有仁人的。”

这样解读肯定是不对的,比如颜回,他没做过官,但是孔子却称赞他“三月不违仁”。

而且,不在位的老百姓也可以成为仁人,孔子不是说过“硜硜然小人”也可以算“士”?既然小人可以成为士,就可能成为仁人。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4)

所以,理解我老百姓当中没有仁人肯定是错误的。

孔安国理解为:“虽曰君子,犹未能备。”意为君子也不可能完美,所以偶尔会不仁。

朱熹也这样理解,他说:“君子偶不人,小人偶仁亦未”。意为君子偶尔不仁,小人不可能有仁。

那么,孔子不是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意为只要想成为仁人就可以实现?

有人认为孔子的言论有很多矛盾之处,或者编著《论语》的人出了错,不必强解,不必纠结,这显然是非常不严谨的治学态度。

本文的“不仁者”,不是“非仁者”,前者指达到了“君子”境界,但后来腐败堕落者。后者指正在成为君子的路上,尚未达到君子境界的人。

文中的“矣夫”是让步性的认可,意为君子堕落成不仁者,这一特殊情况确实是存在的!

文中的“也”字,为肯定性的语气词,意为:小人想一跃而成为仁者,肯定是不可能存在的。

修德是个漫长的,艰苦的过程,是无止境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还必须不停地维持,否则就算成功了,也会失去。正如《国语·周语下》有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5)

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

魏无忌(?-前243年),魏昭王少子,安釐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因被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他目光远大,有德有才,爱国爱家,为人宽厚,礼贤下士,是刘邦和司马迁共同崇拜的偶像。

公子无忌虽生在王府,但从不因为自己富贵而傲视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以内的士人都争先恐后地来投奔他,他招致的门客达3000人。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6)

这一时期,各国因为公子无忌贤能,门客又多,一连十多年不敢派兵进犯魏国。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赢,家里很穷,生活非常艰难,年已70多岁了,还在都城大梁的城门当守门人。

公子无忌听说后,立即前往拜访,并赠送他一份厚礼,但侯先生不肯接受,公子执意要送,侯先生坚决不收,就这样推让了三次,公子才算作罢。

公子无忌相信侯先生是一位贤人,于是就摆设盛大的酒席,大宴宾客。王室、贵族、大臣来了不少。待客人们都坐定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着车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侯先生。

这次侯先生没有回绝,而是爽快地答应了,公子很是高兴。侯先生整了整自己的破旧衣服,扶了扶自己的帽子,拍了拍身上的灰土,上了公子的车后,毫不客气地坐在上座,一点都不谦让。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7)

公子一点也没有生气,车走到半路,侯先生忽然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上卖肉,不知能否劳驾您绕道,让我去拜访他一下。”公子二话没说,当即调转马头,驾着车子来到了街上。

侯先生下车去会见他的朋友,他一边与朋友说话,一边用眼睛斜瞟着公子,只见公子坐在车上非常安详,脸色很是温和。

这时候市场上的人都看着公子手握缰绳,随从人员也都暗地里咒骂侯先生。侯先生故意久久地站着,他看到公子的脸色始终没变,这才辞别了朋友,登上车子。

公子带着侯先生坐在了上座,并向他一个一个地介绍前来的客人。客人们都大吃一惊,这哪是什么贵宾呢!分明是一个乞丐。介绍完后,公子吩咐开宴。

从此以后,侯先生便成为了信陵君的座上客,公子有什么要事,总要向侯先生咨询一下。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8)

魏安鳌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已在长平大败赵军,又进兵包围了赵都邯郸。魏公子信陵君的姐姐是赵惠王之弟赵相国平原君的夫人,她几次写信给魏王和信陵君求援。

魏王派将军晋鄙带兵十万前去救赵。秦王派使者对魏王说:“我进攻赵国,早晚之间就会攻克,诸侯有胆敢出兵救赵的,我拔取赵国后,必定移师首先攻打它。”

魏王害怕了,派人告诉晋鄙停止前进,驻军于邺,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与秦、赵两方都保持接触以观望事态发展。

平原君的使者络绎不绝地来到魏国催促魏王,信陵君也多次请示魏王,他的门客辩士们也想方设法劝魏王救赵。魏王畏惧秦国,始终不肯答应。

信陵君找到了侯赢向他请教。侯赢便摒退旁人,秘密地说:“我听说,调动晋鄙军队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而如姬最受宠幸,能出入魏王的卧室,必然有能力窃取兵符。你曾替她报过杀父之仇,公子如果开口请她帮助,她一定会答应,这样就可以得到虎符夺过晋鄙的军队:向北救赵,向西退秦,这是可与五霸相比的功勋啊!”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9)

信陵君听从侯赢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助窃符。如姬果然盗取了调遣晋鄙军队的虎符,交给公子。

公子临行时,侯赢说:“将领出征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以利于国家。你即使合了虎符,如果晋鄙不将军队交给你而再向魏王请示,事情就危险了。我的朋友屠夫朱亥可以同去。这人是个大力士。晋鄙听从公子,那是最好;若不听从,可以让朱亥杀了他。”

由于朱亥早就听闻了魏公子盛名,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与公子同行。

信陵君经过东门时向侯赢道谢。侯赢说:“我本应跟随你去,但年纪已老,无能为力;我将计算公子的行程,公子到达晋鄙军中的那一天,我就向北自刎来报谢公子。”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10)

到了邺地,信陵君假传魏王的命令,要代晋鄙领兵。晋鄙虽然核对了虎符,但是心里很疑虑,不听从命令。这时,只见朱亥拿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重的铁槌,槌杀了晋鄙。

信陵君便取得了晋鄙军的指挥权,检阅部队,下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去;独子没有兄弟的,回去供养父母。”得到精选的士卒八万人,进军袭击秦军,秦军解围离去。

于是信陵君解救了邯郸,保存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亲自到边界迎接公子。信陵君与侯赢诀别,到达晋鄙军中时,侯赢果然面向北方自刎了。

信陵君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深知辅车相依 ,唇亡齿寒的道理,冒着巨大的风险解救了赵国,然后在赵国住了10年,不敢回国。

期间,魏国的属国—安陵国的谋士唐雎劝信陵君不能矜功,于是信陵君在赵国期间生活非常低调。

后来,在魏国生死存亡之际,信陵君回国了,但是得不到魏王的重用。

论语学而时习之国学经典(论语史鉴从善如登)(11)

魏国是战国时期最早崛起的国家,由于后期的魏王是个嫉贤妒能之辈,他们曾逼走了商鞅、范雎等贤才,对于逼不走的王室成员,只好束之高阁。

从此,信陵君由于报国无门,眼看着国家被秦国蚕食,内心苦闷,开始自暴自弃,声色犬马,荒淫无度,直至去世。

司马迁对魏无忌推崇备至。在《史记》中147处称公子,这在另外战国三公子中是没有的。

汉高祖刘邦少时,曾想去拜访信陵君,到了魏国才得知,信陵君已经去世。当皇帝后,每过大梁,常祭祀公子。

,